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制造”过“大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4日10:09 外滩画报 | |||||||||
进出口增长近四成 与GDP之比超六成 外滩记者 陈贤锋 李杨/报道 2003年是孙军最得意的一年。
“我们的产品在欧洲卖‘疯’了,从来没这么好销过。”三十出头的孙是浙江义乌一家外贸公司的总经理。公司虽然 还是十几个人,可生意突然好起来了。多次出国的他一夜间发现:满眼都是“中国制造”,虽然高档货依然不多。孙现在觉得 自己“除了谈判、给供应商下定单,还要学英语、了解外国的文化背景。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外贸总量“捷报频传” 不光是欧洲。在北美、中东,在世界村的各个角落,中国产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 2003年是中国外贸历史性的一年。据海关发布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全年进出口总值一举跨越7000亿、8 000亿两个台阶,达到8512.1亿美元,与2003年GDP之比逾六成,增幅高达37.1%,这个增速超过以往任 何一年。考虑到SARS、部分省份的用电短缺都曾让人对经济形势产生担忧,年终报告令人宽慰甚至兴奋。 进出口的配套行业也传来好消息。据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生产业务部总经理毛国华表示:上海港2003年集装箱吞吐 量超过1200万标准箱。此前全球超过1000万标准箱的港口只有香港和新加坡。 不远的宁波港甚至比上海港走得更快。据统计,宁波港全年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0%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 48.7%以上。“我们得随时待命,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宁波港年轻的引航员张光辉对记者说,因为必须随时待命引航, 忙得几乎没有业余生活。 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对“中国制造”则是“爱恨交加”。1月30日《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文章称:中国正逐渐融入 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中国帮助很多外国公司赚了钱,满足了美国对廉价商品的需求。但同时,“中国制造”又让美国 的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 外企民营齐头并进 2004年2月11日,台湾明基电通(BENQ)董事长李耀悄然来到苏州布置工作。李被称为“发现苏州”的台 商。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明基在苏州新区的基地出口额高达17.25亿美元。 在苏州,明基的出口额并不是最大的,另一家电脑公司达到了31.66亿美元。据苏州市外经贸局机电处提供的资 料,过去一年中苏州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有45家。 作为全国外贸增长最快的城市,台商云集的苏州去年进出口增幅达80.4%,其中主要靠的是外资的作用。有人测 算过,外资在苏州的进出口中占的比例达到89.5%,外资公司的进出口增长幅度更高达84.5%。从全国来看,外资企 业的进出口额为4722.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量的55.5%,增幅也高于平均指标。 与苏州外资“一条腿走路”不同,浙江则是民企、国企和外企三分天下,其中被称作“蚂蚁雄兵”的民营企业的比重 达到了36%。 “过去对国际市场不太重视,这两年国际市场起来了,产品技术的提高非常大,已经靠近国际技术。”温州人民电器 集团总裁郑元豹告诉记者,“去年外销不多,几个亿;2004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一番。”人民电器集团是著名的低压电 器生产商,在内地有13000多人的销售队伍。 外贸的强劲增长改变了从业人员的生活轨迹。2001年大学刚毕业的黄静“赶上了好时候”。他没有选择对口的金 融专业,而是跟几个义乌老乡一起到南非做小商品的进出口生意,现在他已是同学中有车有房的“超级大款”了。 面对“超强”的总量增长势头,也有专家认为更应该关注顺差。后者增长(255.3亿美元)低于上年(303亿 美元)。外贸总值反映了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顺差更能反映贸易对GDP的实质贡献(所谓“顺差”是指“净出口”,也就是 出口减去进口,它和投资、消费一起,计入GDP)。另外,经济周期可能是一个原因:“出口一般两到三年会有一个高峰, 前两次都比较规则。” 声明:《外滩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