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十日谈:时代风云《红旗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22:27 城市快报 | ||||||||||||
- 柴德森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人。1925年梁斌入蠡县高小,他在共产党员张化鲁、宋卜舟等老师的影响下,逐步接近新思想、新文学、进步刊物,中国大文学家的作品给予其很大影响。1927年春,加入共青团,当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大屠杀之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革命处于低潮时,他毅然参加革命,积极投入反割头税斗争。19
1937年5月,梁斌在蠡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先后写出《千里堤》等剧本以及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又据此改成中篇小说《父亲》,成为《红旗谱》的雏形。1939年春兼任冀中游击十一大队政委。同年带领剧社全体人员赴华北联大学习。1941年任文艺干校副校长,1949年任湖北襄阳地委宣传部长兼《襄阳日报》社社长,1952年任《武汉日报》社社长,1955年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1980年为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后调入天津任文联名誉主席。 20世纪50年代后期,梁斌经过二十余年的酝酿和探索,成功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旗谱》。作品问世,宛如平地一声春雷震动文坛,很快被改成电影。《红旗谱》先后几十次印刷,印数高达500余万册。随后出版的《播火记》、《烽烟图》也达到相当高的印数,是我国建国后创作界与出版界十分罕见的现象。朱老忠、朱老明、严志和、大贵、运涛等农民运动的骨干和贵他娘、涛他娘、春兰等朴实勤劳的农村妇女一时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作品影响走向海外,在世界文坛赢得很高的声誉。《红旗谱》等三部作品被人们誉为“折射时代风云的一面镜子”。 著名评论家李希凡谈到《红旗谱》的时代意义时说:“是从鲁迅所寄予希望的‘刚强之气仅存于草野民间’,发掘了中国农民不甘屈服的战斗传统,并在新的革命形势下创造了一个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红旗谱》等三部作品正是描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觉悟起来进行了这场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