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新闻会客厅》专题 > 正文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方案公布 揭开其神秘面纱(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23:47 新闻会客厅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方案公布揭开其神秘面纱(图)

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的冯·格康先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方案公布揭开其神秘面纱(图)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高崇理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9月13日播出了关于国家博物馆改扩建方案的节目,以下是节目内容:

  沈 冰: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一说到国家博物馆的话,可能在您的脑海当中一下子就会浮现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今天要告诉您,再过三年,我们国家也会有一个全新的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方案已经正式
对外公布。

  一份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标通知书,9月1号这一天,交到了两个年轻人的手中,他们是来自国内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两个设计师。由他们共同设计的4号投标方案,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未来形象。

  一年前,国务院决定将原有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而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年初,成立不到一年的国家博物馆就传出了改扩建的消息。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家博物馆的未来新形象就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而这次改扩建工程首次采用的 “设计方案招投标”方式,也吸引了来自国际、国内的36家设计单位。

  7月11号至7月17 号,国家博物馆在“展出大厅”里首次展出4号、8号和9号三个入围方案,公开征集社会意见。在方案展示的那一周,北京下起了大雨,近1万名参观者冒着大雨,来为国家博物馆的新形象出谋划策。

  公众展示之后,有人支持拥有“博物大广场”的4号方案,有人赞同设计了6个百宝箱的9号方案,还有的人觉得,注重庭院设计的8号方案更能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形象。一时间,究竟该选择哪个方案建设新“国博”,成为媒体和公众讨论的焦点。在激烈的讨论声中,国博新的方案迟迟没有确定。

  直到9月1号,当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接到中标通知书的那一刻,4号方案成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未来形象。

  这就是4号方案,一个面积14000平方米、高20米 的“博物大广场”,是未来国博的显著特征。它不仅使国家博物馆在高度上与人民大会堂更加协调,还丰富了国家博物馆的现代功能。看到这个模型,也许很多人都在想,除了外形的特征,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会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这个全新的国家博物馆能够成为人们期盼的那种传世之作吗?

  沈 冰:坐在我身边这一位是我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高崇理。高馆长您好。

  高崇理:您好。

  沈 冰:这个新的国家博物馆的设计方,来自德国GMP建筑设计公司的冯·格康先生,坐在冯·格康先生旁边的是我们这次设计方的中方代表,是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修龙先生。今天对你们来说应该个大日子。

  高崇理:是,非常高兴。

  沈 冰:你跟他们俩以前认识吗?

  高崇理:不认识。

  沈 冰:等于你是什么时候认识他们的?

  高崇理:应该说是前一两天吧,因为我们这次评标是暗标。

  沈 冰:你也不知道最终中的是谁。

  高崇理:我们从世界各地的最有名的这些设计公司,或者叫设计师事务所,36家,经过专家评审筛选出来11家,他们是11家的其中之一,他只是报名,但是设计单位是谁他自己不知道,所以我们都是按编号的,所以应该说并不认识。

  沈 冰:所以你现在最熟悉的就是4号是吧?

  高崇理:对,他们报的是4号方案。

  沈 冰:既然4号是中标的,并且你看我们最后问题也问得很清楚,这样一个国家博物馆的设计的方案,能不能够成为我们中国建筑史上的传世之作,大家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怎么样冯·格康先生,我看今天图都带来了,是不是可以跟我们好好地来说一说我国国家博物馆是什么样?

  冯格康: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博物馆的现状,我想未来也不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大家都知道,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东部,所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它跟天安门广场其它建筑的协调,你看天安门广场西边是人民大会堂,东边是国家博物馆,我们希望这两个建筑从高度上和体量上能够匹配。

  沈 冰:它从外观上来看是跟现在的,就是从长安街的景色来看应该没有太大变化。

  修 龙:不止是长安街,从广场上看也是应该整个周边应该是基本上还是要保持原有的风貌基本上延续一下。

  高崇理:这也是我们提出来的设计,任务书提出来的要求,希望新老建筑协调。第二点,和周边环境,周边的建筑物相协调。

  沈 冰:你们新增加的部分又是什么样的情形?

  冯格康:原来是一层,现在要改建为两层,就是说多加了一层,从建筑物的内部来讲,首先看到的是我们说的这个博物大广场,我们希望无论是使用这个博物馆的人,还是参观者,当进入这个大厅,也就是这个博物大广场之后,人们能够非常容易地确定方向,能够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找到自我,同时学习到中国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两家合作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把中国的传统和现代建筑有机地融合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最关注的是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代,旧与新的结合。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建筑,你看它有底座,它的柱子是红色的,它的屋顶结构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屋顶的颜色是古铜色的,未来的国家博物馆也将采用这种结构和红黄两种颜色。

  修 龙:实际上在这个创意过程当中,取了我们中国的那种传统的宫殿,我们有这种红的柱子、屋顶。实际上看到它一进去会感觉红色,绝对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颜色。在这个基础上,它又不是一个柱子,这个柱子实际上是有功能的,

  沈 冰:柱子有什么功能?

  修 龙:是一个交通的通道,是有功能的。

  沈 冰:是电梯呀?

  修 龙:它是功能和艺术的一个结合。

  冯格康:这就是博物大广场的中心大厅,从这里可以远眺故宫,也可以向下俯視,看到天安门广场。这里有一些大的立柱,上边有非常高的屋顶,还有很多诸如电梯一类的技术设施。

  沈 冰:我想看了这么几张图之后,应该说从内到外,大家对于这样一个新的国家博物馆的外形、外貌感官上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了。谢谢。我们先问一下我们的高馆长,你看中这个方案看中它什么,最吸引你,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高崇理:这个方案刚才他们介绍,很有特点,包括大厅,我想我们主要是从博物馆的功能上,这个方案比较好地满足了我们博物馆的功能。

  沈 冰:举个例子吧。

  高崇理:比如博物馆的功能,从收藏、展示、研究,为观众服务,所以这些都满足了我们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包括面积的分配,包括流线,流线讲的比如刚才说垂直电梯的,观众进到博物馆以后,在这个大厅里面,你要看基本陈列,就到上面,临时展览或专题展览主要是放在下面,所以这样功能上满足就比较理想。

  沈 冰:最看中的是功能、实用方面的。

  高崇理:对,实用,而且改扩建加建天顶基本是沿着我们西门,天安门广场的正门,一进去以后,很快就能进到博物馆,原来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是露天的,所以它这个方案比较快的使观众尽快地进到博物馆。

  沈 冰:马上能看到要想观赏的一些东西。

  高崇理:而且通过整个接待大厅,他可能讲叫博物大广场,后来我觉得这个名字,叫这个名字不一定好,当然是我的个人意见。比如这个叫接待大厅,观众进来以后,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看展览,也可以做一些休闲活动。

  沈 冰:我去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一进大厅以后也是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指向各个不同的方位,你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再进去。当然在大厅里面还会有各种接待的台,服务台,你可以问询,你可以查找资料等等,可能看这个是不是也有点这样的感觉。

  高崇理:比如买一些博物馆的纪念品。

  沈 冰:因为是一个德方,一个中方,合到一块,一方面当然是大家要互相吸取一些东西,但另外一方面肯定会有侧重。你会不会觉得你们的方案或者风格,会更倾向于德国的风格、西方的风格还是说他们这边会更倾向于你们的风格,中国的风格。

  修 龙:不能说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它是一个良好的结合的,我们在合作过程中应该说也走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作、否定再创作再否定,最后形成这么一个,因为这个东西做的过程当中肯定是有争议的,我们的意见,我们的优势就是怎么样体现东方的一些,特别是中国的特色是什么,这个只有我们最理解,特别是像博物馆的位置,它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位置、地位,是一般西方,包括境外建筑师不一定能理解到这个位置有多么重要,但是确实客观地讲,境外建筑师有他们的优势,特别在这种功能上的一些理解和经验,包括一些建筑创作的理念上也是有他们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实际上是一个互补,互相学习,综合在一起形成这么一个结果。

  沈 冰:这个毕竟是我们中国的国家博物馆,在此之前冯·格康先生是不是得恶补一下中国历史相关的东西?

  冯格康:我第一次到中国是在六年前,可以说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到过中国。那年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国际性的建筑大会,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我也看到中国的很多现代建筑,我问自己,那些高楼大厦是中国的东西吗?后来我就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不是,那些建筑太美国化了,这不是典型的中国的东西。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模仿照搬,而是应该把中国古典的东西和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我觉得,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来自东、西方的人们要互相接触,互相融合。这就像一个孩子,孩子是怎么来的,他既有爸爸也有妈妈,他是一个婚姻的结晶,我是这样理解我们的合作的。

  沈 冰:冯·格康先生,很多游客一进到国家博物馆,看到这样风格的建筑,你希望他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冯格康:我们要敞开心扉,邀请普通观众来接触这样伟大的文化艺术,我们不希望大家因为一些原因,而不好意思或不愿到博物馆里去,希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观众都能够对它产生兴趣,有好奇心去看看这样的一个国家博物馆。我们希望大家在这里能够喝喝咖啡,喝喝茶,买买书籍和纪念品,能够看录像,看电影,也能够看一看悠久灿烂的文化。国博非常之大,我们希望大家用一种特别轻松的、放松的心态去看,说我想看这个,那你就去看好了,完全由自己自由做出决定。在这里,希望大家用一个宽松的心态去看我们伟大的文化和艺术。

  沈 冰:高馆长,我注意到冯·格康先生在讲述的时候,你若干次频频点头。

  高崇理:对,我非常欣赏他的观点,就是博物馆过去讲请勿动手,现在要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

  沈 冰:让我们的国宝跟我们很亲切。

  高崇理:博物馆是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它是这么一个性质的,是一个非盈利的,永久开放的一个公益事业,所以这样的话,观众来参观,我们是非常欢迎的,就是不参观,到博物馆来作客,到博物馆来休闲,我们也应该提供服务,所以这个大厅我觉得今后如果建成以后能起到这个作用,这是很好的特点。

  沈 冰:看来你确实是很赞赏冯·格康包括修龙先生他们的理念,这样一个方案公布以后,包括说在一个公示的阶段,让老百姓大家都来看的时候,我们也收集了一些大家的反应,所以接下来要请三位来听一听各方各面的一些评论,他们的一些反馈意见,然后再来听听你们是如何来做答好吗?我们来看一下。

  经过7月11号到17 号的公开展示,国家博物馆回收了两千多份来自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调查表,其中8号方案以968票、高出排名第二的4号方案近80票的优势,成为公众的首选方案。但是,在经过国家博物馆组织的5次专家研讨会后,4号方案却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其实,从三个入围方案确定到今天,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究竟选择哪个方案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4号方案最终能够获胜,它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彭一刚:“从功能上来讲,基本上能够满足展出的要求,从它的内部的空间组织来看,无论在文物的展出、参观路线的组织还有管理等各个方面应该说总的来讲还是比较成功的。”

  就在人们充分肯定4号方案的同时,不同的声音也出现了。张开济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设计者,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时间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两座博物馆的建设给他留下了很多遗憾。7月11号入围方案展示当天,93岁的张开济曾经亲自来到国家博物馆,他说4号方案的“博物大广场”在高度和气势上与对面的人民大会堂达到了协调统一,弥补了他当年的遗憾,但是计划在东面新建的三个场馆,他觉得没有必要。

  国家博物馆原设计师 张开济:“我听说历史博物馆他们要在东面发展,我认为不是必要的,有钱这个粉擦在脸上,不要放在背后。”

  除了张开济老先生,很多建筑界人士对4号方案的特色设计”博物大广场”也存在不同看法。

  建筑评论家方振宁:“你知道在国博的旁边就是一个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可以容纳几十万人,还需要国博里面来个小广场吗?国博进去之后应该是感觉像进了一个像一个温暖的家。”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彭一刚:“因为我们的文物尺度相对来讲比较小,一下做了20米高,将来陈列品放在里面会不会显得非常地小,和给它的环境在尺度上面是不是反差过大,这是我考虑的一个问题。”

  首都博物馆馆长 韩永:“博物馆讲究人流、物流,这个物流除了一般货物的运输,还有个文物的运输,这个方案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一部分,还没有完全彻底解决,所以今天我也谈到这个问题,希望设计师下一步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

  面对社会各界提出的问题,博物馆的设计者将如何面对呢?

  沈 冰:高馆长,看完以后会不会觉得他们说的太尖锐了?

  高崇理:张老的意见我们早就知道,他主要是想解决一个高度问题和大会堂要相协调也好,相匹配也好,但是现在这个4号方案,包括其它的十个方案,特别是这个方案,应该说解决得比较好。而且也有一个重檐的效果,张老的意见我们很尊重,这个方案应该说还是解决了。

  沈 冰:应该是解决了问题。接下来要问问冯·格康先生包括修龙先生的意见。比方说第一点,他们就提到,这个旁边已经是一个天安门大广场了,是不是有必要来一个小广场,冯·格康先生如何应答?

  冯格康:其实我刚才已经讲过了,我第一次来北京是六年前的一月份,外面冷极了,我戴了一个非常厚的帽子,室外的温度估计快到零下十几度了,我就在外面不停地跑,因为我不想把自己冻僵了,我不断地跑来跑去,参观故宫的时候也是这样。我觉得不应当搞太多的露天广场,冬天来了,不要把人家冻着了。所以我想我们如果在博物馆,这样一个人们看历史,看文化,看艺术的地方建一个非常舒服的博物大广场,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感到冬暖夏凉,会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博物馆功能,这样不好吗?

  沈 冰:那你担不担心因为你希望大家冬天来避寒风,夏天来避太阳,避阳光,最后会降低博物馆的一种比方说,可能把这儿当一个休闲场所,你觉得会不会破坏博物馆的一种感觉、氛围?

  冯格康: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请我的同事来回答吧。

  修 龙:从我们分析的角度,冯·格康先生已经做了很好的解释,但是我们觉得这个作为一个枢纽,实际上它的功能也不仅仅是一个冬暖夏凉,刚才我们介绍过了,它还有其它的交通疏散的功能,其实我们也知道,我们也在不断地在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包括专家提的这些意见都是很中肯,因为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是在创作一个方案的时候,是从一个整体的东西来想一个概念。需要完善的,包括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深化的是这样的。

  沈 冰:我想也很正常,肯定是各有各的说法,有些人觉得很好,有些人觉得有问题。但你们还得面对下面的问题,比如说有人就提到,我们的馆藏的问题,我们有多少文物的问题,目前我们的文物是55万件。

  高崇理:62万件。

  沈 冰:已经62万件了,可能故宫那边是上百万件。一百万件,其中我们的国家一级文物数可能也只有故宫的五分之一,他们也提到说,绝大部分咱们在国家博物馆里面的文物尺寸都不是很大,就是绝大部分可能是在一米以下,所以他们就觉得跟这个非常高大、空旷的一个博物馆相比,就会显得,所以你有答案了是吗?你准备如何应对,他们怕这个尺寸对比太鲜明,太巨大了,文物不大,房间很大。

  冯格康:我是有备而来的,所以现在,请大家看这张图。我们都知道国家博物馆里有许多国宝,很多重要的文物。我们在展示文物的时候,要考虑到采光,考虑到文物与空间的尺寸比例,这些我们都已经考虑到了。就说采光吧,它应该是一种间接的,而不应该是非常强烈的直射。尤其是一些极为珍贵的文物需要保存在地下室,因为他们对于强烈的太阳光照和紫外线都是非常敏感的,地下室光线很暗,我们要给大家营造一种神秘的感觉。

  沈 冰:对这点,高馆长自己的感觉怎么样,您是希望说是更大的一个空间还是说你觉得还是这个批评意见有道理?

  高崇理:实际上我们对于展厅,那个大厅不完全做展览用,展厅和我们的文物库房我们的高度是经过认真研究的,是有区别的,什么原因,我们现在国家不管今后是搞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也包括举行国际文化交流,所以根据不同的文物、不同的藏品,我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沈 冰:对,所以已经有分门别类的一些考虑的话,我想这个担心或许在建成以后,大家就可以自然地消除了。接下来一个问题还得问问我们高馆长,可能是很多公众不太明白的,就是说刚才讲到一个让公众来投票的这么一件事情,其中8号方案好像从公众的反应上来看,要比4号方案要多了几十票,但是对于没有听公众的意见,这是为什么?

  高崇理:我想公众投票是一种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但是不同于选举,而且按照现在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我们这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评标,这个结果应该是以评审委员会的结果为最终的结果。

  高崇理:4号方案应该是以高票胜出来的。

  沈 冰:高票是多高票,是全票吗?

  高崇理:不是全票。

  沈 冰:但是是高票,就是绝对的优势。所以刚才我不知道修龙先生,你在听了我们所收集到的大家的一些反应以后,我想听听你是什么反应?

  修 龙:我想是这样,征求观众的意见,包括节能这些细节其实都是很好的,所有我们得到的信息都是为了我们今后进一步地完善这个项目,有些问题比如举个例子,像您刚才说提到的电梯节能的问题,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建筑物来讲,这个问题可能就不是一个,我们需要节能的地方很多,包括大堂,我们需要节能的,真正要关注的点不在这个点上,这个点你还没有提出来,但我们自己都知道,我们也需要完善,因为技术的完成需要一个过程,它不是一天就能,因为毕竟处在方案阶段,后期还有很多深化、完善和解决的技术问题,这些都是会在后期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去解决的。

  高崇理:所以有修院长的表态我们就非常高兴,现在4号方案应该说总的来说是比较好,包括也得到专家、公众的认可,但是还需要完善,现在只是方案设计阶段,下一步随着深化设计。

  沈 冰:肯定还需要再完善。

  高崇理:所以有些需要改进,比如大厅的问题是不是要那么大,包括在安全、消防,在管理上是不是有些问题要值得注意,提前想到,这都是在专家评委里头提到的,我们也会跟他们交流下一步完善这个方案。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会客厅》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