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试点新职业标准 社会工作者首次“正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19:39 外滩画报 | |||||||||
外滩记者 刘牧洋/报道 2004年5月1日,31岁的禁毒社工周炜终于领到了期盼已久的东西——一个由闸北区政法委员会制发的社工证。 他兴冲冲地跑到了一幢住宅楼的6楼。上个月,在这个他负责的吸毒人员(社工的术语叫案主)家门口,他因为没有工作证被拒之门外。
门开了,里面有个女人探出头来,周炜立刻递上工作证。 “你好,我是社工,这是我的工作证,我想……” “又是你啊?你是社工?哦,社工……你们社工想干什么?”门又关上了。 连吃闭门羹的周炜显得很无奈。去年11月,周炜辞掉干了8年的火车司机,成为自强服务总社的一名禁毒社工。当社工的这些日子里,他一直有一种没有底气的感觉,明明在做好事,却很少人接受和配合,“都要质疑你的身份,怀疑你的工作”,手头连一个身份证明都没有。 不单单是周炜,几乎所有与他一起的社工都有同样的苦恼:没有证件,不被接纳,不被理解。“在人们的眼里,我们做的还是一个谈不上正式职业的工作。”周炜苦笑着摇了摇头。 23岁的阮亮去年刚从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社工专业毕业,与他一起毕业的80个人中只有25个走上了社工这条道路。“很多人找工作的时候更多地把薪水和社会地位作为了主要的考虑对象。而社工这份工作,既不算白领,又不能算蓝领,甚至连灰领也谈不上,我们内部都称呼自己为彩领。”阮亮说。 84年的正名 周炜和阮亮们的困惑在这个夏天开始有了答案。 2004年7月3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人们俗称的“社工”作为我国的一个新职业,正式被载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此职业标准将首先在上海实行试点。 在《标准》的主要起草者之一、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吴铎看来,社工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专业服务者,“当然需要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考试,这一点上,社工和注册会计师、律师没什么两样。” 《标准》规定,社工共设有四个职业等级,“类比来说,一级社工就相当于教授和研究员。” 此时,社工职业化既成事实,距社工这个职业传入中国,前后相隔了84年。 1920年,美国社工以慈善服务的名义首先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始专业性社会服务,这是医疗社会工作的开端,也标志着社工这个职业正式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的社会管理基本上采用了居委会的行政模式,职业化的社工完全失去了存在的空间。1980年代以后,随着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思路的转变,具有民间性质的社工开始作为行政管理的辅助方式渐渐出现,而上海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 1999年12月9日,上海浦东新区社工工作者协会注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地区性社会工作专业团体。 2003年,《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颁布,“社工”职业化开始起步。新的职业标准,则是将这个趋势以国家行政法规的方式加以固化。 “以前在旧的管理体制下,人都是‘单位人’,在组织里有人管,组织外无人管。现在社会阶层分化,‘单位人’演化为‘社会人’,社会开始接手政府的许多工作,民间组织应运而生,逐渐变成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局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徐永祥教授说。 从经验型到专业型 多年来,居委会一直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基层部门,职业化的社工与此有何不同? 吴铎教授说:“不管之前有没有社工存在,社会工作一直在做,只是以往社会管理一向都由国家控制,居委会在政府组织下开展工作,走的是一条行政型、传统型、经验型的道路。而现代社会要求打破这种方式,追求一种科学、专业和现代化的道路。” 彭浦镇禁毒社工负责人葛子明说:“以前居委会总是给那些吸毒者讲毒品的危害,要求他们不该做这个不该做那个,在心理层次上把吸毒者们当作一个违法者来看。这样的管理很难起到什么效果。其实对于毒品的危害,吸毒者知道的比我们还要多,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过那种痛苦得人,这样的说教对他们是没有作用的。 “而专业社工从心理上不会将他们当成违法者,而是当成病人,我们针对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况为他们设定不同的方式,与他们做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周炜说:“作为一个专业的社工,我们首先必须具备毒品和医疗方面的知识,另外,帮案主申请劳动手册,联系工作,签订劳动合同,这些很琐碎的事情我们都必须知道,就算我们不清楚详细的操作,我们至少也应该知道指导案主去找哪个具体负责的部门。” 不管是葛子明、周炜这样从其他领域进入到社工领域的,还是阮亮这样的社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现在每个星期都要参加各种培训。有华东理工大学的教授过来指导他们做个案分析,有医院的医生过来教他们判断吸毒者的生理表现,还有人事部门、劳动局等过来指导他们在帮助案主找工作时的各种程序…… 这是我的职业 虽然阮亮把自己的职业称为“彩领”,但是对于“社工”这两个字,他看得很重。 “我目前的薪水是1500元一个月,这样的收入没有诱惑力。但当我面对我的案主时,当我能打开他紧闭的心,突破那层别人难以进入的防线,和他进行交流,我觉得这种感觉非常好。” 火车司机周炜原本是个很内向的人,当上社工之后,他整个人变得开朗起来:“帮助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干这样的一个工作,我觉得这一辈子都不会觉得枯燥。” 几乎每一个社工谈到自己工作时,都流露出一种满满的骄傲,他们把社会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在经营,时间越长,投入越多,越难以放弃。从开始找上门去做社会工作,到后来案主主动跑来要求他们帮忙,这样的进步让他们肯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助人自助,这个社工界的口号成为他们每个人的理念和坚持。 “虽然现在跑到大街上去拉着路人填一个问卷表,可能还是有85%的人不知道社工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只要有15%的人知道,我们就乐意一直做下去。” 谈到未来,阮亮的眼神很坚定。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