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沉默 风雨几十年淡淡几个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2日06:50 天府早报 | |||||||||
很多时候,他都是沉默的。风雨几十年,在他口中也可以只是几个字。沉默,不只是他的天性,也许更是一种选择。在沉默的外表下,一定还蕴含着更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使他变得更为沉默寡言。 长征时“跟着走!”
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邓小平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事隔多年,有一次,毛毛问父亲:“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 邓小平用短短的三个字回答了女儿:“跟着走!”有时子女问到他的那些重要关头或重大问题的处理和重大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时,他总是淡然微笑地说得很简单。 七年的“等待” 1969年10月,65岁的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监督劳动。冬去春来,邓小平回到了北京。1973年3月2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约见了邓小平。这是自1966年9月以后,他们相隔7年多后的第一次会面。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等待”。 秘诀是“忍耐” 1973年10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时,邓小平心情愉快地陪他游览了桂林山水。6年后,特鲁多再次来华访问,他探究似的问邓小平重返政坛的秘诀是什么,邓小平的回答是:“忍耐”。———《小平您好》 十年之后告诉他“你是对的” 1975年10月,毛泽东会见了前来访问的西德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主要讨论了对世界局势的看法问题。事后,施密特回忆说:“在毛和我谈话的整个过程中,邓小平一言不发。他坐在沙发上将近两小时,没有表示他对整个谈话是如何看的。”邓小平之所以在整个会谈中保持沉默,除了他的性格使然之外,还在于他并不完全同意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估计,特别是关于战争迫在眉睫的估计,而在这一点上,毛和施密特也是意见相左的。10年后,即1984年9-10月,当施密特再度访华并受到邓小平的接见时,邓小平很直率地说:“你当时不同意我们对形势的估计,你是对的。”——《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 飞机上闭口不谈“秘密报告” 1956年2月,邓小平赴莫斯科参加了苏共二十大,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为了取得中共代表团的支持,赫鲁晓夫专门接见了邓小平等人。苏共二十大结束后,师哲随邓小平乘飞机回国,在飞机上,师哲几次想听听邓小平对苏共二十大的看法,可是,邓小平一直表情严肃,默不作声,一路上气氛很沉闷。 回到北京后,邓小平立即把有关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师哲写道:“事后我才明白,小平同志为慎重起见,闭口不谈自己对‘秘密报告’的态度,是要先听听中央的意见,看看毛主席的态度。”——《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 抽着烟静待毛远新 文革期间,毛远新向毛泽东告了邓小平的状,毛泽东知道毛远新对邓小平有意见和看法,他让毛远新找邓小平谈谈,把意见直接向邓提出来。毛远新奉毛泽东之命到了邓小平家。那一天,邓小平抽着烟,沉静地坐在会客室里等着“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毛远新。小平和毛远新这次的谈话并不愉快。从客厅走出来时,邓小平依然是那样的沉默,也还是那样的从容。他不会因为毛远新的“告状”而改变进行全面整顿的大政方针。即使形势越来越艰难,他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却绝不会动摇。 邓朴方说:“我父亲是个很少讲话的人。他从不多言,这也是令‘四人帮’头痛的一个原因。他们可以打倒他,但很难找到足够的材料来证明这种陷害是有理的……他的沉默往往比语言更有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 开会从不做笔记 邓小平主持会议时,自己从来不做笔记,与会者汇报工作时,他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活像一尊塑像,有时还闭上眼睛,看得出来,他在认真地想并思索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汇报工作大致结束后,他宣布休息,有时还去打一回台球,然后宣布继续开会。这时他不慌不忙,对刚才每一个同志提出的问题都作了回答,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斩钉截铁,快刀斩乱麻,不拖泥带水,不优柔寡断。 ———《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