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奇人奇技之4一人摔跤俩人忙 安能辨我是真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20:17 城市快报

  记者 黄卫/城市快报

  一个人钻入两人摔跤架势的道具中,手脚贴地,背驮架子,表演两个人摔跤的过程,所有的摔、绊、踢都是由一个人通过道具来体现。表演逼真处,外人明知道这只是一个人表演,但就是分不清哪个是真人、哪个是假人。有人称之为“二鬼摔跤”,天津人则直呼为“耍傀儡子”……

  “那时,我在南市三不管表演‘一人摔跤’,生意相当火爆。当年在这一带,只有我一个人会这项绝活。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做‘冷门’。”南市老三不管艺人、74岁的刘德明告诉记者。

  少时迷摔跤 偷偷练奇技

  刘德明从十几岁起,就迷上了南市三不管的各种杂耍,很快就成为了跤场中的一名弟子,跟着师傅学练中国摔跤。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见识了“一人摔跤”的绝技,从此改练“一人摔跤”。“由于我改练‘一人摔跤’,按照‘江湖规矩’,我竟然成了艺人中的大师兄。”

  刘德明介绍说:“这种‘一人摔跤’,据说最早是由塞外传来的。‘一人摔跤’,就是一个人钻入两人摔跤架势的道具中,表演两个人摔跤的过程,所有的摔、绊、踢都是由一个人通过道具来体现。表演逼真处,外人明知道这只是一个人表演,但就是分不清哪个是真人、哪个是假人。因为假人的头是用‘大头娃娃’或者是其他模拟头像道具制成,也称之为‘二鬼摔跤’,天津人则直呼为‘耍傀儡子’,读音如‘耍苦累子’。耍苦累子,也叫傀儡戏,我国宋代(据说可能从隋代)就已经出现。‘耍苦累子’这几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行的真实情况,既‘苦’又‘累’。也因为是这样,即使在当年,能够学会这门艺术的艺人也不多见。所以,江湖行规中,江湖艺人都将这一行艺人称为‘大师兄’,以示尊敬。为什么呢?因为其他艺人都是一个人表演一个人的活动,比如摔跤,是两个人在那里配合着摔。而‘一人摔跤’,是一个人表演两个人的活动,因此,能耐要比其他人大,所以大家服气,尊称这行人为大师兄。”

  从小学练摔跤的刘德明,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成为江湖艺人圈中的大师兄,以他当时的年纪,只能是那些摔跤高手的小辈。不过,从他学会“一人摔跤”后,辈分也忽然长了,竟然与艺人中的高辈分人物平起平坐。

  谈起如何学会“一人摔跤”,刘德明还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都知道‘一人摔跤’生意红火,但也不是能轻易学会的。有的是不愿意学,有的是学不‘像’,最主要的是师傅不愿意教。那个年月有句话‘学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人家会的人根本不教。十几岁时候的一天,我在东兴跤场收拾好跤场,正准备回家。这时,来了一个40多岁的艺人,征得跤场场主的同意后,借跤场的地‘画锅’,挣些钱。这个人表演的就是‘一人摔跤’。只见这个人一通忙活,将两个假人摔跤表演的与真人一模一样,而且其中的滑稽动作令人捧腹,表演完毕,赢得满场叫好,挣的钱也不少。我一看,心里就特别羡慕,等这个人表演完,我走过去跟人家说:‘师傅,您这里有‘门子’(机关)吗?能让我看看您的褡裢吗?’‘你看这干什么?’‘我想学学。’那位师傅一听,冷冷地说:‘学,不怕把你摔死?’知道人家不愿意教,我就没强求,只是拿起那件褡裢翻开看看,看懂了褡裢里的设计窍门,就给人家放在那了。回到家以后,我就按照人家的设计如法炮制,偷偷练起了一人摔跤。”

  初学皮肉裂 技成绝活多

  谈到“一人摔跤”的绝活,刘德明又好像回到年轻的时候。从年轻时进入这个圈子,至今老人仍然练功不辍。老人也是通过自学而最后成才的,“那时没有师傅教,我只能自己摸索。刚开始时,由于不懂得窍门,以为把系身子和支架的绳子系松些比较好。谁知道恰恰相反,绳子一松,把肋下的皮肉都撕裂开了。这还不算,一人表演两个人摔跤,必须掌握两个人摔跤的正反架,‘一个人’进攻,‘另一个人’应该怎么防守,怎么反击,都要配合熟练。不然的话,就没有‘范儿’了。由于开始自己没经验,每次摔倒都是实打实地摔在地上,几次将肋骨摔骨折。等到后来掌握了规律,自己设计了各种摔倒的姿势,挨摔(真摔)的次数才逐渐减小。”

  通过自己的摸索,刘德明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跤谱,将各种绝活一一展现给观众。什么勾子、绊子、别子、背口袋、鹞子翻花、就地十八滚,在任何角度都能表演出真人摔跤的那种感觉。老人自己的这套跤谱中,有一个登高上桌的绝活。在地上打得不可开交的两个人,忽地蹿上旁边的一张八仙桌,在一米见方的桌子上,翻来覆去摔过几个来回,“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摔在桌上,眼看不支,却不知被摔的那个人又使用什么招式反客为主。两人在你来我往间,围着桌子边绕了几个圈,就是掉不下来,直惊得观众高声喝彩。这种摔跤,即使是两个真人,也无法做到。最后,“两个人”从桌上滚到地上,一个就地十八滚,来个满场旋转,又好像两个无知的幼童在街头厮打。

  手脚都贴地 表演背“鳔子”

  耍苦累子、耍苦累子,人们称他们为耍苦累子,的确说到了这一行艺人的心里。刘德明当初下决心学的时候,没有体会到这一行的难处。“当时我已经有了摔跤的功底,觉得‘一人摔跤’没什么难的,不就是把两个假人摔跤的场面表演的逼真吗?但,当我真的开始练习时,才知道外表看似轻松,实际却沉重如山。”刘德明告诉记者。

  “一人摔跤”的道具,行内人称为“鳔子”,也可以称为褡裢。这种道具,是用一定尺寸的木棍捆绑成一个长方形支架,长短宽窄与真人互抱相等。木架两端有两个开口,开口上可以系住道具娃娃头,两个娃娃头面对面。在木架上,用布缝制成对应两个人身份的衣服,如表演大头娃娃,就按照孩子的服装搭配;表演“三岔口”中的场景,就按照传统京剧中的服装穿戴。所有这些衣服,都比较宽大,可以盖住木架,实际上掩盖了下面的实际表演者。木架做好了,衣服搭配好了,剩下的就是要制作成两人互相拉扯的场面。两“人”的衣袖伸出相抱,并有肉色布手缝在袖口,外观上感觉是两个人在互相拉扯厮打。

  “表演时,艺人实际上是背着木架,手足同时匍匐于地面。表演者足蹬洒鞋,双手也穿上洒鞋,鞋尖相对。表演时,通过手足并用,表演摔跤的套路,用各种摔跤的脚法,使对方失足摔倒。实际上,由于一人装扮两人,不论哪个‘人’倒地,都是表演者自己摔倒了自己。经过三四分钟的顽强拼搏,周围观众哄堂大笑,表演者将衣襟撩到背后,站起身形,露出庐山真面目。这时已是大汗淋漓了。当时的艺人有句行话:‘玩意儿是假的,但力气不假。’用在这一表演形式上,再贴切不过。”

  经过数年摸爬滚打,终于掌握‘一人摔跤’绝活的刘德明,经过多次革新,将道具进行了适时的更改。“原先那位师傅的褡裢,至少有40多斤的重量,他的木头架子,都是用硬木制成的。本来一人表演两个人摔跤就够辛苦了,再加上这么重的道具压在身上,一般人根本无法坚持。后来,我尝试用藤子竿做支架,现在用竹子竿做支架,减轻了不少重量。不过,重量的变化,也带来了表演要求的变化。支架比较重时,表演起来有那种真实的感觉,行内人称为有‘范儿’。支架重量轻,对于表演者的体力要求小了,但表演难度却大了,为了营造有‘范儿’的感觉,必须用自己的身体用力摔在地面,这就增加了受伤的可能性。”

  表演过程一气成 关键先要练气功

  在刘德明家中,珍藏着许多过去的老玩意儿,使用了多年的各种道具,还被老人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老人将一个使用了40多年的支架展示给记者看,就是这个道具,陪伴老人进行了无数次的演出。这个宝贝,老人连心爱的徒弟李国顺也没舍得给。“尽管这些东西不值钱,但这是这个行当的历史见证,也是天津民间艺术的一个体现。”

  已经74岁的刘德明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用老人的话说:“偶尔有个头疼脑热,只要说上场表演,看到观众们高兴,这病立刻就没了。这门艺术虽然苦一点,但却能带给人们欢乐,所以我才要尽心尽力把这门艺术传下去。”

  老人表演的舞台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在数千人的广场,小的可以在几十人的室内。“不论场地大小,全部的表演,必须在运足一口气后一气呵成,表演进程中不能喘气。所以,这门绝活除了摔跤的技巧外,还要有气功的功底。”

  “表演‘一人摔跤’,光有力气还不行,平时还必须练气功(主要是闭气功),能够一口气憋上三四分钟,才能保证演出成功。在穿戴行头时,木架子要绑在身上,上边要从胸肋绑紧,下边要在腰腹系牢。绑在身上与木架上的绳子,紧紧将身体与支架系在一起,不能有一丝的松懈。如果绑松了,外面的道具人物会在表演时东倒西歪,表演就不真实。但如果真的将身体与支架绑得特别紧,想喘气是根本不能的。特别是在表演时,人是弓着背猫着腰趴在地面上,只要一喘气呼吸,立时就不能再继续表演。所以,学会闭气是这一行的一个关键所在。”

  掌握这么多绝活的刘德明老人也有不开心的事,那就是这门艺术将来如何继承。“现在,只有李国顺一个徒弟掌握了大部分的技巧,我将这门艺术传了下去,但到他那里怎么向下传,也是一个难题。如今的父母,谁能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呢。这门艺术一来是‘苦’,二来也比较危险,很容易使表演者受伤,特别是初学的那一段时间。‘一人摔跤’将来如何继承,不但是我,也是我的徒弟考虑的事情,我们都有义务把这门艺术传下去。”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