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 > 正文

央视《2004中国经验》辽宁篇:沈阳国企改革经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22:05 CCTV《经济半小时》
央视《2004中国经验》辽宁篇:沈阳国企改革经验

辽宁省省委书记 闻世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2004中国经验》辽宁篇:沈阳国企改革经验

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生产车间


  又到年尾,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下个月初召开,我们从今天开始,推出大型系列报道《2004中国经验》。这个系列片的主题是什么呢?我们就是想通过这个系列报道,展示2004年,中国地方政府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所表现出来的执政智慧。这些智慧,不仅给2004年的中国经济增添了一笔笔亮丽的色彩,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不懈的生命力。在我们的节目里,十几位省市领导面对我们的镜头,向我们讲述他们面对的2004年,以及他们在创造性的化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

百姓理财新选择 三星笔记本送真情大礼
联想研究院聘天下英才 彩信下载基地奥美游戏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报道,和您一起分享那些具有建设性、创造性、闪现着智慧的《2004中国经验》。今天我们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是辽宁篇,辽宁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我们今天首先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辽宁沈阳铁西区的故事。

  国企困境

  两年前,大型国有企业――沈阳拖拉机厂,因企业严重亏损,外债高达近十亿元,宣布破产。原沈阳拖拉机厂负责人于长深说:“开资没有号,洗手没肥皂,干活没手套。”沈阳市铁西区30万产业大军,十万人丢掉饭碗。沈阳市下岗工人表示:“生活难透了。”

  铁西区232家大中型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各种债务总额高达27亿元,各项指标排在沈阳市倒数第一位。

  2004年11月7日,记者在铁西区拍下这样的镜头,夜幕降临时,出租车在工厂门前排起长队,等着下班回家的工人打车。沈阳市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很正常,现在收入高了,他就可以消费呀。”两年前的沈阳拖拉机厂,今天有了新的名字,也有了新的变化。两年的时间,铁西区脱胎换骨。中共沈阳市铁西区委书记谷春立说:“两年前我还是整个沈阳市最困难区的区委书记。但是两年之后我现在可以说是最富的区委书记了。”

  像铁西区这么大面积的企业亏损、破产,这么大数量的职工下岗、失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拨付了巨额资金,扶贫解困,但铁西区却并没有焕发生机。那么,铁西区未来的路究竟在哪里?

  350亿没有挽救铁西区的衰落,事实证明,光靠政府掏钱,并不能让这里的老国企重现生机。为此,个别企业想到了卖地。我们来看看沈阳市的城区地图,这就是铁西区的位置,可以看出它正好就位于沈阳市的中心地带。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的优势,对于许多亏损破产的企业来说,卖厂房、卖地皮,似乎成了解决它们困境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它们能够就此突围吗?来看看记者的调查。

  铁西新思路

  画面上的人名叫于长深,是沈阳市拖拉机总厂最后一任厂长。之所以把他称之为最后一任,是因为从他上任的那天起,企业的外债已经高达十多亿元。1996年11月,拖拉机厂召开了一次各路债主大会,会上每人发了一根香肠以示安慰后,这个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大型国有企业就宣布破产了。原沈阳拖拉机厂负责人于长深告诉记者,“有人嚎啕大哭,我这个香肠就值一百万吗?甚至还有九百万的人,就值几十百吗?

  一个拥有万人的大型企业,无情的关门了,留给于长深的除了破旧的设备,还有工厂的空壳。于长深告诉记者,破产时,企业的账面上还剩下202万元,被清理帐目的银行拿走了。很多工人在长达两年没有拿到工资的情况下被迫离开了企业,眼看着工厂一天天走向消亡。于长深说:“死也死不起,也死不起也死不了,怎么死?一个企业,国有企业说死就死了啊?债务,银行债务,职工的,还有职工债务,社会债务,很多很多事,真是死不起。”

  活不下去,但又死不了的远不止沈阳拖拉机厂一家。这是沈阳重型机器厂职工月工资表,上面记载着从1999年开始到2001年连续三年,该厂职工工资发放情况,记者看到,每人无论工资多少只发300元。沈阳重型机器厂厂长王铁峰说:“外债的这块吧,就是金融外债加上经营型外债大体的有十几个亿,十二、三个亿,职工外债应该说是上亿。”

  这条街道是赫赫有名的沈阳北二路,共有37个大型企业座落落在这条街上,它们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的350个第一,但直到两年前,这条街上没有一家企业赢利,2001年,37家企业全年的利税仅有700万元。群众给这条街起了另外两个名字:亏损一条街,下岗一条街。沈阳市委副书记苏宏章告诉记者,“企业资产的负债率总体上来看,达到了90%以上。有的企业超过了百分之百,甚至达到200%,300%。”

  企业的不景气导致亏损,企业的亏损导致破产,企业的破产导致大批工人下岗,一连串的反映形成了恶性循环。沈阳市委副书记苏宏章说:“30万产业大军,10万下岗职工。”

  解说:画面上的这片破烂不堪的房子,是铁西区光明北社区,这里住着1440户居民,他们都是沈阳冶炼厂、沈阳机床一厂和沈阳重型机械厂的职工。机床一厂退休工人丛峰说,他家的房子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不仅他在这里生这里长,就连孙子也是如此。以前工厂效益好时,还经常修修房子,可这十几年,不用说修房子,就连吃饭都有问题。而像这样的住房,铁西区共有近5000户。沈阳机床一厂退休工人丛峰说:“因为年久失修,冬天也比较冷,夏天还闷热。”

  铁西区聚集了沈阳市75%的企业,所以它的衰退,直接影响了沈阳市的经济发展。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沈阳的工业总产值由全国的第四位猛跌至第二十几位。尽管从1986年开始,国家对铁西区老工业基地改造先后投入了350亿元,但却始终无法挽回众多企业严重亏损的局面。

  记者:我们有这样一个数字,从1986年一直到2002年这16年间,国家一共在铁西区投入了35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我们想知道这些资金,都投到什么地方去了?

  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那么当时的情况下,国家给予铁西区很大的支持,那么有财政拨款,那么也有贷款,都是投入到企业的改造上去,但是由于企业体制没有转变,机制没有转换,因此这些改造的效果并不明显,有些改造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

  我们还是来看看沈阳市的地图,把铁西区的企业搬迁到张士开发区,这样能让这些企业享受到优惠政策,又能带动开发区的人气,而铁西区的改造也就腾出了空间,能吸引来投资者,开发商业、贸易和服务业,把一个老工业基地,变成一个服务业的新区。这个思路听起来很好,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铁西区和张士开发区两个互不隶属的行政区里,像这样复杂的跨区合作会涉及到财税、人事等核心利益的调整。这些问题往往是最棘手的。为此,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两区合并,成立一个新的铁西区。

  铁西的变化

  早在1986年,亏损严重的沈阳拖拉机厂就希望引进外部资金,来改变企业的困境,但这条路走了10多年,却一直走不通。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于长深告诉记者,“这儿找那儿找,很费劲,来一个老外也好,来一个投资者,进你这儿一看人家也就再也不来了。那时候我们还不理解,你看我们什么都给你了,厂房也给你,土地也给你,为什么你不来呢?

  尽管铁西区位于沈阳市的中心地带,但它的投资价值却并不被人看好。不仅污染严重,而且环境破烂不堪,这里被称为是沈阳市既不适合发展工业,也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死角。2001年,沈阳市其他中心地带的地价在每平方米2000元以上,而铁西区的地价每平方米只有500元,还少有人问津。沈阳市委副书记苏宏章说:“我们认为,要解决铁西区的问题,必须要采取一种超常规的一种大调整,大改造的思路。”

  苏宏章所说的大调整、大改造,就是要对铁西区进行整体调整和改造,但是铁西区230多家大中型企业究竟能往哪里调整?改造的费用又从哪里来?苏宏章表示:“我们(对)沈阳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式,特别是铁西区和张士开发区这两区的具体区情,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清醒的,冷静的判断。”

  张士开发区是与铁西区相邻的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但是由于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迟缓,真正落户张士开发区的企业并不多。针对铁西区和张士开发区的现状,一个大胆的思路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中产生了,能不能把铁西区的企业全部搬迁到张士开发区,形成一个新的制造业基地,而把老工业基地的铁西区,打造成一个以贸易、金融为支柱产业的服务业新区?苏宏章说:“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使两个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两个区的功能得到互补。

  铁西区的国企搬走了之后,我们确实看到,这里的环境变得漂亮了,高楼大厦也多了。但是,哪些搬到开发区的企业,它们又能不能活下来呢?

  东搬西建让老的铁西区面貌一新。但是,东搬西建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这些亏损严重的企业,树挪死,人挪活。那么,搬到新地方,这些企业能够换一种新的活法吗?我们来看看节目最开始出现的那位沈阳拖拉机厂负责人于长深的变化。

  企业现状

  2002年6月18日,对几乎面临绝境的老工业基地、对已经使出浑身解数的沈阳市决策者、对数十万下岗工人来说,都是无法忘记的一天。这一天,沈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已经奄奄一息的铁西区老工业基地与一个蓄势待发的开发区合在一起,进行合署办公。沈阳市委副书记苏宏章说:“一个铁西新区享受市级的管辖权限,比如这里土地出让金的问题,它区里自留。

  给了政策,给了财政的支配权,但铁西区能不能走出一条新路,这对刚刚上任的铁西区委书记谷春立来说,是一个艰巨的考验。这是2002年6月19日,谷春立走马上任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谷春立提出他的观点。

  谷春立认为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症结并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要致力于解决机制性的矛盾、结构性的矛盾和历史性的矛盾。他把铁西区比喻为一个装满家具的旧房子,这样的房子有两大致命的问题,一个是格局无法改变,二是无法添置新家具,唯一的出路就只有搬家。

  就这样,在谷春立上任的28天后,铁西区委区政府做出决定,将铁西区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企业全部搬迁到张士开放区。他把这一战略调整称为“东搬西建”。已经破产的沈阳拖拉机厂被确定为第一家搬迁的企业。原沈阳拖拉机厂负责人于长深说:“老百姓一开始要扒,老百姓不满意,扒什么,这一扒都没了,后来背后偷偷管他叫谷扒。”

  但很快,工人们同意搬迁了。原因是铁西区政府给出了一笔巨额的搬迁费,每平方米1000元。这场搬迁,占地24万平方米的拖拉机厂得到了2亿4千万元的流动资金,并重新组成了一个崭新的企业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于长深表示:“我这边建设用了1.1亿,安排职工用了七、八千万。”

  就这样,在两年的时间里,相继有130多家大中型企业走上了搬迁之路。它们在沈阳市的中心地带腾出了一片巨大的空地,经过铁西区政府的改造,这片过去无人问津的土地成了沈阳市新的投资热土。这是两年前的北二路,这是今天的北二路;这是两年前的工厂,这是今天的工厂;这是两年前的车间,这是今天的车间;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地方就是原来的沈阳拖拉机厂,如今已经建起了“家世界”超市和一个高档住宅区。沈阳市委常委 铁西区委书记谷春立告诉记者,“这一片地卖了是1400多平方米/元。”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算术题,家世界超市和小区开发商共计花了3亿3千6百万购买了拖拉机厂24万平方米的土地,在支付给拖拉机厂2.4亿元之后,铁西区政府还赚了9600万。沈阳市委常委 铁西区委书记谷春立说:“铁西区目前已经建了十个类似这样的大型超市,另外还建了21个农贸市场。”

  两年来,铁西区的“东搬西建”这手牌越打越顺手,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迁出,铁西区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和空间进行环境整治,铁西区的地价也随着环境的改善不断攀升。两年间,铁西区的地价从1400元上涨现在的2800元,原来的铁西区变成了集商贸、金融、服务业为一身的新城区。开发区变成新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当时被老百姓称为“谷扒”的铁西区委书记谷春立现在有了新的绰号“鼓掌”。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于长深说:“(现在)找谷春立去扒,赶紧给我扒了吧。”

  我们铁西的企业东搬西建,通过土地资源变成土地资本,这个钱要就解决两块:一半用于还清企业各种借贷将近30亿,另一半主要是用于企业的改造发展。那么政府这两年一共增收了大约15亿,这15亿其主要用途,用于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在我们整个铁西老工业基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全都实现了百分之百。

  2002年,重新组建的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从铁西区政府那里拿到了2亿4千万元搬迁费,到张士开发区创业,但这笔钱究竟能帮助他们走多远呢?两年之后2004年11月,记者在张士开发区找到了于长深。过去洗手连肥皂的都没有于长深,现在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前,桌上摆着一台最先进的笔记本电脑。回想当初为了盘活企业四处找人合作的经历,现在的于长深显然腰粗了,气也壮了。于长深说:“你想进我这个院里要在一块儿资产,我得觉得你值不值,我值不值?我有发展没有?你的技术含量多高,你的市场有多大,你那块占有多大的资金额,小的现在我们就不谈了。”

  于长深告诉记者,2。4亿元的搬迁费不仅让他们卸掉了包袱,而且还继承了沈阳拖拉机厂的技术优势和销售网络。企业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雪球之所以能滚起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于长深说:“铁西区政府他通过这个改造运作很多资金出来,他就有力量,兜里揣了钱。说你们现在说吧,这个项目干什么项目?我给你钱支持。”

  两年来,铁西区政府共从东搬西建战略中获利60亿元,全部用于搬迁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老铁西的环境改善以及工人住宅区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区委副书记陈国强说:“我们以此行动来真正的回报工人阶级,让铁西的老百姓得到实惠。”

  两年来,铁西区10万下岗职工,98%得到安置。曾被叫做亏损一条街的北二路,消费总额突破100亿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从两年前的5亿元,上升到93亿元。今年1――10月份,工业产值完成587.5亿元,税收增长86%。

  那么,铁西的经验在其他地方又能不能推广呢?来看一下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的评价。

  记者:有人说铁西区的成功,有它特殊性,并不是每一个老工业基地都可以学来的,那么实际情况,在您看来是不是这样?

  闻世震:因为铁西区是以一个工业为主的地区,它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它积累的经验对全省有普遍意义。它的经验应该说,这些共性的部分,比如说在全省可以借鉴和实施,比如说我们对这样一个工业集中的地区,或者是资源型城市改造调整,可以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一个优势,整合地区资源,社会各方面给予支持我认为这个还是比较而且是能够做到的。这条经验铁西区也已经证明了,把城市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业部分的调整改造紧密的结合起来,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观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对其他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记者:是不是在您看来的话,我们铁西区改造,最关键的一个成功点

  是在于我们的思路?

  闻世震:铁西区的调整改造,我们今天说是探索了一条新路子的话,首先还是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大胆探索,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在体制创新上下工夫,这恐怕是我们改造取得初步经验的很重要一条。

  搬迁,盘活了铁西区上百家企业,改善了几十万工人的生活,吸引了几百亿的投资,更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仅仅只用了两年的时间,铁西区就救活了一盘死棋,我们也希望铁西区在脱困之后,能够走的更快,走的更好。明天我们《2004中国经验》将聚焦东部经济大省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将向您讲述,江苏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公布一下我们栏目的互动短信留言号码,移动用户可以发短信到8003222,联通用户可以发短信到9850222。

  记者:王亚丹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经济半小时》 首播时间:21:30

  重播时间次日:12:35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家居家装实用图库
北京打折楼盘信息汇总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