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上海可能取消私车牌照拍卖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5日09:51 瞭望东方周刊

  文/孙凯

  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至今走过的所有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

  5月16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攀升到每桶41.85美元。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中东再有什么突发事件,油价还有可能在短期内升至每桶50美元以上。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迷住男人的数码武器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美国国内汽油价格也水涨船高,很快向每加仑3美元挺进。不知这些消息对中国的“私车一族”会有多大的影响?

  北京上海“车政”优劣辩

  2003年年初,北京市政协委员、北大教授刘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

  刘的言论遭到了舆论几乎一致的激烈抨击。

  但刘的言论和北京市的城市发展思路是一致的。北京市对私人轿车的发展一直持鼓励态度;北京市城区太大,公共交通不发达。这两个原因使全中国十分之一的私人轿车集中在北京市,并仍在高速增长。

  这个现象带来了灾难性后果。2001年12月7日,北京市因为一场雪而成为全世界的笑柄——这个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全城大塞车,正常时汽车行驶30分钟的路程,许多北京人的汽车那天跑了9个小时。大量的旅客误机、误车,大量的市民下班回到家中已是后半夜。

  相关的数据是:北京市公共汽车的平均运营速度,已由1994年的16.7公里/小时下降到9.2公里/小时,每逢上下班高峰期,1/3的路口和路段交通不畅,车辆运行速度不足5公里/小时,职工上下班路途平均所占用时间由1992年的54分钟上升到2002年的65分钟。北京大气中有73%的碳氢化合物、63%的一氧化碳、37%的氮氢化物来自机动车的排放污染。

  上海控制私车发展的政策行之多年,其效无法一目了然,却尽可想像。上海人的富裕程度和对财产的私有化愿望是比较强的,上海个人拥有住房的比率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可为此证。如果上海鼓励私车发展,那么今天全国拥有私车数量最多的城市可能不是北京而是上海。如果是那样,以上海的面积,堵车的程度将不堪想像。

  上海的私车牌照拍卖价格,现在已是一月一个行情,如今已一路翻上了45000元的新高。遥看前方,似乎还远未到头。对于上海的这个政策,非议者不少。在国家发改委的《汽车消费政策》修订稿发布前后,在网上,有人把“各级不得采取对汽车牌照实施限量、拍卖的方式阻碍个人汽车消费”等条文四处转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没有给予地方性法规设置机动车登记的限制程序,也被人注意。一时间,上海可能被迫取消私车牌照拍卖的说法甚嚣尘上。有人说:如果上海在5月1日后继续实行车牌拍卖,机动车所有人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提起行政诉讼。

  如果上海真的被迫取消私车牌照拍卖,由此而明晰的导向对中国的城市来说将是一场灾难。错误的导向将使我们在10年20年后追悔莫及。上海限制城市汽车数量的政策是个需要完善而不是取消的问题——如怎样使它更人性化,怎样将公车私车同等对待。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在汽车问题上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坚持把发展公共交通放在突出位置,后果可能是谁也无法预测的。

  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和发展?

  如今在中国讲生态问题,言必称西方。这种生态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但西方人传给中国人的不光有生态思想,还有他们的生活方式。

  如今这个世界有60亿人,60亿人都想像美国人那样生活。

  美国人如今怎样生活呢?——“人们几乎不为自己做事。我们不用从生食开始烹调我们的食品(55%的美国消费者的食品预算花在了餐馆的饭菜和即食的方便食品上)。我们既不缝补,也不熨炙,更不制作我们的衣服;我们既不用烘烤,也不用建造,更不用我们自己修理;我们除了孩子几乎什么也不生产,并且一旦我们做了那些事,我们就降低了身价。”(艾伦·杜宁著《多少算够》)。

  20世纪50年代,西欧人过上了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

  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过上了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

  今天在印度,“大约一亿中产阶级的出现,已经导致了从汽车、电视机到冷冻食品的每一样东西的销售量的爆炸性增长。印度城市的街道被一些世界上最危险的交通和最严重的空气污染填塞。这是由于数百万摩托车和轿车涌入了原先主要由自行车、公共汽车或牛车占据的道路。……信仰朴素和有着节约传统的保守的印度人正渐渐让位于一个思想自由和花销也同样自由的新一代。”(艾伦·杜宁著《多少算够》)。

  中国人也正沿着同样的道路急行。

  中国的人均财富只能排名世界第162,是排名第一的澳大利亚的1/12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3。其中自然资本占的比例仅为3%(澳大利亚为71%)。有人计算,实现13亿中国人的美国梦,中国的资源总耗至少要扩大50倍。

  但是,也有中国人说:谁规定中国人只能住在茅草屋里看着美国人开汽车住洋房?凭什么当我们发展时就该忍受贫困维持生态平衡?事情就是这样,在一种铺天盖地物质享受的潮流面前,生态学家们的意见能起到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

  西方教给中国人的还有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

  20世纪后期,当西方世界的经济状况欣欣向荣,而采用其他发展模式的国家个个灰头土脸的时候,西方世界什么也不用说了,每一个想过好日子的民族都会跟着他们的脚步而来。中国就这样跨进了新的发展轨道,而在跑道边掐着秒表计算中国奔跑速度的是西方人。

  如今,争取经济增长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目标,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这种发展模式上竞走。跑道边的裁判们每人手中拿着一只秒表,秒表上写着三个大字——GDP。

  于是,用生态平衡的眼光来看,中国就成了这样一个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燃煤国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消耗一直成正比例上升,中国的自然资源绝支撑不了目前这种西方式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这种困窘西方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过,西方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侵略、发现和建立殖民地;从世界其他地方进口资源。中国目前也只有从外部进口自然资源,才能维持一切,才有发展与生态共生的可能。但随之衍生的诸多问题使这一出路涉及太多的因素,风险逼人,几乎难以持久。

  事情就是这样。西方传给中国人完备的生态理念,也传入了令中国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还把中国纳入了和他们相同的经济发展轨道。但问题在于,这几者是相互矛盾的,生态文化的理念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强烈冲突。于是中国人就不得不像金庸小说中的老顽童一样,以一个巨人的形态,在左右手相互搏击的痛苦中前行。

  美国教授布朗的一段话被许多中国人转述:“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至今走过的所有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中国非得开辟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与火药的民族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中国如果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榜样。如果失败了,所有的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期望一种全封闭的自行车

  在交通工具中,自行车以不需要燃料、不产生废气、体积小而灵便、价格便宜等优点而受到青睐。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骑自行车外出逐渐成为环保时尚。为了减少因驾车带来的空气污染而愿意骑自行车上班的人被视为“环保卫士”而受到尊敬。美国的报纸经常动员人们每次去超市购物时,尽量多买一些必需品,减少去超市的次数,以便节省汽油,同时减少空气污染。颇有影响的美国自行车协会一直呼吁政府在建公路时修自行车道。在德国,很多家庭喜欢和近邻同用一辆轿车外出,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为洁净城市空气,伊朗首都德黑兰规定了“无私车日”,在这一天,伊朗总统和市民一道乘坐公共交通车上班。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自行车大国,但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正逐步被淘汰。

  要想使自行车在中国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一大举措,必须解决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观念——要使骑自行车由被人耻笑的穷酸形象转变为受人尊敬的时尚形象。其二,在道路建设和管理方面对骑自行车者给予便利。其三,需要一点革命式的创新——自行车最大的问题是:不能遮风避雨、挡暑御寒。在自行车的用材日益轻便的今天,如果开发出全封闭、可以遮风避雨,甚至能调节温度的新潮自行车,那么在用自行车抵御私人轿车的大战中,自行车的胜算当不会小。

  上海应该挺住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私人轿车实行限制政策。如:对购买私车者征收必要的税费。通过征收税费使汽车数量与道路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或像新加坡、丹麦、挪威等国家,买一辆汽车必须花比购车款更多的钱交牌照税。还有的国家对私人轿车征收高燃油税,如丹麦每升汽油费合人民币十多元钱,但对公共交通工具就少征或不征税。还有的国家通过增加征收停车费来限制私人汽车。

  对于中国大量的城市居民、尤其是北京的居民来说,奇远的住房和极为不便的交通,往往是他们不得不购车的理由。但是,中国的自然资源不能支撑中国人过美国人那样家家有轿车的生活,中国如果盲目实行“轿车走进家庭”的政策,必然带来严重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发展公共交通理所当然成为政府的首选之策。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应该挺住。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日本首相小泉二度访朝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超 奥运男排落选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