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质疑商务部-“商务部很多人不懂内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8日16:46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成楷/北京报道 “商务部并没有歧视内贸,但是商务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不懂内贸” 2003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们表决通过了商务部的成立。一年之后的两会,压力摆在新上任的商务部部长薄熙来面前:一些人大代表行使自己的权利,对商务部工作
一年之后的“两会”,压力摆在新上任的商务部部长薄熙来面前:一些人大代表行使自己的权利,对商务部工作提出了批评。 为了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各方人士争取商务部的成立花了10年,但是从第一年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达到最初的要求——经过一年中美贸易的风风雨雨,新商务部的职能有被强化成为外经贸部之嫌。 内外贸一碗水端不平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步步高连锁超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填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商务部成立以后,地方上内外贸还存在鸿沟。 “今年进京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我们湖南省刚刚组建的商务厅给了我一份资料,希望我在‘两会’上提6点,但是其中有5点半是外贸的,只有半点是和内贸有关的。实际上,湖南省刚组建这个商务厅一共有100多个人,只有9个人是过去搞内贸的,其他全是搞外经贸工作的。” 王填觉得商务部的情况也差不多,“我就觉着在观点深处,还是内外贸有别。”他举了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的例子,“这个局的设置应该不管内外贸,只要产业受损害了,就应该履行职能。但是,这个局一年的工作几乎全是对外贸的倾销、反倾销等等。内贸行业接到几件投诉,进行了几次调查?可能是零。” 王填有一个建议:请求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调查“外资超国民待遇”。“2004年底商业全面开放以后,对中小商业会有多大损害?我觉得调查工作不能只在受损害之后才调查,应该在可能出现损害时候就要调查。” 王填的建议得到了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万典武的支持,“商务部要做好内外贸管理一体化,首先是一碗水端平的问题。” “老商业部撤销后变成了内贸部,后来又变成了内贸局,到后来再变成经贸委的一个局。这个局没有融入经贸委的整体,而是经贸委另外加了一个局。商务部无论如何不要走这条路,不要仅仅是在外经贸部的基础上,再加三个司局。” 目前,从机构设置上来看,商务部主管内贸工作的有三个司局,分别是市场建设司、商业改革司、市场运行司,仅从名字上看,并不能区分三者具体分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任兴洲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下一步的内外贸一体化,在商务部组织结构安排上要有考虑,综合部门要把内贸和外贸统一起来,不能把内贸问题都推到那三个司局。 商务部有一个条法司,王填认为在立法、制定条例方面也是外贸口优先,凡是进出口的法律法规都优先制定。 万典武建议有了商务部,就应该争取一个内贸法。“现在内贸规则是特别弱、特别差、特别乱。”任兴洲则认为,商务部并没有歧视内贸立法,但是商务部最大问题就是很多人不懂内贸,怎么立法、立什么法? 内贸数据吹泡泡 对于商务部披露的数据,业内也有抱怨的声音。王填感觉到外贸数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内贸数字似乎是一笔“糊涂账”。“内贸无论是就业的贡献也好,税收的贡献也好,相信都是外贸不能比的。建议商务部把职能根基打在内贸上面,在抓好内贸的基础上,抓好外贸。” 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来自商业企业的人大代表对《瞭望东方周刊》反映:各大商业企业报到商务部的统计数字,都是几百亿的销售额,怎么来科学地认定这种销售额呢?“我们都是业内的同行,情况比商务部的官员们了解得多,有些企业好像并没有那么快的增长吧?上报的数字越多,可能得到的资源就会越多,政策扶持力度也就会越大。” 王填认为这种统计数字应该由行业协会来发布,“商务部要发布也可以,但必须非常准确,不能说企业报一个数字就采纳了。”据称国家准备扶持商业企业20强,为什么商业排名年年出现很多变化,后面的企业一下蹿到前面去了,不排除想抢夺20强席位的可能。 2月份商务部公布全国商业连锁业30强的时候,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也承认该统计数据分别由企业自己上报存在问题,“商务部毕竟不是统计部门,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个数字做解释,我们更多希望通过排名让全国看到这个连锁业发展的势头,而不是对这个数字进行统计。”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中百集团董事长汪爱群说,对于内贸数据,商务部应该选择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现在国内商业企业虚报浮夸,有人在做事,有人在“吹泡泡”。 汪爱群说,“有的企业把内部批发业务、配送业务,全部都算在销售业绩上。我们做不过吹的,所以前两年是在前20位,去年一下被赶到25位了。实际上我们是上市公司,年报比有些企业高多了,但是他们报给商务部的业绩比我们高,我就不明白了。” 万典武认为,内贸摊子这么大,商务部想要把所有事情都抓起来也不现实,既要做到内外贸一碗水端平,还要做到不要揽权,“体制改革减政放权,依靠协会就是一个办法”。 “一年来打架都打累了” 面对种种质疑,商务部负责内贸工作的市场运行司副司长徐加爱感受到了压力,同时向记者也透露了工作上的苦衷。 “的确,工作中很多事情感觉不顺畅。比如,商务部10年前就在被呼吁,直到去年才成立,但是从机构部门设置看来,还是有很多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打架。我感觉一年来打架都打累了。不仅是内部,还有外部,比如我们搞一个规划,希望某部参与,但是他们就是没有人来参加;而该部有一个司局,他们搞的文件应该请我们参与,但是却从来不请我们。” 对于内外贸一体化,徐加爱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以前和现在都纯搞内贸工作的同志,到了商务部以后,还是感觉到了很大的变化。“与原来比还就是不一样,第一个感觉就是内外贸协调方面大大加强。我们原来在经贸委的时候,外贸的事情从来没有在一块讨论,现在经常和外贸的同志在一起讨论。包括这次应对禽流感,怎么把市场协调起来,就是感到内外贸需要协调,两家要统一口径。” “再就是机构上面也有很大变化。商务部综合司局里虽然内贸方面没有进去多少人,但是他们也在做很多内贸的事。比如综合司有一个专门研究内贸法律的处室,还提出了一个内贸的法律体系。另外以前我们拿国外资料很难,现在通过国际经商处,情况变得容易多了。” 徐加爱认为商务部的部党组非常民主,“比如今天上午我参加了一个部委会,有的部长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完全不一样,但是大家在一块把意见充分提出来。内贸问题也好,外贸问题也好,都提出来讨论。”徐加爱感觉到至少商务部党组这一块对内贸还是非常重视的,“当时吕部长提商务部定位的时候就是内贸是基础,外贸是发展。” 不过具体到一些工作,徐加爱还是感到困难重重。比如商务部首先需要做的“规则一体化”。“现在我们的法律法规,和国外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国内流通来讲,内贸的法律法规又比外贸的差得很远。” 徐加爱承认从商务部来讲还能感觉到一些阻力,比如“国务院法制办、全国人大每年都有立法规划,一年给你这个部门分配几个法律法规,你就不能突破。这可能是一个阻力问题”。 除了加快制定内贸方面的法律法规,徐加爱希望更多的企业善于利用一些现有的法律法规,包括外贸的法律法规和WTO的一些基本规则来保护内贸发展,“除了履行义务还要善于享受权利”。■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