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瞭望东方周刊:强迁噩梦和社保迷局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15:21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朴抱一/江苏盐城报道

  在张海龙们动辄数亿、上十亿的投资协议面前,农民们的力量显得如此脆弱

  当张海龙和盐城开发区管委会的协议签订觥筹交错的时候,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3000多位农民,没有迎来城市化的幸福美好憧憬,而是开始了一场流离失所的噩梦。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2004车展大饱眼福

  从上访到围攻警察

  在2003年上海工业园项目签字后,盐城开发区开始了迅速的征地活动。2003年9月25日,盐城市国土资源局发布公告,公布了征地补偿标准,政策规定的土地补偿、安置补偿和青苗补偿、水利设施补偿等全部加起来每亩只有18500元。

  这个价格距离农民们的期望相差甚远,盐城是全国有名的粮棉产区,土地平坦肥沃。每亩收获不下2000元。另外,农民对房屋拆迁的补偿标准也不满意。

  2003年9月15日,被拆迁的3个行政村的村民代表来到盐城市政府上访未果。9月17日,3位农民直奔省城南京,到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上访,要求国土部门查处这起违法征地事件。

  村民们指出,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他们的利益受到重大损害。包括他们不能依法选择自拆自建房屋,房屋拆迁补偿太低,对已拆迁户,除了青苗费,法定的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只字未提。

  农民们说,这个标准比江苏省规定的标准低了很多,只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标准补偿安置,他们就满意了。

  上访信后面附上了649户村民户主的签名。《望东方周刊》获得了这份被拆迁农民《申请回报人名单》,厚厚一叠名单上,有个人印章的村民在名单上盖印,更多的农民选择了用指头蘸着印色留下指印。

  9月底,农民们又通过一位在南京工作的盐城籍人士,写信给江苏省省长梁葆华和副省长吴瑞林,要求省政府调查此事。几天后,江苏省政府的一位秘书长回复说,省领导已经责成国土部门去查,时间大致在2003年国庆长假后的10月10日。

  但是,农民们没有想到,在他们对“省里派来的人”充满期望的时候,却发生了震惊盐城的“10·9”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天刚好是村民们得知省政府派人来调查的前一天。3天后盐城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的公告说:

  “2003年10月9日,在开发区界河村境内少数违法犯罪分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妨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造成公安干警及行政执法人员被殴打致伤,民警制服被撕坏、执法车辆被毁坏的严重后果。”

  当地村民向《望东方周刊》承认,在围攻中有3名干警被打成重伤,多名警察警服被撕烂,警车被毁。但公务人员和警察却并不是“依法执行公务”。

  10月9日上午7点多,开发区出动大批公务人员、警察和被当地人称作“痞子”的社会无业人员共数百人,并动用大批推土机,来到界河村村民夏加林家的土地进行取土。

  上海工业园规划中的建设取土用地为200亩,取土者拿不出任何征用土地的文件来。在遭到村民的阻止时,发生了殴打事件。

  村民徐志祥拿着刊登有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关于制止违法征用农民土地讲话的报纸、以及江苏省政府关于严禁乱征用土地的84号文件,对开发区公安分局的黄指导员说,“你头顶着国徽,天安门城楼挂着毛主席像,这代表着法律,在法律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徐很快被警察抓住。警察们抓住徐志祥的脚,倒拖在地而行。徐的衣服被拖破,手中的文件被撕烂,遍体鳞伤。随后两名村民被抓,而村民则把警察围住要求放人。

  矛盾在当天晚上进一步激化,公安干警遭到当地村民和过路群众的大规模围攻。最后盐城市不得不出动防暴大队来平息事件。随后几日,当地多位村民被捕。

  徐志祥在外逃过程中,曾经给江苏省政府信访办、公安厅和国土资源厅甚至国务院办公厅发信陈述情况。一个多月后,事件得到平息。

  但是开发区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却否认了有“10·9”事件的发生,最后在记者的追问下,说只有一点冲突。

  不管村民们如何反抗,拆迁的挖掘机却在一步步向他们的家园逼进。在张海龙们动辄数亿、上十亿的投资协议面前,农民们的力量显得如此脆弱。

  强迁噩梦

  2004年3月2日-3月6日,当地政府出动7辆挖掘机和“扒机”,在征地区域进行强制拆迁。短短4天里,上海工业园区范围内的1000多户村民的房屋被彻底拆完。

  村民蔡志清的妻子孟扣红说,当天她刚做好了午饭还没吃,拆房的机器在厨房上一敲,就把锅给砸了。同样的版本发生在很多人家,不同的是,在先拆迁的江西村的北边,砸掉的是煮早饭的锅。

  “拆房那天,那个才叫难受啊,”一位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农妇说,“人家辛辛苦苦起的小楼,那么几下就完了。”农妇陈述的时候,其他的村民脸色一起凝重起来,七嘴八舌地向记者诉说他们被毁掉的房子和压在废墟里的家具。

  就在拆房当天夜里,大雨倾盆,江西村的村民的房屋墙体结构已被破坏,村民们根本不敢住进去,只好在房檐下或者用其他物件搭起的临时棚子里避雨。

  初春的寒冷让村民们无法忍受,一些村民跑到开发区的办公室,但办公室没有人。年届50的蔡志清说,当天夜里被冻得牙疼腰疼,另外几个村民说当天因淋雨感冒。蔡家的几个孩子则说,那个凄风厉雨中的一夜,恍如噩梦。

  第二天,当地政府才给村民们送来军用帐篷,随后又搭起了活动房。但是活动房每平方米每个月要收2.5元房租,水、电、清洁费样样要钱。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小的开销。

  在房子被强行拆除3个月后的5月31日下午,《望东方周刊》记者钻进了村民蔡志清家的帐篷。大约还有近300户村民住在没水没电的帐篷里,另外一些居民选择了租用活动房或者借居亲友家里。

  天色渐暗,帐篷里闷热难熬,蚊子飞舞,水电均已断掉,蔡的妻子孟扣红打开了蓄电池应急灯。昏暗的灯光下,附近帐篷的村民们围拢过来,向记者诉说他们的痛苦,以及迷茫的未来。

  事实上,一部分农民已经和开发区签订了拆迁协议,村民说,那也是在“哄、逼、抢”的情势下签的。还有一些村民是在挖掘机前签的字。

  而且,即使签了字的,也没有一位村民拿到现金。开发区领导告诉《望东方周刊》,因为农民将来还要购买农民公寓,拆迁补偿还需要加钱才能买房。

  《望东方周刊》获得的一份拆迁协议上,拆迁补偿安置形式一栏是由农民填写,但事实上,除了农民公寓,农民们别无选择。而据江苏省的相关法规,农民有权选择自拆自建。

  土地换来的真假社保

  除了上海工业园的750万元土地出让金外,盐城开发区并没有从中得到更多现金来支付农民的巨额土地补偿金和安置费用。随后,2004年5月,盐城开发区开始给农民办起了“社保”。

  在给《望东方周刊》的情况说明中,盐城市开发区说:“开发区采取‘土地换保障’的办法,制定了一套‘少有所助、青有所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故有所恤,免费学技术、困难有救济、生活有保障’的社保方案。”

  “此套方案自2004年5月1日实施以来,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短短一个月内已有95%以上的农民主动参加到农民社保体系中来,保障资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许多农民已从保障卡和个人账户领取了保障金。”

  这份情况说明说,这个由财政兜底的方案超出了一般赔偿的3倍。

  记者询问了江西村和界河村的村民,村民表示,签订社保协议的不超过50%,他们大都是乡村干部、党员、干部亲属、小学教师以及在小学读书学生的家长,还有开发区公职人员的亲属。

  一位村民告诉《望东方周刊》,她邻居的女儿因为父母不肯签协议,被老师罚站,后来老师带着到家里签署了协议。记者就此询问一位参加社保宣传的小学教师时,这位老师在村民们的哄笑声中连说不知道,随后走开。

  已经签署社保协议的村民赵万林告诉《望东方周刊》,自己此前承包村里的工程,签署协议也是不得已,说话时周围的邻居开玩笑说他是“叛徒”。

  《望东方周刊》在开发区界河村和江西村采访时,先后总共有超过50位村民在场,没有一个人声称自己或者知道邻居朋友中有谁拿到了社保金。

  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望东方周刊》,开发区根本没有向社保中心交纳一分钱的社保基金,怎么可能有钱给老百姓?

  村民蔡志强算了一笔账:按照社保协议,他家3口人每年得到的社保金只有3000多元,基本上够买米面油盐。万一粮价上涨,连口粮都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2004年5月办理所谓“土地换社保”的协议之前,盐城市政府2004年3月5日向下属各区县和县级市发出一份特急明传电报(盐政传发[2004]62号),标题是《关于严格控制以土地换社保的征地补偿办法的通知》。

  《通知》说:“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市除经省政府批准的东台市作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外。其他县(市、区)一律执行省政府131号文件的规定,即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必须在征地补偿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完全支付,不得分期支付,不得采用以土地换社保等方式降低补偿安置标准、延迟支付补偿安置经费。”

  通知还说:“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用地单位必须将征用集体土地的补偿费用和规费汇至国土资源部门,方可办理土地征用手续。”

  盐城市国土资源局一位领导表示,他们从来没有批过一分地。

  《望东方周刊》查到了江苏省政府2003年12月19日颁布的131号文件,这份文件调高了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和安置标准,同样禁止“以土地换社保”。

  当开发区要求农民签订以土地换社保的协议时,这些文件成了当地农民的护身符。遗憾的是,作为下级的开发区却我行我素。

  江西村的村民告诉《望东方周刊》,即使2003年9月公告的标准,除了青苗款,当地政府连一分钱也没兑现。“他们的话我们不敢信。”农民说。

  事实上,今天最希望上海工业园开发成功的反而是当地的农民们了。“如果开发失败,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村民陈淑琴说。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