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窥视中国西部农民的生存文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1日14:43 新民周刊 | ||||||||
作者:方李莉 两年以前,我到陕西省的安塞县考察,安塞县是中外著名的剪纸之乡、腰鼓之乡、民歌之乡,但当我住进当地一位著名的剪纸能手家的窑洞时,发现她家的墙上和窗户上竟然看不到一张自己的剪纸画,却贴满了明星照。她说她觉得自己的剪纸“丑死了,一点也不好看”。她之所以还在不停地剪,是因为城里人和外国人喜欢,她的作品常放在文化馆出售,
她还告诉我,这村里虽然很贫穷,但每户人家的年平均收入也有5000元,每家几乎都有电视机。生活在这里的许多人也许连西安都没有到过,但通过电视,他们却看到了整个世界,看到了繁华都市生活和他们所在的贫困乡村生活有多么大的距离。于是,以前被认为是美好的东西,现在变得一文不值。剪纸终于被大量印出来的明星照取代。以前他们迷恋得要死要活的山歌——信天游,也被现代流行歌曲代替了。他们为自己的贫穷而感到羞愧,从而也否认了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审美习俗,认为那是一种落后和简陋。 我们都曾在电视里看过陕北的腰鼓表演,那种锣鼓喧天、群情激奋的壮观场面,包含着一种雄健刚劲的民族精神。陕北打腰鼓活动一般都是在春节时举行,是村里闹社火的一种娱乐活动和宗教祭祀活动。但通过调查,我发现现在村里人闹社火已经不如以前积极了,大多数人在过春节时都忙着看电视、看录像、打麻将。虽然,腰鼓队还存在,但不再是为古老的民俗庆典或祭祀活动而存在了,而是成为拍电视、某公司开业庆典、举行某个重要纪念活动的点缀。打腰鼓时原先那种发自内心的虔诚、激越、欢快、豪放不存在了,其中所含的“神性”、“血性”更无从说起,它已经沦为当今农民进行经济创收的一种“活路”。 由于电视和其他现代媒体的冲击,传统古老的戏剧已无立锥之地。陕南本是中国传统戏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汉中市曾有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端公戏、汉中曲子戏、洋县碗碗腔、八岔戏、京剧、秦腔8个剧种。“文革”时,这些戏都被视为传播“封建主义毒素的工具”,剧团被解散或撤销,戏曲艺人被揪斗和遣散回家,整个地区的戏剧基本是一片空白。“文革”以后这些戏剧得到了逐步恢复,有过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电影、录像、歌舞厅、酒吧等其他娱乐活动和娱乐场所出现后,传统戏剧开始走向低谷。现在全地区仅有一个汉调桄桄剧团,生存非常困难,没有演出场所,没有观众,演员领不到工资。就是参加庙会演出,也敌不过一些演现代歌舞、话剧的草台班子。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新生在陕北做过一次考察,他道:“进步了的时代给农村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劳动的时间缩短了。农民们一年花在地里的时间还不到一百天。闲下来的时候,妇女们耍花子(一种农村里常见的赌博游戏),男人们打麻将,挖坑(一种从城里传到乡下的赌博游戏)。天气好时,便去镇上逛逛,那里有舞厅、发廊、游戏厅,还有录像厅,放些武打枪战片什么的。逢上集市庙会就有好戏看了,一些草台班子,挑灯搭台,公然上演脱衣舞。还有某些县乡搞起了‘六合彩’。” 对于那些进了城的农民来说,“不当农民只能当民工,白天忙在工地上,晚上睡在工棚里,每天劳动超过8小时,无双休日和节假日。只要一有空就钻进录像厅,要么在地摊上买份小报,有时也在街边上唱唱卡拉OK。过去城里人下乡入乡随俗,而今乡下人进城就得丢掉乡俗。进了城的乡下人知道自己很土,很怕城里人烦他们”。虽说他们常年离乡离土,身在都市,但却很难融入到都市的文化之中。 曾经有着厚实土壤的西部传统文化正面临荒芜的危机。从中折射出的人的精神世界的荒芜更加可怕,更何况它也许还涉及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未来。-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