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全面建设濮阳小康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3:14 濮阳外宣办 |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全面建设濮阳小康 中共濮阳市委书记 吴灵臣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关键在县域经济,重点在县域经济,难点也在县域经济。前不久闭幕的省“两会”,把发展县域经济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因此,理清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研究制定加快发展措施,促进我市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成为摆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意义重大而深远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是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一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龙乡”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惠及十几亿人口。全国县域人口占总人口的80%,没有县域范围的小康,就没有真正的全面小康。同时,县域人口又绝大多数是农民,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内在协调统一的全面小康,任务重,难度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就我市而言,县域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7.13%,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48.6%。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全市经济才能快发展、大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三农”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农村人口多。县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区域载体。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就我市而言,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弱,农民增收困难。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应对市场竞争挑战、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大量生产要素流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由于受地域和条件限制,配置资源的能力弱,在发展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就迫切需要关注县域经济发展。就我市而言,由于处于三省交界,地理位置特殊,有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与周边市县的差距还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因此,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增强全市经济实力,就必须发挥综合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郡县治,天下安”。在新的历史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县这个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市2959个基层党支部,80%以上集中在县以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县以下承担着大量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把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也主要靠县级以下做工作。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基层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有效解决,进一步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 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以工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初步形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极端重要性,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干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坚持工业主导、“三化”互动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用“三化”来化农业、化农村、化农民,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走向城镇,在这一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三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使之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从而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实现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主导。工业化既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力量,对整个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动力和引擎作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狠抓高增长行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抓好县域骨干企业。从舞钢、伊川等12个先进县市的经验看,县域骨干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县以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0个,占全市的71.3%;2003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7亿元,占全市的24%。这表明我市县以下规模企业数量虽占一定优势,但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因此,要加强县以下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帮助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竞争力,尽快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力争使县域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二是要努力多上新项目。发展工业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近两年来,我们坚持实施“以工兴市”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2年新上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项目34个,2003年新上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67个,今年要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0个,这些项目大部分都是县域工业企业,为各县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要继续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每年都要突出抓好一批投资超千万元的工业项目,特别是要注重上一批大型、特大型工业项目。三是要办好8个工业区。据测算,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开发规模在5 平方公里以上,用地可减少30%,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可减少20%—30%,能源消耗可节省40%,行政管理费用可减少40%,资金利润率可提高20%。市委、市政府确定重点发展濮西、濮东、文留、柳屯、濮城、马庄桥、孙口、元村等八大工业区,大力发展集群经济,符合工业发展规律,是我们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选准方向,做好规划,本着小产品、大产业,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群体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尽快培育出一批集中连片的工业基地,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要搞好县城建设。县城在县域经济中起着龙头带动和辐射扩散作用。要科学规划,扩大规模,完善功能,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绿化、美化、净化,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平台。要坚持产业兴城,实现工业、服务业与县城建设同步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要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必须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要以10个重点镇为骨干,搞好城镇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群体。尤其要坚持以业兴镇,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做到强一业、兴一镇、富一方。三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要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民进城门槛,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土地制度改革,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城镇集中。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促进农民进城,住宅进区,工厂进园,走出一条有濮阳特色的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将会逐渐变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切实增加农业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搞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同时,坚持用工业化的成果装备农业,切实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小麦、水稻等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生猪、肉蛋鸡、绵山羊和特色养殖业;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打造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面粉、稻米、肉制品等深加工产业,走绿色品牌之路,扩大规模,加强营销,力争5年之内创出2—3个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关系,使农户分享规模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带来的效益,不断增加收入。大力完善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 展。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致力于发展五种经济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技术条件和资本基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条件,发展壮大我市县域经济必须摒弃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传统工业化道路,积极创新发展思路。要坚持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坚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发展自己,不能单纯依靠当地内部积累;坚持高水平、高起点,特别是注意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坚持搞好规划、适度集中,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坚持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办事,不搞土政策、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总之,要清醒认识并充分利用新的发展条件,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发挥综合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致力发展五种经济。 主攻非公经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中很少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县域国有中小企业全都在进一步放开搞活之列。因此,县域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就没有县区域经济的大突破。现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目标政策都很明确,关键在于如何落实。要真正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从培育和发展个体工商户入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扶持有基础、有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形成全方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格局。要切实保护私有财产权,严格依法管理,调动人们投资兴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打造开放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受制于资金、项目、人才、市场问题,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途径。我市各县作为生产要素相对贫乏的地方,更要重视借助外力发展自己。要坚持“跳出县域谋划县域,走出县域发展县域”,以集天下之智、天下之士、天下之财为我所用的视野、胸襟和本领,扩大县域工作开放度。牢固树立市外都是外、县外都是外的观念,紧紧抓住世界性产业向我国转移、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不断创新方式,采用多种办法,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品牌,加快发展县域开放型经济。在引进来的同时,要抓好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培育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有特色就有竞争力。浙江等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培育县域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市各个县区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玻璃制品、塑料编织、农副产品加工、棉纺织品、羽绒加工、木材加工、彩钢建材等工业主导产业,范县大米、清丰食用菌和草辫加工、濮阳县畜牧养殖、南乐林果、台前面粉加工等农业优势产业。各个县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优势。各个县区要依托油气资源、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 发展配套经济。县域经济是以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生产的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大型、特大型企业纷纷将非核心生产向外扩散,给中小企业带来配套空间。要密切关注这一趋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产品,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县域经济要甘当配角、当好配角,紧紧围绕中原油田、中原乙烯、中原大化、三强集团、贝利石化、力诺玻璃、耐火材料等大企业发展配套产品、下游产品和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 提升劳务经济。农村人口多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变人口压力为发展优势,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搞劳务输出,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如滑县去年劳务输出达3.5万人,一年带回资金8亿元;长垣县发挥厨师、防腐等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我省有名的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各县(区)特别是贫困县一定要牢固树立劳务输出是一个大产业的观念,将其作为一条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的规模和质量,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切实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高度重视输出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在发展国民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立灵活多样的劳务人员培训基地,为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天下事知易行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抓好落实。同时,县域经济又是底层经济、群众经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尤为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发动群众,从思想深处突破,从搞好服务着手,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解放思想既要突出领导干部,也要从群众抓起。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想干”的问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需要外部、内部一起联动,但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县级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要引导干部群众克服条件差、畏首畏尾的思想束缚,敢于走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路子。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和政策引导,强化群众的致富愿望,激发群众的创业活力,形成群众经济大发展的局面。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会干”的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争取主动,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发展,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优势。善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干好”的问题。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主要看经济发展的思路是否对头,工作是否落实,效果是否明显,县级财政收入是不是有了较大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是不是有了较快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是不是有了较大进展,社会秩序是不是更加有序。要通过发展的成效,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发展县域经济的热潮。 加快县域体制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省委提出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服务型政府“四管齐下”,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这完全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要在主攻非公有制经济和打造开放型经济的同时,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努力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筹措市场化,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等。二是深化县域国有企业改革。采取出售、租赁、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加快县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尤其要鼓励外资、民资收购县域国有企业。三是要深化县、乡(镇)机构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优服务的要求,搞好新一轮机构改革,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提高县乡两级政府的工作效能。县乡两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查处“四乱”行为和“吃拿卡要”问题,大力加强诚信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县、乡、村党组织及领导班子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强有力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把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探索和落实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办法。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创建“六好”支部、“五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强化县乡两级领导班子“四化”建设,注重选调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实到县乡领导班子。加快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县乡两级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切实解决县乡主要干部调整频繁、工作缺乏连续性的问题。同时,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人才培养,既努力留住高科技人才,又切实加强对基础人才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的培训,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转变作风,改进方法,推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要力戒浮夸,力戒浮躁,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正确处理“抓大事”与“抓小事”、“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治标”与“治本”、“长远规划”与“近期利益”的关系,通过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带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要善于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善于发现典型、推广典型,善于以点带面、推动全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要通过科学得当、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相关专题:河南各地市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