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4:05 新华网 | |||||||||
国家科委党组: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这位曾在数十个春秋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的一代伟人,在一年前的春天里走了。我们在缅怀这位中国人民伟大儿子的时候,重温他老人家的科学技术思想,倍感亲切与思念。作为继承他所开创的伟业的后人,我们要牢记他的谆谆教诲,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他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南。它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发人深省,牢牢地把握了时代脉搏,符合中国国情,永远是我们搞好科学技术工作的指针。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 论断,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1978年春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粉碎“四人帮”之后迎来的第二个春天,也是我党拨乱反正、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这一年的3月18日,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一次盛会——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正是这一讲话,扫清了“四人帮”笼罩在科技领域的浓雾阴云,指明了我国现代化的方向、途径,奠定了科技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此前一年的8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已经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在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更为明确地指明了科技在现代化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他以战略家的眼光,站在时代的巅峰,高瞻远瞩地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他强调:“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这位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斩钉截铁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我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犹如春雷震醒沉睡大地,犹如春雨滋润万物复生,犹如春风吹开万紫千红,邓小平同志1978年春天的这一讲话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像阳光温暖了一颗颗科技工作者赤诚的心,激发了人们为科技献身的巨大热情。中国科技发展的春天到来了! 7年后的又一个艳阳春日里,邓小平同志愉快地回忆说:“七年前,也是三月份,开过一次科学大会,我讲过一篇话。主要讲了两个意思,两句话。一句叫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句叫做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当时,所以要讲这两条,是因为有争论。七年过去了,争论已经解决了。结论是谁做的?是实践做的,群众做的。”“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也很高兴,科技界的同志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国家的经济搞得不错,光景一年比一年好。人民是满意的,全世界是公认的。”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始终关注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密切注视着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的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理论思维。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及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断论,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这位世纪老人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再次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1992年1月25日,在珠海市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六角形大厅里,邓小平同志问总经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你认为站得住脚么?”总经理回答说:“我认为站得住脚,因为我们是用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我们过去的实践、现在的实践和未来的实践都会说明这个问题。”小平同志听后,对大家说:“就是要靠你们回答这个问题,我相信它是正确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它既是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功能的高度概括,也是制定和实施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科技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洞察了现代科技的伟力、发展趋势及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在联系,指明了现代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和科学技术观,科学地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走向兴盛的问题。 回忆邓小平同志的谆谆教诲,联系我们面临的实际,更感到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深刻与伟大。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环境恶化、底子薄弱等问题,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要克服这些不利的限制因素,达到跨世纪发展目标,唯一的选择便是依靠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建国40多年来所形成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科技体系,所培养和造就的宏大的科技队伍,改革开放为我国科技体制所注入的生机和活力,又是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现实基础。当今世界,政治冷战转为经济热战,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强竞争能力的巨大作用愈益显著;世界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水平的较量。面对国际态势和国情实际,我国确立了这样的信念,在社会主义诸多任务中,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诸多任务中,首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牢牢把握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这一精髓,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点,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技术革命挑战和激烈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论述, 指明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与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农村开始的改革浪潮在中华大地涌动。一贯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邓小平同志抓住有利时机,把改革推向前进。80年代初,他不失时机地提出:“改革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在1985年春天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讲话。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命题,指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与目标。他认为,在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这次科技大会为中央作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了准备。在这次讲话中,他提出了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配套改革,双管齐下,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这个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如果说,在1978年春天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着重解决了人们对科技的认识问题、发展科技的方针政策问题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模式问题,那么,在7年之后的这一次讲话,则着重解决了我国科技如何发展、在何种体制中运行以及科技改革走向何方的问题。 此后不久,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全面改革科技体制的序幕。此前,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沿袭传统的科技体制,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过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展开,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规模的日益扩大,特别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科技体制中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管理,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条块分割、军民分割,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技人员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等弊端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适应正在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于是,科技体制改革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由此开始的深刻变革,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开始实施的,其目的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使科技成果能够迅速地运用于生产,使科技人员的智慧和才干得以充分发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体制改革思路的要点是: 首先,要从科技工作的体制上,明确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基本方向。早在198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就高屋建瓴地指出,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问题。他在肯定我国改革取得进展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 第二,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双管齐下,克服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正是以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论断作为思想理论基础,我国针对传统体制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不利于科技人员发挥才能和智慧的弊端,进行了成功的创造性的改革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1992年10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重要方针,积极推进科技系统的人才分流和结构调整。通过分流和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纵深部署,逐步形成适应新技术革命要求的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1993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科技进步法和国务院重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1984年9月国务院发布,1993年6月国务院修订),把这些重要思想和成功经验上升为国家意志。 第三,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构筑新型科技体制的基本框架,加速科技体制从现有基础向目标模式过渡。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1996年9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确定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按照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的原则,逐步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 三、邓小平同志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论述,回答了实现科技现代化的关键成 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科技人员政策的核心 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早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确回答了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性质问题。在”84年的国庆讲话中,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和全社会,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他认为: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8个字。晚年,邓小平同志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正式建议中,把“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作为最重要的建议之一。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他再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邓小平同志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的论述,既是对客观规律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他说,毛泽东同志对我评价时就讲过“人才难得”,说明人才是重要的,毛泽东同志是尊重人才的。“一九七五年我抓整顿,用了几个人才,就把几个方面的工作整顿得很有效,局面就大不一样。” 鉴于知识和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他在国庆三十五周年典礼上的讲话中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他指出,要通过科技专家的榜样作用,“使全国人民越加懂得知识的可贵,推动大家都来尊重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邓小平同志有关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思想和著名论述,表明了科技第一生产力与科技人才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我国科技人员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的基点,具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首先,人才问题,是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改革要深化,人才是关键。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他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他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因此,我们的科技人员政策,第十位的就是科技队伍的管理和使用问题。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人才辈出、人才流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条件。他一贯主张各条战线都要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发现人才,正确使用人才,特别强调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第三,尊重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保护知识产权和智力劳动的成果。早在70年代末,各界对我国是否制定专利法激烈争论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果断表态,还是搞专利法好!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又一再告诫高科技企业,要解决好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要走向国际化。 第四,科教结合,扶植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和培养青年人才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他认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第五,切实改善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早在5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批评当时的平均主义工资制时,就提出要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他认为,专门高级人才的工资应当比部长高、比国家主席高。他还请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提出高工资人员的名单,并要求必须像考试那样,限期交卷。在60年代,他针对不关心技术干部,对技术干部使用不当的情况提出了严厉批评,主张大批提拔年轻的技术干部,提出要搞学位制。在70年代,邓小平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要给科技人员“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些东西。”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首先要解决这些人的房子问题,家庭有困难的也要帮助解决。”“要解决教师地位问题。几百万教员,只是挨骂,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二次复出以后,他立即提出:“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提出:“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光空讲不行,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又多次强调:“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包括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问题,要下决心解决。”他为好多人才没有被发现,他们的工作条件太差,待遇太低,他们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感到痛心,提出老干部最主要的任务是发现人才、提拔人才,认为《人到中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主要是教育老同志的。他在引用北京大学一位老教授关于物价上涨而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三分之二的话后,提出:“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这个事情,在国际上都有影响。我们的留学生有几万人,如何创造他们回来工作的条件,很重要。”在90年代,邓小平同志对科学家研究条件差,生活待遇不高的问题仍念念不忘,提出所有出国学习的人,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就提出要做科技界的后勤部长,多次强调要为科学技术进步提供物质保障,并且身体力行,为改善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做了大量工作。邓小平同志的人才思想达到了前人没有达到的理论高度,我们要继续把这些光辉思想变为国家政策,全面付诸实施。 四、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现产业化 论述,确族进军世界前沿据制高赶超战略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反复要求全党充分认识新科技革命,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把对当代高科技发展形势的认识,提高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他纵观历史、广征博引,以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例,阐明发展高科技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下一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发掘中国科技潜能和优势,推进高技术研究,进军世界科学前沿,占据未来制高点。二是顺应高科技向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渗透、扩散和转移的趋势。大力推进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1986年3月,他亲自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这个计划已实施10多年,取得了1200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带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其中50%达到国际水平。例如,植物基因图谱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已基本掌握了当今生物领域的主要尖端技术,生物技术的总体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按照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思想建立的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我国高新产业发展的基地。共培育了15000多个高技术企业,在计算机相关产业、高性能程控交换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形成一大批支柱产业,正进军国际舞台,自立于世界高科技产业之林。 1992年他在南方视察期间多次参观高科技企业,对发展高科技倾注了无比关切。他殷切地勉励大家:“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所有这些教导正指引我国高科技产业向更高目标前进,充分表现出邓小平同志作为战略家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准确把握和对中国赶超战略的英明决策。 五、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战线率先对外开放的论述, 是我国科技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 行动指南、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时,始终把科学技术的国际性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因此,科学技术领域的对外开放,应当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贯穿于我国沿海、沿边、沿江和沿主要交通干线对外开放的格局之中。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思想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基本思路是: (一)阐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国际性和我国科技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科技领域率先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告诫全党,就我国目前来说,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因为从长远来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这是科学技术领域必须率先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依据。正是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目前,我国已同96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1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顺应国际科技经济一体化潮流,开辟了利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的格局。 (二)阐明了科学技术领域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的关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重视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邓小平同志极为深刻地指出,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做出较多的贡献。 (三)阐明了科技、教育的对外开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和开放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对外开放的思想是在世界现代化大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正是以世界作为参照系,他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准确把握了当代科技革命的走势,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挥毫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当指出,他关于三个“面向”的思想,不仅对教育战线,而且对科技、经济等各条战线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深层次、高标准的战略要求。这是我们考虑和设计改革思路和发展战略的大座标。 六、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思想寓含的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 改革与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推进科教略的根本指导方针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述,不仅全面深刻,而且言简意赅,寓含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处处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他总结历史,环视世界,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提出了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论框架,已经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重温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邓小平同志在绘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中国式现代化总战略的首要位置:他一再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他多次强调,知识人才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提醒全党: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些精辟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轨,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确定了正确的时代方位和根本指导方针。 在中外历史上,基于对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把发展科技、教育提到治国兴邦之纲,已有先例。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无疑应当借鉴诸多国家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有益启示,但决不是昔日他国“技术立国”、“教育立国”发展模式的重复或仿效,而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纲领的重大部署,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治国方略。我们决心进一步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思想,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指导和实践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人才分流和机制转变,加速科学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开拓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上台阶,武装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回忆邓小平》(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版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