红帮裁缝 巧裁天津老西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8日22:49 天津青年报 | |||||||||
本报记者王志辉 开埠之后,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西方文化源源传入天津,商贸活动十分频繁,出现了洋行、买办,也出现了穿西装的外国人、中国人。就在这个时候,天津出现了一批能工巧匠,专门制作西装。这些裁缝,被人们称为“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遍布租界 “红帮裁缝”的名称来源,主要是因为原来国人对外国人的称法。宁波驻天津办事处张福宏主任告诉记者:“中国人以前称西方人为‘红毛人’,专门替‘红毛人’做西服的裁缝,也因此被称为‘红帮裁缝’。‘红帮裁缝’是区别于‘中装裁缝’的一个自然服装流派,他们最早出现在旧中国被强迫开放的几个城市里,天津成为了当时中国少有的几个有国人会做西装的城市之一。最早到天津开设西装裁缝店的是1892年成立于法租界的‘王阿明西服店’,也就是从那时起,‘红帮裁缝’遍布了天津租界。天津一些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及买办、外国人成了当时第一批穿着国人裁缝制作的西装的人!” 据张福宏介绍:“在近代西方文化渗透到东方之前,中国有自己风格的服饰及制作手艺。这种以制作中国传统服饰为主的裁缝,后人称为‘本帮裁缝’,也称‘中装裁缝’。而西装之所以被称为西服,是因为其‘祖籍’在大西洋彼岸的西方。据文献记载,大约18世纪中叶,由西方国家的使者和一些随西方船队而来的商人们穿着此种服装进入我国。而东方人会做西装,则是18世纪末以后的事情了。” 西服店扎堆劝业场 1872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批留学生,天津也向国外派了许多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学习西方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穿西装成了他们的第一步。部分学生剪下了脑后的辫子,脱下了长袍马褂,穿上了西装。也正是因为他们和一些买办等接触西方社会的人,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了西装,甚至喜欢上了西装,很多天津人以穿着西装为时髦。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天津人抱着长袍、马褂、大襟不放,排斥、抵制西式服装。无可否认,西装是舶来品,要使受几千年封建服饰观念影响的中国人接受,需要一个认识和感知的过程。由于西装并不是官方限制的东西,不喜欢西装的市民只是对穿着西装的人侧目而视,称之为“假洋鬼子”。 据张福宏介绍,当时的西装主要款式分有单排扣和双排扣、一粒扣和两粒扣,领头有平驳头、创驳头、倒驳头,口袋有开袋和贴袋,下摆有后开衩、摆缝衩、不开衩等种类。另外,还有一些与西装配穿的大衣、马甲、衬衣等服装,红帮裁缝也都制作。所用材料多为呢绒、哔叽、黑炭衬、里子线、缎丝带等面料和辅料,这些原料很多都是从欧美厂家直接进货,价格不菲。 1920年以后,在今天劝业场一带的“冠生园”、“李同益”、“复兴祥”、“何庆昌”等西服店为天津商业中心劝业场的形成增添了力量。制作西装行业的逐渐兴盛,强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 四功推动西装流行 张福宏还告诉记者,红帮裁缝能够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生存发展,不仅是因为只有他们区别于“本帮裁缝”会制作西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一直“苦练四功,信守一理”,各个店号师傅带徒弟,苦学苦练,用自己的手艺独占了津门西装市场。 红帮裁缝最注意西装的质量,“四功”中首要的就是刀功,也就是裁剪水平,男式服装在试样后的“劈、刮、修正”、女式服装裁剪后“定样”都是刀功的根本。 另外,天津开埠后商业发达,国外各种先进设备纷纷传进来,缝纫机已经被大量使用。但是,“红帮裁缝”并没有完全抛弃手工制作。因为在一些不能用缝纫机操作或用缝纫机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部位,还需采取手工针缝,主要有扳、串、甩、锁、钉、缲、扎、打、仓、拱、勾、缭、碰、搀等14种工艺,裁缝必须练就好的“手功”才能胜任。 在能使用缝纫机的部位,要求达到直、圆、不裂、不搅、不拱,这就要求必须有很好的“车功”。在一切操作都结束后,一件西装已经完成了,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把它交给客户。俗话说:“三分做功,七分烫功”,在服装的不同部位,运用推、归、拨、压、起等不同的熨烫手法,使用红帮裁缝制作的西装更适合体形。 红帮裁缝信守“天下三主,大是买主”的哲理,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过硬的服务本领,具备熟练的量、算、试、设多面手的技能,为客人服务好。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天津西装的生意越做越火。 夜走小白楼充耳缝衣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开埠通商,成为中外交流的中心城市之一。张福宏说,宁波人在清代中叶就已经常到天津来做生意了。当时天津宁波的商船公所,是宁波商人的联谊场所。 据张福宏介绍,天津的发展,促使宁波的成衣匠也成批来到天津做生意,宁波裁缝主要有上海和北京两支。在天津的宁波裁缝不少,据天津市公团社会局1942年的《天津特别市制售西服业商号调查表》统计,全市登记在册的西服店共150家,从业人数1085人。其中宁波人开的有49家,380多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服饰收藏爱好者何志华告诉记者,上个世纪20年代做西装、军服、制服的一级技师,有小白楼江夏里的何庆昌、法租界的王阿明,都是宁波人。何庆昌做西装手工精细,完全合乎英国绅士派,合体大方。 在小白楼的鼎盛时代,居住在小白楼江夏里的宁波裁缝很多,后来,天津人干脆称这里为“裁缝里”。每到夜晚,家家户户都亮着灯,用德国的手摇缝纫机和美国产的脚踏缝纫机,赶制西服。 据介绍,当时天津的西服店,除订做西服外,还兼营西服出租业务。因为外国轮船靠码头后,水手们要到城里去跳舞,而舞厅不让身穿水手服的水手们进去,他们只得脱下水手服做抵押,付点租金,换上西服再去舞厅。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