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中8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其作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8日15:50 中国《新闻周刊》 | |||||||||
《建立中国的科研机构——文化的反思》 作者蒲慕明,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神经生物学部主任,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墨守陈规和等级森严的儒家传统,给现代中国社会遗留了长远的阴影。在过去的
《中国分子医学的“丝绸之路”》 作者钱肯,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分子医学研究所、Salk研究所客座教授;钱兆林,特拉华州威尔明顿杜邦公司资深研究员。 “实现梦想需要超越自身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勇气。中国科学界推崇‘经验和正宗’原则,缺少冒险性的改革与探索,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 《21世纪中国的机遇和挑战∶治疗性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和相关胚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作者杨向中,美国康州大学再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本土优秀科研人才流失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不外有三:国外科研领先,待遇高,研究环境好。对症下药,中国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改进这些方面。此外,国家应倡导和支持科研工作的合作精神,不得不承认,科研合作的氛围在中国还不浓。” 《科学化农业——2050年的新视野》 作者左天觉,美国农业部资深科学家,国际农业生命科学发展教育所荣誉理事长。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必须解决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问题。农业税总计低于国家收入1%,对政府影响极小,对农民是免除重大负担,感激德政。土地改革应是政府采用的另一种减轻农民负担的方法。农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地和水,农民必须接受9年强迫义务教育,才有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生态学、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作者吴仲义,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系教授;施苏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亚平,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教授。 “为推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建议建立一个国家生态学与进化研究中心,训练下一代最高水平的生态学家、进化学家和系统学家。” 《纳米科技和生物技术公司之案例分析》 作者萧镜如,英佛曼纳米材料公司董事长;方瑞贤,美国恒信创业投资公司董事长。 “科学家及技术专家们往往高估了他们的发明却低估了将发明商品化的困难。要创办成功的高科技公司,必须要有法律保障、市场需求及优秀的管理团队。” 《提高中国科学研究的产出率面临挑战》 作者吴瑞,美国康乃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教授。 “为什么中国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少?原因是对基础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研评审制度及分配经费体系不尽理想。” 《跟着感觉走》 作者黄诗厚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资深女生物学家。 “科学家的培养不应单单基于技术。选择一个重要课题、提出正确问题并提出假说来进行验证的能力,对于所有科学家来说都是必需的工具。不应只鼓励年轻的科学家走老师的路,而应鼓励他们探索新路,年轻科学家需要给予相信自我感觉的信心。”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