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富人的物种起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17:05 青年参考

  刀尔登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最著名的一个打破平均主义的口号;它因为包含着同样的平均主义而显得委婉:仿佛有 人会在那里等着另一部分人后富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今天我们都知道,有先富的人,有后富的人,还有更多的人永远也 富不起来。那么,为什么富的是他而不是我?对这个问题可有多种回答,理查德·康尼夫给的是“社会生物学”的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UC立体声聊天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无限下载MP3作K王
回答。我给 “社会生物学”打了引号,同样,《富人的物种起源》还可以挂以社会达尔文主义、进化心理学等若干标签,而且都需要打上 引号,因为它不是学术著作,甚至不是完全引申自学术的社会批评。康尼夫说:“我写书的立场主要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 至于生物研究者和达尔文学说信奉者都属次要;我的工作纲领是怀疑、激发、告知和娱乐。”通过类似的声明,他大概期望可 以堵住那些批评这本书缺乏科学味儿的人的嘴。他又希望人们别把《富人的物种起源》认成是传播名人轶事的小报风格,而注 意到在书中挖苦的语调后面藏着些正正经经的道理,所以他把“娱乐”列在工作纲领的最后面,尽管许多读者可能不这么想。

  理查德·康尼夫是记者出身,给《国家地理》、《史密森月刊》和《建筑文摘》这样的杂志写稿。他以前出的书都是 和生物学或自然史有关系的,按说,他出没的地方,应该是非洲草原或南太平洋岛屿之类;不过因为定期给《建筑文摘》撰稿 ,他又经常登上富人们的游艇。后来他决定把两个世界中的见闻结合起来,把比尔·盖茨之类的富翁同“吊挂蝎蛉”之类的动 物的行为模式作比较。他引用别人的话说:“狒狒的生活法则和简·奥斯汀的小说里写的简直一模一样。”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把人和动物相类比,也是老生常谈了。这一回,康尼夫带来了新工具。美国人史蒂夫·弗赛 特喜欢乘热气球在空中旅行,有好几次差点摔死。如果是炫耀,为什么要用这种既不舒服又很危险的方式呢?康尼夫引入了一 个“不利条件原理”,那本是用来解释动物的某些行为的,比如羚羊即使被豹子追赶时也要跳跃,这既消耗体力,又不能增加 速度,但按“不利条件原理”,“一桩事可能因其有害而大有益处”,羚羊的跳跃会向豹子显示自己强壮、不易被赶上,且更 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能使动物在性竞争中获利。经过康尼夫的解释,许多人都觉得很了不起的弗赛特,就成了一只在奔跑时 高高跃起以展示自己的白屁股的羚羊。

  打击完弗赛特的壮举,康尼夫又看见了比尔·盖茨的义举。到作者写书的时候,盖茨的慈善捐款已经达到210亿美 元。这样的行为总该得到积极的评价吧?然而康尼夫向我们介绍了以色列沙漠里的一只阿拉伯鹛,它费了挺大劲啄出一只虫, 然后施舍给了另一只鸟。康尼夫解释说,这类利他行为的核心动机,乃是争夺统御地位。(但愿这样的解释不会使比尔·盖茨 泄气。)

  作者是在表达他对富人的嫉妒吗?在《富人的物种起源》中看不到明显的嫉妒心。康尼夫的工作,至少从外表上看, 是研究与解释。他解释富人为什么选择住在这里而不是那里,他们求偶以及处理家族事务的方式,他们对待下属的秘诀,他们 怎样炫耀以及怎样假装没在炫耀,等等。他的结论,“动物性”保存较完好的人最有可能致富,可能让很多人点头;而他的解 释未必会得到学者的首肯,简单的类比,随随便便地引入些“稀树草原假说”之类,都不是学术界能认可的研究方式。

  对这本书有兴趣的,应该是普通读者,既非学者,也非富人的读者。《富人的物种起源》毕竟挖苦了富人,把他们许 多金光闪闪的行为,贬低到非洲草原的高度,这也许能稍微平抚一下大众的心理。不过,可以用来挖苦富人的那些生物界法则 ,对穷人同样适用;在其他方面,作者对追随富人的大众也讽刺有加。比如在第二章里,康尼夫就戳破了一个大众的自慰神话 。许多人对抗相对贫困的精神胜利法,是认为自己比富人更健康,或更快乐,他们会望着某个大落地窗说:别看他有钱,他可 不一定快活。但平均而言,富人的确比穷人更健康,也更快乐,这一点虽然不容易讨众人喜欢,却是事实。

  这也是我们向往财富的原因之一。《富人的物种起源》对富人的讥讽固然让人聊且快意,不过谁敢说真正吸引读者的 不是另一些内容呢?书里边有许多细节,亿万富翁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穿什么衣服,去哪里吃饭,他们的丑闻,怪僻,可疑的 家族血统,还有他们的妻子们、私生子们。猫王曾派一辆飞机,飞了几千里路去买一块热狗,另一个姓佩尔兹的富翁时常开着 直升飞机去镇里小店买东西;阿拉伯王子用钞票糊成的王冠来向餐馆的女招待示爱,英国的巴斯侯爵以自己“可能是爱德华七 世的后代”而自豪。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固然有可能让《富人的物种起源》降低为闲言碎语类的一次性读物,却也实实在在 地满足着读者的好奇心,而作者活泼的调侃语调,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更使它成为一次性读物中的上上之选。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