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旱区--人在圪梁梁上水在沟(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18:09 安吉生态文化节组委会 | ||||||||
在满是含水村名的土地上
在太行大山里走着,看山,看沟,你同样会产生一种苍凉和悲壮。你看那山有多高,沟有多深!沟沟沿沿上都有人家。有的两个村子对崖而居,只是中间隔着一条深沟。坐在两边沟沿的老汉,说是伸出烟锅去能够点火吸旱烟,那是夸张了些;但说俩个老太婆能经常相互喊话、问候,扯上一阵家常则是真的。可你要到沟那面的村子,一下一上,就要费些时辰了。这就是山里人说的:“隔沟能见面,相逢得半天”。 虽然今天的交通已十分便捷,但在山里仍常可见到挑担的身影。那被磨得光亮的吱咯作响的扁担,春天人们用它往地里送杂肥、圈粪,收秋打夏从地里往家挑玉米、谷穗。而挑担最多的时候,则是往家里挑水。山里的娃娃稍微有了些力气,学会的第一件活计就是挑水,或者是赶着小毛驴去驮水。 在深深的大沟里,断不了会有小泉小水,老乡们管它叫“控山水”。那水或是一绺小溪,或是一汪小潭。打井打不出水的村子,就靠这小泉小水活命了。那小潭水坑,平时是牛羊驴马的的饮水池,一遇大旱天,则成了人的救命水。来弄水的人多了,水坑里的水越来越少。到了最后,挑回和驮回的就成了泥糊汤。澄清后一半是泥沙,另一半虽仍可称作水,那股异味却怎么也除它不去。 到了大山里,对事对物就有与城里浑然不同的叫法。比如,叫水的村子没有水,叫泉的没有泉,叫井的井是干井,叫池的池是枯池,叫河的是河卵石被晒得发烫的干河。走在这些满是含水村名的土地上,走一整天你都可能见不到水。那些颇具诱惑力的名字,原来表达的只是一种渴望呀! 榆社有个连庄村,在县境东南端。原有30户左右人家,因为缺水,如今只剩下十几户。村里人说:“咱这道圪梁上,本不是个赖地方,生生是叫这水给害苦了。”这里每年至少有三个月缺水。牛是农家宝,山坡上有的是好草,但不能养牛。因为一头牛的饮水顶五、六个人也不止,养不起呀。 最令村支书抱愧的是,因为缺水成了村里小伙儿说媳妇的最大障碍。 “你说俺村的人为啥搬走了十几家?搬去的地方比咱这道梁上好吗?不见得。就因为有水。谁家的老人愿意让自家孩子打光棍呀?”支书说,咱村缺水,一提亲人家就一口回绝:哟,把娃娃嫁到那干山枯梁上不是疯了?有的对象就快谈成了,女方来村里相亲,说,你们这地方是有粮食,可粮食能干炒着吃吗?回去就没了信儿。在一些缺水的村子,小伙儿找对象的惟一出路,就是到外村当“倒插门”女婿去。虽然现今提倡男到女家,但若是一个地方的小伙儿都去当倒插门的“专业户”,这地方该是多么的凄凉、悲哀? 壶关县人称“干壶”,有多少关于水的辛酸、苦涩的故事! 这是一个发生在早些年的真实故事。大旱天里,在一条崎岖的山道上,两只野狼堵截住了一个担水回村的老汉,10多里的负重跋涉老人已精疲力竭,但面对生死交关,他只好放下水桶与野狼抗争。哪知那两只野狼扑来却不扑人,而是各自扎进了一只水桶饕餮大饮,老汉操起扁担痛击,两只狼仍是不躲不避不啮不咬,直到把两桶水喝干才扬长而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浙江安吉生态文化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