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时代人物周报:谁是刀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16:08 时代人物周报

  特约记者舒泥

  第一次听说“刀郎”这个词是在2003年底中央二套的一期“星期二唱片街”。那时,还没有今年大家认识的那个 刀郎。那一天,维吾尔族歌手艾尔肯在介绍他的新专辑《一千零一夜》,还演唱了一首叫做《刀郎》的歌曲。这首歌不在他的 新专辑中,而是第一张专辑的。但是在节目里,艾尔肯花了很长时间向大家解释“刀郎”是什么,并且把独特的刀
郎乐器展示 给大家看。

  到了2004年下半年,作为从刀郎之乡走出来的歌手,艾尔肯变得处境尴尬,他说话之前,必须加小注,此刀郎非 彼刀郎。

  艾尔肯生性腼腆不善言谈。进入音乐圈,经过几年努力已在新疆取得成功,正在准备打开内地市场的时候,却意外卷 入了一场称为“刀郎”的文化现象中。一会儿有人说他是“假刀郎”,一会儿说他是“沙漠刀郎”。而这个在刀郎地区长大的 不善于汉语表达的地道维族小伙子,却在众说纷纭的误解中百口莫辩,只有懒得理他们,安下心来做自己的第三张专辑。

  走出沙漠的刀郎

  艾尔肯出生在新疆维吾尔族风情最浓郁的喀什,他的家乡叶城离“刀郎之乡”麦盖提仅六十公里。六十公里在人口稠 密的沿海地区可能不算很紧,但是在地广人稀的新疆就不是一个很远的距离了。虽然不是刀郎人的核心区域,但是广义上说, 叶尔羌河流域的很大一片地方是刀郎人的分布区。

  艾尔肯很早就了解到刀郎文化的现状,心中有一个刀郎情结,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心和热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使 宝贵的艺术财富得以承传。2002年他出版第一张专辑时收入了一首由刀郎民歌改编的《刀郎》。刀郎民歌风格粗犷、曲调 独特,但缺乏流行潜质,艾尔肯没敢理直气壮把这首歌作为主打,只在说明里写了“由喀什地区的民歌改编”这样一句含糊的 话。在为专辑定名时,艾尔肯的“刀郎情结”再次起了作用,将专辑定名为《走出沙漠的刀郎》。希望引起大家对“刀郎”的 关注。作为一个不太出名的歌手,当时他能做的就只有这些。

  艾尔肯的第一张专辑是维语的,基本没有在内地发行,但是在新疆,他的专辑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迅速在新疆流行, 他也成了维族青年的时尚偶像。

  2003年,艾尔肯借麦盖提县刀郎艺术团的老艺人参加中央电视台12套“西部民歌大赛”的机会,把他们请到录 音棚,用他们的传统乐器伴奏,老人们用最纯朴的声音伴唱重新录制了这首《刀郎》。

  在北京期间,艾尔肯照顾着生性淳朴、年事已高的刀郎老艺人们。老刀郎们一定要去天安门广场,艾尔肯就陪他们去 看,然后又陪着他们在大冬天里爬长城。老人们玩起来就像孩子一样。录音的时候,由于老人们来自民间,对现代化的录音方 式总是不明白,民间音乐虽然好听,可是一进了录音棚,大家总是唱不齐,每次录音光喊“开始”就要喊好多遍。在宾馆里艾 尔肯和他们反复排练,和录音师反复磨合,最后终于完成。

  老人们离开北京的时候,艾尔肯知道他们都是很讲究的穆斯林,不会吃火车上的东西,所以给他们买了三十多个馕和 其他一些清真食品,装在一个很大的袋子里。没想到,临出门前,一位老人突然跑回来,抓住艾尔肯的手,原来,九位老人一 定让他帮忙把馕平均分好,不然,老顽童们在火车上自己分会闹意见的。

  这几年只要有机会回家,艾尔肯必定要去刀郎之乡和老刀郎们联欢,在篝火旁载歌载舞,艾尔肯就在这一过程中吸取 最自然的刀郎音乐营养。他还把乐队里来自新疆其他地区的维族伙伴们也带去,一起“充电”。他说:在北京待得太久,灵感 就少了,必须经常回去补充一下。

  老刀郎们,在这样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和艾尔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将一把正宗的十七根弦的刀郎热瓦甫送给艾尔 肯,感谢他对刀郎文化做出的贡献。

  真刀郎还是假刀郎

  2004年,艾尔肯仍然按照自己的计划制作音乐,参加演出,知名度正在逐步提高,内地电视台的民族板块也不断 对他发出邀请。

  艾尔肯原本对自己在内地的知名度不是很在意,他更看重自己在新疆取得的成绩。但忽然间,艾尔肯在内地的知名度 大幅度提升了,原因不是更多人听到了他的歌声,而是因为有报道说他是“假刀郎”。他2002年的专辑《走出沙漠的刀郎 》被怀疑模仿了一位2004年窜红的汉族歌手,而后,又有一个“刀郎”冒出来。艾尔肯当时的感觉是又好气、又好笑,于 是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笑着说:“行,他们两个都是真的,我是假的。”第二天,“艾尔肯承认自己是假刀郎”就出现在 报纸上。

  在真假“刀郎”之争发生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艾尔肯有一些激动,他非常努力地向媒体解释刀郎是什么。但是,由于 不幸变成了当事人的一方,媒体总是怀疑他的解释,而且艾尔肯发现,大家似乎更希望这个架打得热闹一点,并不希望澄清事 实。有一次,艾尔肯在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的时候,非常认真地讲了两个小时,系统地向电视台介绍刀郎音乐及刀郎人的现状 。但是节目播出,却令艾尔肯大失所望,电视台只剪了其中很不重要的段落,把他的话和另外两个叫“刀郎”的歌手的话放在 一起,成了一个“三个刀郎”热热闹闹吵架的节目。

  艾尔肯开始对媒体感到困惑,他说:“我跟那两个人不一样。”媒体第二天的报道却变成了:艾尔肯坚决和刀郎划清 界限。可是艾尔肯热爱刀郎文化,老刀郎们都是他的朋友、他的老师,他怎么能跟他们划清界限呢?

  艾尔肯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沙漠刀郎”。艾尔肯说:我从来没起过艺名,只有我的第一张专辑叫《走出沙漠 的刀郎》。这次媒体表现很好,以后再提到艾尔肯时说:“被称为沙漠刀郎的艾尔肯……”

  艾尔肯的汉语水平有限,虽然日常对话没什么问题,但是解释起深刻的问题就表达不好。当演出结束后,记者抓住他 做上五分钟的采访时,艾尔肯怎么也说不清楚刀郎到底怎么回事。只好说:“你们别叫我刀郎了。”

  很多朋友劝艾尔肯趁“刀郎热”的机会炒作自己,但是艾尔肯拒绝了,从感情上他接受不了。有个演出公司策划了一 个“三个刀郎”的演出,邀请艾尔肯参加。虽然现在另外两位歌手的出场费已经窜至几十万,艾尔肯仍然每周要在酒吧里唱几 天歌,但面对大笔的演出费和出头露脸的机会,艾尔肯却坚决地拒绝了,他说:“我不能承认他们两个是刀郎。”

  面对纷纷扰扰的娱乐圈,艾尔肯显得很宁静,他不愿意掺和任何纠纷,别人冤枉他也好,曲解他也好,他都不太在意 。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创作上,甚至觉得最近的演出太多,占了创作时间。现在,惟一令他担心的是,几十年后,人们再提起 “刀郎”的时候记住的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维吾尔人的流行音乐

  艾尔肯正在制作自己的第三张专辑,仍然是以原创的新歌为主,大部分歌曲使用弗朗明戈吉他伴奏。他的音乐到底是 什么呢?老民歌?新民歌?流行歌曲?世界音乐?这些概念套用起来都有点问题。

  其实,艾尔肯的歌曲应该定义为维吾尔族人的流行音乐。在内地,总有人以为艾尔肯弹弗朗明戈吉他,他做的就是弗 朗明戈音乐而不是新疆音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艾尔肯的音乐曲调素材主要取自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有一些取自中 亚、波斯、土耳其民歌。但这些歌曲的音乐在曲调和曲风上也都是和新疆的音乐相近的,有些还是同源的。采用弗朗明戈吉他 伴奏,是因为弗朗明戈艺术虽然是西班牙的艺术,也和新疆音乐有些渊源,据考证,弗朗明戈艺术的一个源头就在新疆吐鲁番 地区。热情奔放的弗朗明戈吉他很适合表现热情奔放的维族歌曲。

  现在很多所谓“新民歌”是用港台的流行风格,翻唱五六十年代创作的民歌改编歌曲。而艾尔肯的歌是采用最地道的 新疆音乐元素,用现代方法演绎出来。艾尔肯专辑里的很多改编民歌在改编前还从来没有流传到新疆以外的汉族地区。

  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流行歌曲,和内地的流行歌曲不同,也和我们听到的民歌改编歌曲不一样。事实上,像 《达板城的姑娘》、《阿拉木汗》这样汉族人很熟悉的维族民歌改编歌曲,维族人都会唱,但是如果你和维族人联欢,绝不会 听到大家一起唱这些歌,除非在场有汉族人想听他们唱。

  这种情况在各民族中都有,比如说,你不会在和蒙古人喝酒时听大家唱《敖包相会》,也不会听见哈萨克人跳舞时放 的音乐是《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所有这些有歌舞文化的民族都非常非常需要新歌。只要是本民族人创作的,本民族人爱听的 ,味道就不会跑得太远,但是一定会有所改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时尚和流行。

  这里面有一个例子,很多人听了可能会吓得摔跟头,但却是腾格尔亲口说的。他最著名的那首《蒙古人》是在天津音 乐学院上学时创作的。曲调用了当时最流行的一首歌《酒干倘卖无》的和弦,但是经腾格尔演绎,用马头琴配器谁也不会怀疑 《蒙古人》不是蒙古歌曲。刚出来的时候也是流行歌曲,但现在是民歌经典了。少数民族有成百上千首民歌,只保持传统一成 不变是不可能的。

  经常唱卡拉OK的朋友一定知道,一首歌连续唱上几回就不爱唱了,想学点新的。在民族地区,这么多能歌善舞的人 ,经常聚在一起唱歌,怎么能没有新歌呢?其实,在民族地区,一直不断有人创作新的歌曲,改编老民歌,不同的只是,过去 新歌靠口口相传,现在有了现代化传媒,过去有著名的民歌手,现在有歌星。这些新歌经过时间的沉淀,有些被淘汰了,有些 就成了民歌经典。艾尔肯所作的事情,就是为维吾尔族创作新歌。而且艾尔肯已经在影响维吾尔族的流行文化了。

  两年前,到新疆的时候,发现新疆满大街都放一首歌,汉语歌名是《新疆的英孜》。歌词非常幽默:“我的名字叫英 孜,全国各地我都走遍,河南丫头找我谈,姑娘的牙齿我看不上,四川丫头找我谈,姑娘的个子我看不上。乌鲁木齐好地方, 乌鲁木齐三件宝,牛粪、羊粪、芨芨草,维吾尔姑娘是满街跑……”

  这首歌却从未在内地流行过。那时,新疆的流行歌曲还不时兴把吉他弹得很重的伴奏方式,在餐厅里看到的更多是用 键盘伴奏。但是现在,无论在新疆,还是在北京随便一家新疆餐厅里,常常可以发现歌手一边唱歌一边疯狂弹吉他,并有鼓手 在旁边伴奏。这是艾尔肯这两年对新疆流行音乐的影响。

  刀郎究竟是什么

  “刀郎”一词是维吾尔语音译而来,以前也有书籍、刊物上译为“都兰”或“多郎”。“刀郎人”是维吾尔族人的一 个分支,也是维吾尔族最早的部落之一。今天刀郎人后裔的分布区在新疆塔里木河、叶尔羌河流域,喀什的麦盖提县的古地名 曾经为“刀郎”,是刀郎人最集中的分布区,此外邻近的巴楚县也是刀郎的重要分布区。这个部落的维吾尔族人有一定的蒙古 血统,脸盘较圆,鼻梁不像其他地区的维族人那样高,但文化上继承的是纯粹的维吾尔文化。

  刀郎这个词在音乐界,另有一层含义。很多人都听说过维吾尔族著名的音乐体系“木卡姆”,也听说过叶尔羌汗国汗 妃阿曼尼萨汗整理编辑“十二木卡姆”的故事。木卡姆的音乐包括古典颂歌、民间叙事组歌、舞曲、即兴乐曲。十二木卡姆是 维吾尔族的宫廷音乐,而民间也有民间的木卡姆,比如:伊犁木卡姆、和田木卡姆,风格和演奏、演唱方法有相近之处却又不 同,而惟一与众不同的是“刀郎木卡姆”。刀郎音乐非常粗犷豪放,也不像其他地区的维吾尔音乐那样欢快,表现出艰苦生存 环境下人们对苦难的宣泄和对生活的渴望。

  刀郎的很多乐器也是独有的,和其他维吾尔地区不同。刀郎热瓦甫有十七根弦,是一种非常独特甚至罕见的民间乐器 。刀郎舞和其他维吾尔族舞蹈相比也有明显区别,一般维吾尔族舞蹈手的动作在上面,而刀郎舞的手部动作在下,看上去和蒙 古舞、哈萨克舞蹈有相似的地方。目前会使用这些乐器的、仍能传唱刀郎木卡姆的人已经为数很少,而且都是七八十岁的老艺 人。

  维吾尔族的刀郎音乐目前已经是需要抢救的文化遗产。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