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海和邹凤楼59岁后的日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16:15 时代人物周报 | ||||||||
本报记者蒋志高 59岁之后,孟祥海南下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的努力,而邹凤楼则循规蹈矩地继续自己的生活。 孟祥海下海
1990年2月,因技改项目未达预期目标,59岁的孟祥海被迫辞去担任了12年之久的佳木斯造纸厂厂长职务。 1992年孟祥海远赴广西,为用亚行贷款创办的贺县纸浆厂担任专家组组长。由于“身体不适应”,孟祥海不久之 后回到佳木斯。 1993年3月15日,在中国包装进口总公司一位朋友的邀请下,孟祥海再次南下。在20人当中,他是唯一一位 采用“跳槽”方式实现了“人才流动”的企业家。这次他担任的是东莞长安昌众造纸有限公司(独资)的厂长,这一干就是1 0年。孟祥海的退休工资大概为1200元,在昌众,他平均每月能拿到1万多元。 提到国有企业和“昌众”的区别,孟祥海十分感慨:“在国企工作太麻烦,程式太多。50%以上的精力要花在非生 产项目上。”而在昌众,他则可以带领几百人专心研究生产,搞技术,“没有大大小小的婆婆给你念紧箍咒,也没有怕得罪各 级领导的恐惧心态。自己可以说了算。” “他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就是要做事。”跟他在昌众共事多年的张淑梅评价。 在孟祥海任期内,昌众的年产量由原来的15500吨上升到25500吨。即使在今天,他仍然对这些数字非常自 豪。 事实上,孟祥海在佳木斯造纸厂任职期间也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从1987年到1991年,工厂的生产规模由9万 吨发展到17万4千吨,1990年实现利润1亿多、交税5千万。 在此前的杭州西湖聚会上,孟祥海曾经说过,如果当年就是在民营企业干,可能干得更好。 孟祥海认为国企仍然有三大病:干部是上级任命,而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组织结构太复杂,牵扯了太多精力;对现代 企业制度如何建立,有些企业领导人还没有认识到位。 对于目前佳木斯造纸厂的现状,孟祥海很是惋惜。“有些东西都卖了,还债去了。” 2003年4月份孟祥海从昌众辞职,回家养老。 “邹凤楼现象” “我上任和退休都上了报纸头条。”一口浓重湖南醴陵口音的邹凤楼颇为自豪地告诉《时代人物周报》。 1984年8月,53岁的邹凤楼连闯考试、答辩、民主选举“三关”,以90%以上的赞成票,当选为湖南第一家 实行厂长负责制企业——湖南醴陵国光瓷厂的首任厂长。 此前,他担任的是这家以出口美国市场为主的陶瓷企业的书记。他在各种场合不停地疾呼:“厂长要有责有权,有权 才能尽责;没有责的权是不能给的,没有权的责是负不了的。” 此后,邹凤楼开始了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废除了沿袭几十年“工厂管生产,外贸管销售,包收包卖包亏”的外贸 收购制,实行“产品换汇成本包干,外贸代理出口”的外贸代理制。在1986年至1987年,国光连续两年在全国陶瓷行 业中创汇最多,盈利最高。10年内,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登全国同行业榜首,实现利润、新增固定资产总值、创汇( 美元),三过5千万元大关,国光的固定资产从1000多万元增值到6000多万元。 1989年,59岁的邹凤楼正式退休。“当时上级有个规定:55不进班子,58不留。”他说。 退休前,邹凤楼的每月工资有200多元,另有奖金300多元。退休后,邹凤楼每月工资为284元。“这在当时 是最高的。”邹凤楼说。现在,他每个月能领到900多元。 有媒体为此鸣冤叫屈,他们总结了一个词语叫“邹凤楼现象”,意为像邹凤楼这样的优秀企业家带领职工们所创造的 社会财富,与退休后一个月仅几百元的工资收入远远不成比例。 不过,邹凤楼本人对此倒是看得很淡:“我不去想这些麻烦的事,不去比。生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让我们富起来的 。有人说这叫人走茶凉,我认为把自己放在老百姓的位置上茶就不会凉。” 邹凤楼说自己现在心态很好:“冯根生要是那时退休,也只能拿这么多。” 退休后,邹凤楼决定“不干涉国光的事,以免讨人嫌”。 提到现在的国光,他说已经被私营企业接管,“根本没想到今天会成这样。”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