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城市排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7日13:20 新民周刊 | |||||||||
撰稿/汪 伟 倪鹏飞,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刚刚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 》(下称《报告NO.2》)。去年3月发布的一份《中国城市竞争力调查NO.1》(下称《报告NO.1》),使倪在某 种程度上从学者变成了一个公众人物。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排座次”情结,在许多人看来,这份报告也就是一份排名而已 。
《报告NO.1》带动了一大批“城市排行榜”的发布热潮。在最新的《报告NO.2》发布前,关于其中24个城 市排名顺序的种种说法已经不胫而走。倪鹏飞感慨地说,城市排名是他研究的副产品而非最终目的,同时他希望“排名游戏” 能够在“游戏规则”下进行。 过瓜田不能弯腰 “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通过一个排名谋取商业利益并非不可能。最糟糕的情况是,商业利润可能会使学术研究偏离 应有的规则。” 倪鹏飞看来很忙。3月2日《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发布之后,各种媒体的采访纷至沓来。在没有样书在手 可以查对的情况下——虽然这本书是他主持的,各种论述和结论都烂熟于胸——倪鹏飞甚至宁可拒绝对书中有详细论述的各项 排名发表评论。“比如说上海和北京的比较,书上说得很多。可惜我无法复述。”倪鹏飞开玩笑似的说,脱开了书稿,他不能 保证“措辞”准确。他知道这是一个敏感话题。 类似于京沪排名,是下至普罗大众,上至地方政府最关心的话题,也是这些年来的许多城市排名最大的卖点和噱头。 对坊间流传的诸多“城市排名”,倪鹏飞说“我只能保证,我们这个《报告》是完全按照经济学的规律来做的”。这个回答表 达了2003年通过《报告NO.1》一纸成名的倪对“排名热”的冷思考。 倪一再强调,《报告》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并且说,为了维持《报告》的学术性和纯粹性,在每一次调研活动中,课 题组的成员不得不如履薄冰。“我们的课题不接受任何地方政府或企业的资助”,倪鹏飞觉得这是《报告》能够诉求于公正客 观的前提。3月2日的《报告》发布现场,有媒体询问《报告》课题经费的来源,倪鹏飞说,所有的费用都来自社科院的科研 经费。他甚至表示,为了“避免干扰”,在调查结果公布之前,排名情况都是严格保密的。 “第二是我们在调研中尽量避开和地方政府的接触。调研数据的获得也和政府无关”,倪鹏飞说,《报告》中采用的 大量数据,不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而是从国家统计部门和各地的学术研究机构那里获得的。“这一点是关键的,一个地方政 府自己不可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倪认为城市研究课题可以竞争,“学术有竞争,对各家才有压力。但是学术竞争应该是公平的竞争……”倪鹏飞欲言 又止。最后他表示,数量统计和处理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排名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但是,“方法允许认识深化的过程 ,可以逐渐提高,但规则要在一开始就稳定地得到尊重”。 中国古人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比喻“避嫌”,倪鹏飞在3月2日的发布会上向媒体阐扬他的“避嫌哲学” 是“过瓜田而不能弯腰”,实属无奈之举。 真实就是“好” 倪鹏飞2003年主持发布的《报告NO.1》,从理论框架和计量评估都曾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报告NO.1 》中赖以得出结论的数据并非原始的统计数据,原始的数据最终被课题组进行了处理。 倪鹏飞坚持认为这种处理是《报告》独特的技术方法所决定的。“判断一个课题是否客观、科学、公正,最终是由他 所采取的方法决定的。”倪心目中,这种方法应该最大可能地排除非经济学因素的影响。“鉴别城市排名科学性的依据是数据 是否尽量的‘好’,这种‘好’就是真实。” 倪鹏飞的数据“真实”显然并不意味着数据是“原始”的。人均GDP、经济增长率、就业机会,从来被认为是计量 区域经济/竞争力时首要依据的数据,是地方和更高的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中的重点,更常常被媒体和经济学论文所引用。在 《报告》理论框架的设计中,这三者都没有作为现成数据引用为计量城市竞争力的依据。倪鹏飞的理论出发点是,中国城市的 人口基数不准,人均GDP不能反映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真实面貌。“比如说东莞这个城市,人口流动程度很高,和地均GDP 相比,人均GDP不能反映城市竞争力的真实情况。”而经济增长率要考虑到这种增长产生的效应。“一个大的经济体,比如 上海,10%的增长率和一个小经济体的10%增长率不可同日而语。同样道理,100个高端就业机会和100个简单制造 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产生的经济效应也有重大的区别。这些是设计课题的时候要考虑到的中国国情。” 有媒体对倪处理原始数据的初衷和方法提出质疑,《报告NO.1》出台前后,另一些城市对比研究课题也提出了各 自的城市排名,排名结果不乏大相径庭的时候。 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的城市进行排名,得出的结果恐怕永远不会一致。但即使是从同一个角度来排名,结果仍然会众 声喧哗,难有共识。除了倪鹏飞所说的“非经济学因素”,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排名处理数据时的异议和纷争。倪鹏飞认为永 远不会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法来解决这种世界性的难题。 《报告NO.1》的后记中对读者反应有很好的预期:“城市和城市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引起中国社会异乎寻常的关注 ,这充分显示社会公众强烈的地方和民族情结……一定会对中国城市和国家的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但后来的事实是, 意见不一的排名让老百姓莫衷一是。 “排名者”的定位 《报告NO.2》的主题是“定位”,倪鹏飞的理念是,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往往因“定位”失误而起,“十一五”规 划中,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定位”是否准确,最终关系到这些城市未来的发展。《报告NO.2》第四、五部分分别以“主题 战略:城市定位”、“基本战略:中国城市十大功能中心定位”为题,全面阐发这一理念。 倪鹏飞认为,现有因为城市定位有误而衍生的发展问题,既有体制原因,更是因为城市发展理论中的某些失误而致。 “决策者和规划者在考虑城市定位的时候,更多地是考虑城市的比较优势,眼前的优势,而没有确定城市功能的核心。有的城 市有一点交通优势,就想定位成物流中心,殊不知物流中心需要有大规模的制造业环绕周围,才可能发展起来;有的城市有一 点资源优势,就试图建立制造业基地,殊不知制造业基地要求的并不仅仅只是自然资源。”倪认为定位和功能选择应该以最大 化提升竞争力为依据,并且,这种竞争力应该具有可计量性。《报告NO.2》中尽数列举了中国城市定位的十大误区,逐条 剖析,意图是要给出下一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计所在。 在“十一五”规划之际提供中国城市发展的整体性规划,这种工作并非只有倪鹏飞在做。同样是在3月,中国市长协 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也宣称以“设计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制高点、预测中国城市制高点的战略实现”等为目标 ,欲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这些《报告》选择在“两会”前发布,自是有苦心存焉。对影响最大化的追求,无疑是一大批城市战略分析性报告推 销战略的出发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关头已经来临,这才是众多“报告”和“城市排名”纷纷出台,并吸引 大量“眼球”的推动力。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