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之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16:08 时代人物周报 | ||||||||
恰贝贝 韩少功曾经试图用一本词典描画出一个叫“马桥”的地方的文化生态。人们一出生就开始接受语言的规约,你能表达 什么首先取决于你接受的语言系统对你的养育。在非洲的某些地方人们没有对于“青”色的识别,因为它的词汇表里没有这种 对颜色的区分。就像在马桥,所有可口的味道只有一种表达:“甜”。饥不果腹、狼吞虎咽的时代导致了马桥人味
难以定义其文体,似小说似随笔似论文的《暗示》同样延续了韩少功对于“语言”或者大而言之“符号”的兴趣,虽 然照他的话说是:在这本《暗示》,他的目的是闯入言说之外的意识暗区,抵达那些言词未曾抵达的地方。他用“象”来命名 这个言词之外的区域。但是,活在这个四处都是符号的世界,一个人如何逃脱开语言、符号的控制呢?韩少功所要分析的“象 ”同样经过了各种权力之手的编织与装扮。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电视的出现,象以其比言更具的直观、感性优势,更能够 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影响、操纵着人们对世界的感觉、理解与想象。韩少功同样看到了这一点。在《具象在社会中》这一节, 他犀利地揭示出镜头、广告、电视剧、商业媒体光鲜陆离的表象对世界与生存的删削与简化。韩少功锋芒所向,符号露出了它 虚伪、欺骗、空洞的一面。 那么,一个人如何存活于世,在重重符号中突围,抓住一些足资相信、赖以凭藉的东西?这是我在阅读《暗示》以及 韩少功的一系列文章深感兴趣的地方。作为一位批判型作家,韩少功的思想深度是许多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他总是能在一些 貌似“正常”“自然”的地方看出事物荒谬与人为的成份,在这一点上,韩少功颇得鲁迅的神髓。但是,人们批判是为了更好 的生命与生存,我一直很想知道在1985韩少功《爸爸爸》“诗意的中断”之后,他以什么作为诗意的来源,毕竟人无法依 靠“不信”“怀疑”过活(虽然怀疑主义对于这个充斥着各种假象的世界是绝对需要的),韩少功的批判后面是否指向了一个 神圣崇高的终极,譬如张承志的哲合冷耶? 韩少功没有张承志那样高调,他最后回到的是“生活实感”。在《暗示》里,韩少功对“象”进行了区分:事物自然 的原象与传媒文化的造象。在描述前一种象时,韩少功终于露出了些许温情的目光:记忆中仍然还有丑陋、肮脏、背叛、欺骗 ,但是也有潜滋暗长的互助、同情、信任、安慰,正是后一种“象”构成了“美”的来源。在经过了文革“伪理想”的破灭之 后,韩少功对于各种符号理想充满了怀疑,他一再强调的观点是:“主义”是不可靠的,主义背后的“人”,这个人与那个人 所流露出的性情、胸襟、关怀等等,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左”如格瓦拉“右”如吉拉斯他都怀有同样的 钦佩,相反,一个“刚愎自用的共产主义者,最容易成为一个刚愎自用的反共产主义者”。因此,韩少功不惮于再次使用“人 性”、“美”这样的尺度,作为衡量人与世界的标竿。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