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验青海篇:深加工沙棘创造经济效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2日22:23 经济半小时 | ||||||||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12月12日播出了深加工沙棘创造经济效益的节目,以下是节目内容: 2004中国经验来关注青海省。青海深处内陆高原,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到5000米之间,空气稀薄,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严酷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产条件,给青海农民增加收入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种叫沙棘的树,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医药用植物,一公顷沙棘
瓦聚元是青海省大通县八寺崖村的农民,他被妻子称作掌柜的,但他告诉记者,几年前,他这掌柜的常常要为过日子精打细算。 青海省大通县农民瓦聚元:就是庄稼,麦子、油菜、小麦。 瓦聚元家里有13亩地,但由于这些地并不是太好,再加上当地的气候原因,能从地里刨出的钱每年不过三、四千元,在扣除种子化肥和农业费税后,所剩无几。 瓦聚元:在种地上没有挣钱。 瓦聚元有3个孩子,都在上学,每年的学杂费成为老瓦的一块心病。 瓦聚元:当时孩子学费中学就是100多块钱,小学要90多块钱,3个孩子是300多,他们随便买本子、铅笔花的钱也多,为了应付家里衣食住行和孩子的花销,勤快的老瓦想办法在离家不远的煤矿找了份工作。 瓦聚元:挖煤下去挖煤,平均下来就是一年挣三四千块钱。 尽管有了这份进项,老瓦说,日子依然紧巴巴的。 瓦聚元:就是刚吃饱饭,再零花的钱没有。 解说:当时,老瓦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身体。 瓦聚元:孩子生病要是住院的话,花钱就多了。 老瓦告诉记者,那个时候,面自己磨,油自己榨,菜自己种,经常还是不得不找人借钱或者到信用社贷款。 瓦聚元:自己不要花钱,坚持。 瓦聚元所在的村子在群山之中,翻过一座山头,就有非常茂盛的沙棘。 青海省大通县乡长桓洪:我们乡里有2万多亩野生沙棘林。 尽管全乡的野生沙棘已经占到了青海野生沙棘总数的2%,桓乡长告诉记者,几年前,全乡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400元左右,在大通县属于贫困乡。 乡长桓洪:生活水平只能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吧,房子也盖不了,穿的衣服来说,农民穿得相当差,仅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其他的啥都搞不了,在老瓦的印象中,沙棘是山后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尽管每年的七八月份漫山遍野都是沙棘果子,但对于老瓦和他的乡亲来说,这东西几乎排不上任何用场。 瓦聚元:当时当柴烧,没用。 瓦聚元他们村,祖祖辈辈守着满山遍野的野生沙棘,谁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能干嘛使?都是把它当成柴火给烧掉了。那沙棘究竟是草还是宝呢?它能给农民带来致富的希望吗?我们来听听青海省省长杨传堂怎么说。 记者:杨省长我听说在西藏的时候,您被称作“下访干部”,因为西藏的74个县区您去过71个,我不知道,到了青海这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您跑了多少地方? 杨省长:青海一共建制的县有37个,我现在还有一个县没去,也就是说我已经去过了36个县。 记者:这个植物我不知道,你在调研的时候有没有见到过。 杨省长:见到过,这是在西部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特别是在青海比较普遍的沙棘。青海仅野生的沙棘就有400多万亩。 记者:沙棘在你的眼中是草还是宝? 杨省长:在没有开发的时候它可能连草都不如,但一旦开发出来它将会成为一个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绿色的保健品、化妆品和药品。 记者:在采访当中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农民家里山后面就是沙棘,但他们依然守着聚宝盆过苦日子,你觉得他们的出路在什么地方。 杨省长:关键是应该有一个龙头企业,真正地把野生的沙棘和退耕还林的沙棘采集起来,经过科学的技术加工,由龙头企业把他们带向市场,从而带动农民来致富。 记者:沙棘应该说是青海的一个特色资源,用特色资源来发展青海的工业,这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思路? 杨省长:用特色的资源来发展青海的特色工业,这是我们青海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同时也是发挥后发优势的一个基本条件,青海可以说是资源大省,矿产有125种,其中54种居全国储量的前10位,潜在的经济17万亿人民币,占到全国资源的14%,植物资源这方面来讲,我们这里有沙棘,有冬虫夏草,有青贝母、有大黄、有甘草,大概这些植物有药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有1600多种,所以把这些资源真正的开发利用好,这是我们走新兴工业化道路重要的依托,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记者:这个特色工业和一般的工业比,它的竞争优势,竞争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杨省长:别人没有我有,我开采、利用、转化,相对来讲比较经济,它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构筑青海的工业基础,带动青海经济的全面发展。 这里是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尽管正式建成只有不到一年时间,在这座园区里却已经住进了和青海特色资源相关的特色企业40多家。 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郭天明:建立这种产业的平台,使这个高原动植物能够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李刚的企业就是进行沙棘深加工的,他告诉记者,在他这里,普普通通的沙棘至少可以开发出10个品种。 青海康普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我们从农民那里采收沙棘果,每公斤是1元5到2元之间,通过我们的深加工每一公斤可以销售价格达到10元左右。 李刚告诉记者,老瓦所在的乡已经成为他的重要原料基地,每年要从那里收500到800吨左右。 老瓦:收回来给他们厂子交。 现在每到沙棘结果子的时候,老瓦就会叫上乡亲们一起上山采沙棘,人多的时候,村里同时会有几十人上山。为了多拉快跑,老瓦还专门买了手扶拖拉机。 记者:能给多少钱? 老瓦:每公斤就给2元多钱。 说起来,老瓦的经济压力比前几年大,因为现在老瓦的3个孩子都大了,一个上大学,两个读高中,学费负担比以前重多了。 老瓦:3个孩子就需要一万到一万五一年。 但在老瓦的脸上却看不到愁容,他告诉记者,去年光采沙棘一项,他就挣了2万多。 老瓦:现在做这个生意钱赚得很好,能供孩子上学,家庭也宽裕了。 如今,老瓦用采沙棘的钱盖了新房,买了摩托车。而在乡长桓红看来,沙棘采集对于农民来说是个不耽误农活,又能挣钱的好买卖。 乡长桓红:因为8月9月这个时间农民闲着也正好,农闲时间到了10月份,再有10多天时间场就打完了。11月、12月到这个还可以采,这个时间特别合适农民去干。 桓乡长告诉记者,为了抓住采沙棘这个商机,乡里还利用退耕还林的机会,新增1千500亩沙棘,全乡参与采集沙棘的有600多户,1200多人,占到了全乡总人数的1/4。 乡长桓红:沙棘天然林一年下来,就给全乡农民增加20万。 青海人说起青海,最常用的一个说法是,青海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那如何把青海这块玉石打磨成一块宝玉呢?西部大开发4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瞄准了青海的资源,而有“西部金矿”美称的沙棘也成了投资者眼中的抢手货。 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李总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但还是有些事情让他不开心。 李总:一户韩国的客户需要500公斤沙棘油,但是由于我们的设备的生产能力,跟客户很坦率地讲出来,生产不出来,就把这个客户退掉了。 目前韩国的沙棘油进口量占中国出口总量的一半左右,而这个客户又是韩国的一个重量级客户,每年在中国的采购量2吨到5吨左右。 李总:非常可惜,它在当地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进行保健食品销售的公司。 这是一台超临界提取设备,李刚告诉记者,目前只达到年产20吨的能力,原因是资金短缺。 李刚:资金缺口大约还在5千万到6千万之间。 而在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资金短缺几乎是每个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 李刚:应该说他们举步维艰,可能以后形成半拉子工程和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以后企业就是维持一种小规模的,或者小的作坊式的企业就比较多一些。 我们看到,康普德公司遭遇了发展瓶颈。像它这样,最近几年,落户青海的企业有300多家,给青海带来了几百亿元的资金。这些企业冲着青海的资源,远道而来,但毕竟,青海过去的经济基础底子比较薄,那怎么让这些企业落地之后,还能生根长大,这是青海发展特色工业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来听听杨省长的看法。记者:在青海的生物园区我们也注意到这些企业由于刚刚开始发展,新兴产业,所以也存在着资金方面的困境,对于解决这个困境政府能做哪些工作? 杨省长:我们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的作用,第二呢建设信用青海为银企合作创造条件,第三个来讲政府就是把最好的项目推介到外地,欢迎国内外、省内外战略投资者来积极地参与。总之既要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从而解开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杨省长所说的这三个方面,都是扶持外来企业发展特色工业的办法,青海也有人把这种做法概括成两句话,请别人来发财,求自己快发展。那青海如何让外来企业发财,外来和尚遇到困难怎么办。 前面节目我们看到,青海发展特色工业,让沙棘由废变宝。我这里有一个数字,青海518万人口当中,有320万农牧民人口,占总数的60%多。这样一个地广人稀,发展滞后的内陆农牧业大省,只有引进国内外的技术和资本,才能把资源宝库真正开发出来。那怎么才能让外来的和尚念好经呢?我们继续来看看,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发生的一个故事。 今年8月份,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得到信息,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开始申请。很快,管委会将信息传达给了园区内的企业。 李刚:在申报的时候把握是不大的,因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今年是第一年,作为我们青海一个偏远的地区,当时申报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康普德公司最初报送的材料,粗略一翻,郭天明就在其中发现了问题。 郭天明:眉毛胡子一把抓都想说清,但是什么事情也说不清。 为了让园区更多的企业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园区管委会专门组织了专家论证会。 郭天明:重点就是按照有关我们专项资金的要求,要求他把市场要做扎实了解透,做深做细,把产品技术上的可行度,要叙述得更加完善,更加齐全。 这是经过两个来回以后修订的项目申报书,李刚告诉记者,在申报书报送一个月之后,项目批了下来,而且比最初申报的60万元贷款贴息多了10万元。 李刚:批了70万块钱出乎我的意料。 就在12月8日,经过青海省经济委员会的协调,康普德公司和一批特色工业企业再次获得开发银行的资金支持。 李刚:这个2000万对我们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犹如雪中送炭。 李刚告诉记者,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意味着企业的产能很快就能扩大一倍。而在产业园区管委会记者了解到,目前,通过管委会的协调和企业努力,园区已经有8家企业获得政府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银行和园区企业的银企合作项目也已经将近5亿元。 青海野生沙棘总面积达400万亩,占我国沙棘资源总量的20%,而我国沙棘资源占世界总量的90%。专家学者都认为:沙棘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是“西部又一金矿”,青海人真可以说是,坐在了一个大聚宝盆上面。那怎么才能把聚宝盆里的这些宝贝挖出来,给青海老百姓带来财富呢? 有人总结,青海的特色工业有六个重点,分别是,打开山门、亮出资源、引进资金、引进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发展优势资源工业。那么,青海下一步的开发规划是什么样的呢?来听听青海省省长杨传堂的说法。 记者:最近青海省正在拟定一个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特色工业的意见,我不知道在这个意见出台以后它能够给现在正在从事特色资源加工的这些企业来讲带来什么样的实惠? 杨省长:它会在优化生产力布局过程当中发挥集聚效应,包括我们发展工业带,工业园区,产业园区,这样在基础设施水电气暖的供给上,都为这个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它可以在这个布局当中,可以节约它的投资成本,发挥它的最大效益,也包括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优惠和扶持特色产业,可以在这些优惠和扶持当中度过暂时的难关,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记者:配套这些政策你估计多长时间可以出台? 杨省长:估计明年第一季度就可以出台。 记者:我们搞特色工业的话,很多原料就在老百姓家的房前屋后,当我们有了这个意见以后,进一步推动特色工业的话,老百姓在这当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实惠,他们的腰包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杨省长:特色工业的发展因为是以特色资源为原料的,农民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第二呢由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就业规模的扩大,农牧民群众可以在就业中得到一些好处,概括起来讲原料的收购,劳务的输出、就业都可以给农民带来好处。 外来的企业发展了,给青海农民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青海省统计,2001年东部地区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是37.5%,到2003年已经提高到39%,预计今年可以达到40%左右,现在青海的资源对我们来说,再不是遥不可及的财富。这个内陆大省,在发展特色工业上找到了出路。 记者:周勇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首播时间:21:30 重播时间:12:35 相关专题:央视《中国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