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服下昆曲这剂文化的补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11:26 青年参考

  格兰达

  这几天的北京,满大街都是《长生殿》的海报。12月11日至13日,无数中外青年在北京保利剧院观看了全本《 长生殿》。反响一如它的宣传,出奇的好。就像刚刚席卷了无数人荷包的昆曲大碟、白先勇版的《牡丹亭》。

  这两部昆曲大戏,颇有些相似。

  第一,巨资制造。青春版《牡丹亭》以罕有的大手笔惊煞世人,足足花了500万元。白先生让年轻演员“三拜九叩 ”去拜师,还请来曾获亚洲最佳电影美术奖的王童担任美术总监和服装设计。《长生殿》则更甚。后者由曾获奥斯卡最佳美术 设计奖的台湾设计师叶锦添担任服装造型和舞台设计。《长生殿》斥资800万元,据说都用在了细节上,比如戏装:叶锦添 为该剧设计的140多套服装,全部选用上等丝绸,手工刺绣,这样的精致似乎不曾听说。

  500万和800万,对电影来说不算什么,用在昆曲上,便足以让人咋舌。

  第二,对传统“革新”。有人说,《牡丹亭》之所以号称“青春版”,皆因在传统中加入了现代人的审美。而《长生 殿》中,叶锦添也将现代标准嫁接进古老的昆曲,以使“传统同样可以前卫”。这种“革新”,就仿佛一家百年老店,在重新 装修之后,理直气壮地和“时尚”挂了钩。尽管骨子里和先辈没什么差别,“包装”却十分“惊艳”。一两个传统的昆曲剧目 能吸引听惯了流行乐的年轻人,想来大抵得益于此。

  努力和追求令人感动,只是还有一问:传统艺术的继承是否只有通过“革新”才能完成?如果不“革新”是否就无法 昭示心血和努力?冲着这“革新”来的,如果不是“附庸风雅”,怕也是“艺术猎奇”吧?

  一直喜欢昆曲,然而也许,昆曲的衰亡是难免的。

  白先生在谈到改编《牡丹亭》的原因时曾说,一是为了培养人们对昆剧的热爱,二是要拯救昆曲。

  此时,忽然想起了某位文化名人的话:只要有一些文化的有心人去做昆曲这样的事就很好了,不能做“把昆曲写进小 学生课本”这样的事。

  昆曲好比一剂补药。既然是药,自不必人人都服,“对症”的人服了,就好。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