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 天津特色“西城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9日12:30 城市快报 | |||||||||
- 倪钟之 天津的西城板源于北京的清音子弟书。子弟书大约产生于乾隆年间,有“东韵”、“西韵”之分。清光绪年间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说: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西城调尤缓而低,一韵萦纡良久。
至今东韵、西韵均无音响资料,所以不知其曲调。但其中的西韵经过石玉昆的改造,保存在今日的单弦中,尚能窥其大致风貌;东韵则难以知晓。据《非厂笔记》所载:(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长期在北京从艺。经他改革后的西韵称为“石韵”或“石派书”,以演唱《龙图公案》著称。在清代末年传入天津,经过天津艺人的改造使其天津化,成为具有天津特色的曲种。由于最初流行于西城根一带,故名“西城板”。 据艺人所传:天津演唱西城板最初的艺人是徐泰华,约为同光时期人,后收徒许景魁和郭景春二人,创其西城板的演员师承体系。其中主要者有:郝益轩(一名郝俊山)1867年生于天津,绰号“郝黄毛”(或“郝红毛”),师从郭景春,约辛亥革命前“下海”从艺,为20世纪20年代著名西城板艺人,常演于北门外“宝和轩”茶社,说演书目为《清烈传》。因他早年曾在县衙作过书办,生活阅历丰富,善于讲述社会人情、官场黑幕;而且嗓音洪亮,说唱俱佳,受到观众的欢迎。传人有殷小亭、王小林、高小川、刘小江等。 马恩魁又名“马来子”,生平不详。上世纪20年代与郝益轩齐名,常演于鼓楼北“海锐茶楼”。沈华亭原名沈恩元,约1881年生于天津,从师许景魁,嗓音宽厚,行腔低回婉转,说书时以唱为长。在当时有“书听郝红毛,唱听沈华亭”之说。1960年病故于天津。传人有李永泉、张永全、屈永年等。吴静山也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城板著名演员,生平不详,建国后参加红桥区书曲队。1957年曾在“天津市第一届曲艺会演”中演出《清烈传》片断《马洪》。 西城板虽源于“石韵”,但自形成以来,便呈现自己的特色,以说长篇书为主。几代演员均以《清烈传》为代表书目。以说白叙述故事的发展,以唱“赞儿”或片断(称唱“篇儿”)渲染气氛。短篇以唱为主,均是选取长篇书《清烈传》中的一段内容或其中的各种“赞儿”,如《贺龙衣》、《镖打秦尤》、《何路通赞》等。至20世纪40年代已经开始衰落,但建国后仍有沈华亭、吴静山及李永泉等在书场以唱西城板形式说书。“文革”后虽然还有高小川、刘小江等教唱传播,但流传不广,近年则成广陵散矣!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