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我爱用银行卡”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6日23:46 城市快报 |
有了人,有了城镇,就有了交易。交易就离不开货币,天津人从早先使用铜钱、银两逐步过渡到铜板、银元、纸币,直到新中国诞生,改革开放以后,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又被人们广泛使用,这就是———银行卡。 持卡消费成主流 年近七旬的李克鉴先生对银行卡的便利赞叹不已。“我活了几十年,吃、穿、用、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钱。小时候用过一分两分的硬币,后来用过5元10元的纸币,再后来又用过百元的大钞,现在老了老了,咱又用上了新‘玩意儿’———银行卡,而且时时处处用着也算是方便。” “一卡在手,走遍神州。”“卡”,指的就是银行卡,目前持卡消费日益成为天津市民重要的消费形式。据津银联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天津市银行卡存量已经近2000万张,相当于每位市民拥有1.8张银行卡;今年1到8月份,市民在ATM机上成功交易1610万笔,清算金额39亿元,在POS机上成功消费1902万笔,清算金额37亿元。 记者日前在本市各大商场和超市看到,收款台前都安放着用于刷卡消费的POS机。记者发现,不仅上百元、千元的商品市民用银行卡来消费,就连几十元的商品,市民也习惯于刷卡消费。 天津从1997年开始成立银联天津分公司,市民可以拿着银行卡到各银行点跨行取款,1998年底实现了商家在一台POS机上可以受理多家银行卡的功能,天津市银行卡业务从此迅猛发展。 “万能卡”培育“刷卡族” 李克鉴告诉记者:“以前家里要是交个电费、电话费,到商场买穿的用的,哪次都是大票小票的带上许多。如果要是一个大额,光数钱就要好长一会儿,点清数目的同时还要防止假钞,既费时,又费事。现在可好了,一个小小的卡片,再输入密码,不管数额多少,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少了顾虑,省了时间。我是老了,但这新的科技、新的消费方式,我老头子用的好着呢,儿孙们说我也赶时髦,加入了‘刷卡族’。” 记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更是“刷卡先锋”,许多年轻人的钱包里,多少都会放着几张银行卡,更有一些“新新人类”,钱包里除了十数张银行卡外,只有几十元的零钞。用他们的话来说:“放些零钱在身上就行了,如果用大额,就刷卡。而且现在满街都是自动提款机、自助银行,24小时都可以取。” 正是因为网点和服务领域的建设成功,培育了为数众多不分老少的津门“刷卡族”。市民从习惯用现金购物到习惯使用银行卡购物,除了是因为卡比现金方便携带、保险度高以外,最为重要的是现在的银行卡几乎快成了“万能卡”。大到冰箱彩电,小到一餐一饭,甚至像汽车这种“超大件”都也可以通过各种银行卡进行支付。 现在,天津有关方面已经把受理银行卡扩大到医院、药店、铁路、民航售票、加油站等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使煤气、水电等公用事业都加入银联的银行卡网络系统,真正实现了“一卡通”。 “金卡工程”造就无形货币 据津银联办公室王文彪先生介绍,银行卡是现代电子货币,集存取款、消费结算、代缴代扣各种费用、银证转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因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备受青睐,给人们日常经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天津是国家“金卡工程”的首批试点城市。早在1997年天津市即成立了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旨在推行电子货币,改善用卡环境,扩大用卡领域,为持卡人提供安全、便利的电子支付手段,尽快与国际金融业接轨。 据了解,天津银行卡网络中心成立时有五家银行,中心将各会员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连接银行卡中心的计算机主机,实现了互相代理、机具共享、联网通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银行的现有资源。据统计,中心成立几年来,全市发卡量由当初的62万张增加到现在的近2000万张;联网的ATM由原来的252台发展到现在的过千台;在商家安装的POS机由以前的近1894台发展到现在的近万台。此外还实现了天津与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大连等大中城市跨地区的银行卡相互代理通用,并逐渐扩大了银行卡的使用领域和范围,实现了支持持卡人在互联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根据津银联提供的数据显示,1986年出现第一张电子货币———人民币长城信用卡开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2003年止,天津市银行卡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不仅发卡数量快速增长,而且交易量和交易金额也成倍增长,同时交易成功率大幅度提高,用卡环境大为改观。 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天津市金融机构发行银行卡1823万张,同比增长49%(与2002年相比,下同);银行卡跨行交易4056.15万笔,同比增长5.23倍;清算交易金额66.6亿元,同比增长2.21倍;银行卡同城交易成功率达到87.82%,同比提高4.57个百分点;异地交易成功率达到83.23%,同比提高5.22个百分点;ATM与POS机具分别达到1506台与9315台,同比增长了43.57%与68.20%。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