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城市规划的“洋务运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7日13:20 新民周刊

  撰稿/顾嘉健(记者)

  中西元素

  上海新天地的“湖畔阁会所”,CrutisJ.Scharfenaker包下了整整一下午。这个美国著名的捷 得建筑设计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在这间石库门房子里支起了投影仪。他很有绅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士风度地在屋内演示他所设计过的作品,如果觉 得枯燥和无聊,你可以随意离开这个装饰精致但有些局促的空间,门外有开阔爽朗的太平桥绿地和人工湖,但是就在你走出去 的一刹那,却突然发现青灰色的基调里嵌着一个很西式的玻璃旋转门。Scharfenaker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时刻让 你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冲撞和交融。

  这个地道的美国人,自从和中国市场打上交道后,格外注意细节上的中国符号,他甚至专门请人设计了一个中文名字 ,夏福禄,读上去和他的英文名也不太拗口。他喜欢在这样的意境中描述自己对中国城市规划的企图。

  之前,夏福禄和他的公司非常低调,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曾参与了上海南京路的改造方案,也几乎没有人知道,台湾富 豪、太平洋协和集团的汪世忠专程赴美请他来打造南京西路上的“协和世界”。

  但夏福禄现在需要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存在,不仅仅是汪世忠。

  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考虑重新谋篇布局,城市规划方案无论大小,对那些国外的建筑设计公司来说都是“大生意 ”,他们能借此和政府部门建立关系,继而能争取到更多的订单。看到法国人保罗·安德鲁在国家大剧院孵化“金蛋”,看到 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在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孕育“鸟巢”……洋建筑师们同样希望自己的标签能够贴在这些高 附加值的城市规划中。他们必须赶在这轮规划潮之前,施展浑身解数“游说中国”。夏福禄今天的抛头露面只是其中的一个缩 影而已。

  政府项目才是“猎物”

  两个星期前,夏福禄面见了香港协和集团董事局主席汪世忠,他们讨论了南京西路“协和世界”更加细微的设计内容 ,夏福禄将这个规划进度夸张地表述为“总体规划已经基本敲定,现在只留下墙面用什么涂料、窗框用什么样式的问题了。”

  2002年6月7日,台湾排名第34位、香港排名第37位富豪的汪世忠与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扩大地块 合作开发意向书。汪世忠投资75亿元,打算用3年的时间把南京西路2930米,1.8平方公里的街区改造为5个板块构 成的商业和生活区。

  在规划之初,汪世忠推翻了一大堆的设计方案。“汪是一个思想非常开放但非常固执的人。”夏福禄评价这位大老板 时说,“他的观点是把协和广场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地标,否决一切和这个目标相冲突的东西。”

  1年半之前,汪世忠去美国看到了拉斯维加斯的百乐极(Bellagioresort)酒店赌场和1984年洛 杉矶奥运会的奥运村,一打听这些都是捷得公司的“作品”。汪世忠随即就约请夏福禄一起喝咖啡,长聊之后立马在“协和世 界”的规划上一拍即合。

  夏福禄觉得和汪世忠合作到现在一直很愉快,但是夏认为这仅仅是商人与商人之间的关系,他更希望和政府方面建立 起深度的合作。“像一个区域的规划,如果政府希望吸引外商投资这个区域,然后请我们建筑公司来规划设计,把‘捷得’作 为一种品牌效应附加在上面,这才是我们更想做的事。”

  此前,涉足中国事务13年的“捷得”曾经参与过一个海南南山海湾镇的政府规划项目,但规模很小,夏福禄觉得很 不过瘾,他希望能在更加国际化的大城市里施展手脚,比如上海。

  商人的急切

  今年2月上旬,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制定了2003年—2007年城市建设规划,主旨是引导人口向郊区重点城 镇集中,“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完成这样的规划,建设规模是相当惊人的。这里面都是机会啊!”夏福禄说这几个字的时候流 露出一种急切的神情。

  规划中的产业板块明确了最新的滨江景观带——由黄浦江两岸的杨浦大桥地区、北外滩地区、十六铺—东昌路地区、 世博会4个地区组成,商业板块则明确了要建5—10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现代化大型购物中心,同时形成20条适应现代 化消费趋势的专业特色街,另外上海市近期内就要打造国际文化的交流中心,所涉及的文化板块横向以人民广场、陆家嘴、花 木为三个文化核心贯穿形成文化带,纵向以黄浦江沿线的北外滩娱乐中心、南外滩世博会文化建筑群、环城影城主题公园为主 形成文化带……

  仔细分析一下城市规划白皮书的新内容,你就能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商机,夏福禄是一个建筑设计师,更是一个商人。

  和美国人夏福禄同样着急还有很多国外建筑设计师,包括法国人马丁·罗班和他的法国建筑设计事务所——2010 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要设计者。

  2002年11月,马丁·罗班的规划方案国际展览局获官员首肯。但仅仅过了1个月,当他还沉浸在兴奋中时,上 海就传出了规划设计方案可能改动的风声,又过了1个月,更有传言说那个世博会标志性建筑“花桥”可能不造了。1月14 日,马丁·罗班带着他的翻译急忙赶来上海,当晚就在贵都大饭店的会客室里约见记者,他第一次详细地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 电脑展示出规划的所有细节和“花桥”的全部构造,并允许记者刊登(除敏感的细节外),他说他第二天就要会见政府有关领 导,如果可能,他希望那次专访能够尽快见报。2003年10月24日,记者又收到了远在法国的马丁先生的邮件,他提前 告知来上海参加世博会论坛的行程,希望在下榻的新锦江饭店再见一次面。

  马丁其实相当看重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很希望自己设计的元素能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世博会的规划方案中,而“花 桥”又是这些元素中的“第一标志”。如果“花桥”确立,无疑成就了马丁·罗班的名号。

  但花桥的命运多舛,最近又传出有关建造花桥的反对声,“因为不能行驶机动车、利用率不高、成本太大、建后再拆 ,所以不如不建。”而且今年四五月份举行的世博会规划设计国际研讨会,将再次深化世博园区的规划方案。不知道,马丁· 罗班是否又准备来沪“游说”了。

  “但他们游说,我们就应该听吗?中国的城市规划有必要让外国人来指手画脚吗?现在打上外国人标签的中国本土建 筑是否太多了?”一些国内建筑界人士的质疑声越来越强。

  政府有关部门对此没有作答,但一些知道底细的国外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告诉记者,“面对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中国 的规划部门承担了相当大的压力,规划一旦付诸实施,就很难从头来过,他们必须谨慎地作出指导性和可持续性的战略决策, 必须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所以他们选择吸收一些国际思想。当然,他们也有另一层面的考虑,就是用外国人的思想 ,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境外投资。这并不是单纯的‘崇洋’。”

  “应该说,这对一个城市长期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势必抢走了国内建筑设计院的一些生意,对他们来说短时期内 是很痛苦的。”夏福禄也承认这一点。“但问题是,当看到外国建筑事务所都在四处公共活动的时候,那些本土的设计师们又 在做些什么呢?他们肯定不愿意看到,在这轮规划潮后留下的都是‘中国人的建筑+外国人的名字’吧。”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