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星:第一个走进半岛电视台的中国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13:20 齐鲁周刊 | |||||||||
本刊记者 詹敏 吕志星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工作了15年,在黎巴嫩呆了2年,突尼斯2年,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长期的中东生活使他在记者面前一点也不像个62岁的人,说起话来绘声绘色。一谈起当年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官生涯以及进入半岛电视台的往事,他不禁连比划带解说的,好像在为一部风情万种的阿拉伯电影配音。你听:“哗,车子就顺着金黄色的沙滩开
他这一“哗”不要紧,当记者在酒店里整理采访吕志星的录音时,一位新闻同行听到了这动静,他用很神往的眼神盯着记者手中的录音笔说:“这外交官在外面真有情调呀,听着他的配音,让我一下就到了中东,满眼是穿长袍的阿拉伯人,不知这位吕先生在中东是不是也穿长袍?” 我被小丫头赶往半岛电视台 我是个“老叙利亚”,关于中东这些事,不要找别人,问我就对了。 叙利亚经济不好,经常停电,每到天气最热的时候,全国电不够用就得断电。以前我们想往国内发文件,一停电就无法在电传机上用汉语拼音符号在纸带上打孔,我叫它“打条子”。我们专门备用了一台发电机在房顶,一停电,我就乖乖地爬上去手摇发电。 一份文件,写完了,还得打成纸条,这在今天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我打完了,再要长途。 我要北京。 “你要北京,现在忙,再过一会儿。”接线生不紧不慢地说,她不知道我费了多大力气爬到房顶上去摇那该死的发电机。 发电机正在不停地转,就等她了。过了一会儿,她说叫通了。我赶紧要通了北京的号,对方说你发吧,我就把“条子”呼呼地发出去。稿子传到国内后,再由译电员将汉语拼音稿译成汉语。 都搞完了,我还得再要长途,因为家里的文传不能跟北京直接联系,它得通过长途电话台。 完事后,又得赶紧上房顶停那机器,烧油的家伙,多贵啊! 那天,后方一小丫头在电话里对我说,去半岛电视台看看吧,现在这地儿火着呢,很有卖点。我说,半岛电视台?你再说一遍,她说对,就是它,快去哟! 好,好吧,那我想想办法吧。大家都看到了吧?后方报社里一小丫头就能支着国外前方的一帮大老爷们满世界乱跑。 流利的阿拉伯语帮了我大忙 2001年11月10日,我来到卡塔尔世贸会议新闻中心询问,对方说没有半岛的记者来采访。 我不死心,也不能死心,硬着头皮上吧,没有别的办法了。于是又跑到一个报道组,拉关系吧! 在一个报道组的大厅里,放眼望去,这里的记者多了去了,叙利亚的,黎巴嫩的,约旦的,大马士革的,我的语音是纯正的当地口音,听上去比他们更亲切,如果我披上阿拉伯长袍,再围上围巾,光听口音,你不会想像到我是一外国人。我的阿拉伯语是没有问题的,这里我得感谢北大。 我一猛子扎下去,和他们聊得越来越投机,显然,流利的阿拉伯语帮了我大忙。 有人终于说了出来,这里有半岛电视台的人在采访世贸会议。我就上前对那人说,半岛电视台很有名的,我们,包括中国老百姓都知道你们的名字,很关注你们电视台的。但是,很可惜,没有人告诉我你们的情况,能不能给中国人一个机会?他说行,他马上跟电视台的主编联系,说中国人想来看看。 我接过话筒对主编说,中国人真的比较关注半岛电视台,有十几亿人对此都很好奇。他说那行,来吧,有什么事见了面说,十点钟,我们派车去接你。 你们来几个人? 我说就一个人。 那行。 十点钟,我出去,在会议中心门口,一辆挺漂亮的车已经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了。 通报完姓名,他说:“来吧,我带你去。” 上车。 哗,车子就顺着金黄色的沙滩开到海边了。 这条路沿着海岸线往前走,走了一段时间后,到了,那边就是半岛电视台。 半岛台的姑娘真漂亮 从远处能看到有几个大锅(卫星接收天线)趴在地面上,整个建筑只有一层楼,周围连点稍大的设施都没有。外表极其普通,与卡塔尔现代化的建筑相比,显得相当简陋。 “谁来呀?一般人可不能来,中国能来的记者,你是第一个,阿联酋和新华社记者的要求我们都没答应,一个也没答应。”开车的对我这么说,让我受宠若惊。 我知道,无论观看有关巴以冲突的新闻,还是了解美国打击伊拉克的最新动态,阿拉伯人一般总是将电视频道拨到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他们自豪地把“半岛”电视台称作是“中东的CNN”。 “半岛”电视台坐落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市区,电视台的占地面积不大,加上院子才不过5000平方米。进去就一个传达室,像任何一个普通机构一样,这里既没有军警岗哨,也没有身穿制服的保安,也没有什么搜身呀、登记啦什么的服务项目,哪像我们国内的电视台。 新闻节目制作负责人萨米尔·胡达尔主动向我介绍电视台的情况。他笑着说,外界把半岛电视台描述成罩在“铁幕”下的电视台,你们可以进入这个“铁幕”看一看。 他说,半岛电视台是一家私营电视台,1996年建台时,国家提供了资金,但是对电视台的经营方向从不干涉。通过卖电视片、作广告,半岛赚了不少钱,获得了大笔利润,现在可以说已完全自立。整个电视台工作人员约有六百人,其中一百名是记者,每天工作量很大,所有记者都来自阿拉伯国家。 正在忙前忙后的一个黎巴嫩的搞公关工作的头头,30多岁一个女的走上前来,我们相互通报了姓名,她说,“希望你们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想看什么都可以,这里对你们没有任何保密的东西。这样吧,你有什么要求就提,一定满足你的要求。” 我说,先看看吧,看看电视台的工作程序,然后再提几个问题。她说好呀,我领你去。 她直接把我领到编辑部大厅里,一看,他们正在工作呢。 这个大厅是新闻节目编制的地方,宽大的一面墙上有几十部电视荧屏。足有300平方米的工作平台上,三十多台电脑摆满整个工作台面,记者、编导们正在紧张地编辑、制作新闻节目。大厅周围的小房间是各套节目播放的控制室。 著名女记者卢巴·阿萨夫是约旦人,她说,作为记者,她认为“半岛”电视台给她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她觉得很有成就感。这里的竞争十分激烈,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工作,当然薪水也要比在其它电视台高。 我看到编辑部里有人在看网页,她说有几个人正在广播新闻呢,你可以过去看看。好,我看到有几个很漂亮的播音员在播音,好像是黎巴嫩的女子,皮肤非常白晰,都是标准的中东美女。 看到有人下来休息,我忙上前握手,表示一个中国人对神秘的中东美女的友好。漂亮的黎巴嫩小姐里马·萨里赫正在准备整点新闻播音,她对我说,“半岛”电视台的播音员中一半是女性,大多数是非卡塔尔籍的阿拉伯人,她们来“半岛”电视台前都曾在BBC或其它电视台担任过阿文播音或主持。 拉登录像带是全世界关心的问题 有人对我说,正好有从阿富汗回来的半岛电视台记者,他们最了解前线的事。一位中年男子迎面走来,这人穿着很普通,看上去疲惫不堪。经过了解得知,他是刚从阿富汗坎大哈轮换回来的半岛电视台记者穆罕默德·布利尼,他深有感触地说,在那里工作实在太累,太危险了。 我向这位记者道辛苦,请他随便讲几句。旁边正好有人插话,他太累了,后天还得回阿富汗,让他休息去吧。 萨米尔·胡达尔向我介绍,阿富汗战争开始后,半岛电视台同CNN和BBC等西方电视台签订了一个交换新闻片的协议,规定双方可互相使用新闻片,这个协议的有效期直到阿富汗战争结束时。一旦战争结束,半岛电视台不再同这些西方电视台合作。虽然半岛电视台在早期同CNN有过技术培训方面的合作,但是这种合作早已结束。 沉住气看了一圈,感觉差不多了,我问,你们从哪得到的拉登录像带?我知道,这是全世界都最关心的问题。 胡达尔说,阿富汗战争打响后,半岛电视台成为世界上唯一能让全世界听到和看到阿富汗真实情况的电视台,因为他们在喀布尔和坎大哈设立了记者站,最近还要在贾拉拉巴德设立记者站。虽然每个记者站只有一名记者,但是他们冒着危险,顶着困难去工作,向全世界传达了真实情况。 你问拉登录像带的情况?其实,这很简单,他说:“正因为我们的记者时时刻刻坚守在现场,所以半岛电视台极容易地得到了本·拉登讲话的录像带,并根据个人负责的原则及时地让世界听到另一面的声音。播放拉登讲话录像带并不是由电视台董事会或行政委员会做出的决定,而是记者本人本着对他的直接领导负责的原则决定播放这些录像带的。” 拉登一般会找一个可靠的第三者,说不准什么时候把带子送到我们的记者站,同事们会第一时间把它传回来,我们马上就播。外面的谣言满天飞,没有什么我们专门去找拉登的事情,绝对没有。我们也并没有什么外界流传的所谓秘密渠道,就是因为这个电视台是属于阿拉伯的。我们在世界各地都有记者和记者站,新闻比较快,半岛电视台是讲信誉的。 美国对此极为不满,布什曾要求卡塔尔国家元首埃米尔对电视台采取措施,鲍威尔也对此做出强烈的反应,但是半岛电视台仍然坚持自己的经营方向。胡达尔说,同以色列的关系是阿拉伯世界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但是半岛电视台也敢于同以色列领导人接触,让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让阿拉伯人听一听来自对方的声音。 真是不可思议!像什么半岛电视台的资金来源、经营情况、设备情况和采访情况,我问他们什么,他答什么,一点也不会刻意隐瞒,感觉没有什么可被称为神秘的事情。 离开电视台时,萨米尔·胡达尔得意地对我说,半岛电视台正在建立第二间制作室,将扩大电视台的规模。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就这样,我用一上午的时间参观了半岛电视台。然后,又坐车“哗”顺着海边回来了。 就这么简单。事后,一些中国来的媒体记者对此简直羡慕得不得了,围着我问这问那的。 后来,我在半岛的所见所闻被国内的《环球时报》发了一整版,而且用上了特大的标题,什么揭开半岛电视台的神秘面纱啦等等。切!我对此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呀?哪有那么神秘,完全是国内报社小丫头们的炒作罢了。 哈哈,不说了。 -本文背景 “半岛”电视台坐落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市区,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家在本土发射的私营新闻电视台。1996年2月建台,投资1.37亿美元,同年11月正式开播。“半岛”电视台是新闻电视台,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并在固定时段播放大型新闻节目,播出方式类似于CNN和BBC。播出的新闻不仅面向阿拉伯世界,而且通过卫星覆盖全球大多数地区。在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半岛”电视台以消息快和现场直播著称,在阿富汗战争期间,“半岛”电视台凭借播放本·拉登的录像带一举成名,CNN等电视台有时也不惜花重金来购买它的独家新闻节目。而在一年前的伊拉克战争中,半岛电视台更是大出风头。半岛被称作是“中东的CNN”,也是全球许多新闻工作者眼中的“圣地”。 吕志星,男,1960年考入北大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1964年毕业。1965年~1971年在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文化处从事外交工作。1972年~1974年在黎巴嫩从事外交工作。1987年起任《人民日报》驻中东记者。2002年退休。2001年11月10日,作为第一个进入半岛电视台参观的中国人,吕志星对半岛电视台有许多持久而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吉光片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神秘的“半岛”。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