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的标杆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1日19:53 中国《新闻周刊》 |
本刊记者/唐建光 作为观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白钢教授全程见证了四川雅安的党代表直选试点。 新闻周刊:您认为雅安的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在改革上有何突破? 白钢:关于党代会常任制,虽然中共八大曾提出过,以后中组部在各地也做过一些试点,但以民主选举来改变党代表 的产生方式,是从来没有过的。雅安试点可以看作是实现党内民主的纵向结构的起点,对于促进党的执政方式的改变和决策民 主化,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新闻周刊:雅安试点成败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白钢:一是党员对党代表的监督权利是否落实。二是党代表是否履行了承诺。三是党的工作中重大决策,是否尽可能 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了党员和党代表提供的信息和愿望。 新闻周刊:为什么说新一轮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从党内民主改革开始? 白钢:十五大以后,基层民主在各地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障碍,使整个基层民主进程步履蹒跚。归结起来,是体制性障 碍在起作用,突出表现在党和政府、党和社会以及党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比如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村 委会和党支部、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关系不顺。这些问题如果再深究下去,实际是党内民主滞后。比如在村民委员会 选举上普遍推行了直选方式,但在党支部的产生过程中,更多地强调组织意图,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党员的意愿。 人民民主发展到一定阶段,改革的重心就会转移到发展党内民主上来。如果没有党内民主改革,人民民主就找不到标 杆。党内民主建设,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政治改革的主题。一是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革;二是决策方式的改 革,即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只有扩大基层党员的政治参与,才能使决策过程更科学,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与 要求。 说得具体一点,是从突破各种体制性障碍来入手,如从推行党代表常任制以及在决策方式上充分发挥全委会的功能和 作用等做起,逐步深入。 新闻周刊:党内民主生活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革? 白钢: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 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还有长官意志、变 相的家长制、变相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等。特别是在实践中,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理解和应用上出现偏差,往往是集中多于民 主,用邓小平的话说,是“以集体领导的外表掩盖个人专断的实质”。这些都应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加以克服。 新闻周刊:党内民主建设对共产党自身有何意义? 白钢:我们行之有效的“两会”制度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在参与国家事务、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反过来,党员有意见只能按党章找组织,然后逐级向上反映,缺少畅通地反映自己意愿和意见的渠道。而6000多万中 共党员本来是精英集中的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这批人的智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也使共产党的 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十六大规划了非常宏伟的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如果党内民主建设跟不上,就会影响经济目标的实现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去很多决策不算经济账,只算政治账,以后再这样干就行不通了。这就需要改革决策方式。 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即发展党内民主,进行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完善党的组织制度,激活蕴藏在广大党员之 中的创造精神,以此来增强而不是削弱党的力量。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第200期庆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