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里娱乐至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17:05 青年参考 | |||||||||
绿茶 刚刚过去的六月炎热酷暑,但书业并不像天气一样热。最近多次和出版界的朋友在一起吃饭,他们纷纷感叹这个图书 淡季的漫长。但即便是在天气如此炎热,书业如此冷淡的季节里,读者也不缺乏有好书可读。因为阅读是很美好而且很容易的 事情,即便现实世界中有关阅读的不好消息很多,但我个人依然坚信,我们缺乏的并不是寻找好书来读的念头,我
比如,日前一本据说被日本传媒称为“一封公开出版的情书”的《挪威没有森林》(福原爱姬著,远方出版社出版, 定价:16.80元),作者福原爱姬据说是村上春树的“神秘情人”。然而,书出版没多久,从上海译文出版社(村上春树 作品国内惟一授权出版商)传来消息,说这本书是“伪书”。译文社通过日本方面了解到,作者福原爱姬这个人在日本根本不 存在,而且传出说这书很可能是中国人写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出版商在炒作,是商业运作的合理法则。但这样的消息爆出,真的能倒了一大批读者的胃口 ,但同时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会被摆上路边的畅销书贩的地摊。 就我个人经验来讲,寻找自己想看的书,通常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是特定的,独一无二的。通常的,我们还是愿 意相信媒体和出版商,他们为这个阅读的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现如今一切大众文化和公众话 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大有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趋势。我们的新闻、出版、商业、宗教、教育等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 乐的附庸,并在这种所谓的文化精神下毫无怨言。人类历史不得不进入娱乐化的时代,我们的阅读亦然。 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和陈冠中、寥伟棠、颜峻三人合著的《波希米亚中 国》这两本书,是对当下大众文化娱乐化最深刻的预见和尖锐的批评。 波兹曼发现: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走上了娱乐化的不归路。这其中,最让人担心的是新闻、宗教 、政治、文化等这些本该严肃的内容在电视上也都渐渐娱乐起来。 波兹曼反复强调媒介的技术特征,因为媒介决定了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我们通过媒介来认识社会,认识真理 。在娱乐化的电视面前,我们虽然得到了最多的娱乐,却只能获得最少的信息。在收视率成为考量标准的今天,“娱乐至死” 已经成为了必然,甚至成为口号。 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是,大众文化娱乐化会使人缺乏终极关怀、最后放弃该有的批判立场,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 实际上,大众文化的这种趋势在目前的中国反而起到开阔眼界、丰富思维的作用。于是“娱乐至死”就越发让人信任起来,于 是有人真的喊出:“要么娱乐至死,要么干脆窒息”的口号。 娱乐大众化的今天,还有一股小众,他们的娱乐形式和现有的大众文化娱乐化不同。这个群体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波希米亚。“波希米亚”这个词,最初缘自中欧,那个地方就是捷克。到19世纪在巴黎逐渐蜕变成现在的意义,意味着一种 自由散漫、为所欲为,甚或颓废的生活方式。 欧洲杯让我每天天亮说早安,我钟爱的捷克队以四战全胜的成绩进入半决赛(虽然在半决赛中惜败于希腊队),我们 可以想像,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两岸的民众为之雀跃的景象。那里在半决赛之前一定全城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 波希米亚群体的身份往往跟文化艺术有关,他们的姿态是反叛的、浪漫的、格调的;崇尚的是自由、解放、想像力和 潜能发挥,生活是要跟大众的主流、社会的常规、中产的拘谨有区别,不屑的是物质主义、歧视、不公、为符合社会期待的按 步晋升制、统治阶层的轨等。他们和“布尔乔亚”壁垒分明、相互仇视。“布尔乔亚”的资产阶级奉行彻头彻尾的物质主义, 他们总是在严肃、正统的大企业工作,穿着一成不变的职业装、礼拜天会上教堂、一门心思恪守和捍卫清教伦理。 这个群体已经在中国悄然兴起,而且迅速广泛,本书三位作者都具备“波希米亚”气质,他们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对 这个群体的观察认识,深刻预见了这股小众力量在中国的蔓延和发展。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