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掩盖的小说大师贝克特:大师不仅“等待戈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12:15 国际先驱导报 | ||||||||
塞缪尔·贝克特这位20世纪最具独创精神的文学大师逝世15周年之际,除了《等待戈多》,中国国内对于其作品的译介,仍旧停留在相当低的程度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作为戏剧家的塞缪尔·贝克特无疑受到了中国人的重视,但行内人士的注意力局限在他的成名作《等待戈多》上。贝克特的其他戏剧作品已陆续得到译介,不时地出现于选集和杂志中。尽管零散,但搜集者若有耐心还会积累一定数量。或许是
人们是那么喜欢简化,有了一部《等待戈多》就认为把握了贝克特,这一习性使他们离真相多么远。 被掩盖的小说大师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是:“由于他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的境地得到了振奋。” 其实作为小说家的贝克特,达到了更为玄奥、复杂、彻底的境界。戏剧作为一种限制过多的形式,对贝克特这样一位内省性极强的作家,或许没能让他更本真、更自由地表达出对自我和世界更细微、更飘忽的感受。小说作为一种个性化更强的形式,更适合贝克特。因此,忽略贝克特小说作品的译介,是中国翻译界的一大缺失。 贝克特正式的文学生涯,是从小说创作和写诗开始的,终结于亦可称作小说的“文本”上,并且他的小说在数量上远远高于戏剧作品。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包括《莫菲》、《瓦特》、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之死》和《无名的人》等。这个三部曲更是20世纪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小说里,贝克特思维的触须得以无限延伸,如果要认识一个完整的贝克特,译介足够数量的小说是理所当然的。 “荒诞”的译介状况 当今,贝克特在世界文坛上的重要地位已是有目共睹。甚至在六七十年代,国际上有一种流传的说法,认为博尔赫斯、纳博科夫、贝克特是当时在世的三位最伟大作家。 中国开放以来,对前两位作家似乎一直青睐有加,不但出版了为数不少的单行本,而且评传、自传、访谈录、选集也不时出炉,甚至有全集在进行中。但对其中无疑精神价值最高,独创性更为彻底的贝克特却始终很长时间才像磷火一样闪现一下。 1995年,不知对他是个什么念头,贝克特终于搭上“全球诺贝尔获奖者传记大系”这班车,一本《荒诞文学大师——贝克特》终于出版了,书的质量差强人意。这年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几乎与此同时,河南大学出版社居然出版了一本《贝克特小说研究》,印数1000册,很少见。由于资料收集工作的困难和粗糙,作者的某些说法是不准确的——譬如“空白说”,致使此书自认为首译的四个短篇小说中有两篇已有前译!读者可以对比,此书中的《结局》与此前的《外国文学报道》上的《归宿》,此书中的《被逐者》与刘以鬯主编的《外国小说选》上的《被逐者》和袁可嘉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的《逐客自述》;而其中真正首译的《镇静剂》四年后又有第七期《今日先锋》上一位译者的重译。 一方面是大量缺失,另一方面是少量译作的重叠。围绕贝克特的翻译出版是如此混乱隔绝,匮乏确实令人遗憾且莫名其妙。一位对现代文学作了如此不可替代贡献的作家,我们只要随便翻开一本当代西方作家、哲学家的著作、访谈录、回忆录、传记,从波伏娃、福柯、德里达、新小说一派,到米兰·昆德拉、巴塞尔姆、金斯堡,总会不时看见这些人对贝克特本人的敬意。 奇怪的是,这些表达赞美者的作品都以源源译介进来,而这位被赞美者甚至连一本独立的小册子都没有,无论诗歌、小说还是戏剧。 中国等待贝克特 贝克特以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刺激了不止一代的作家和哲学家对自我和时代的审视与思索,从而使他们受惠。 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代宗师阿多诺可谓其中的代表。1969年,这位极具反叛精神的斗士正准备把积十几年心血完成的著作《美学理论》题献给曾为他带来巨大启发的贝克特时,却不幸撒手人寰,未遂心愿。但这部未完稿出版时,据说封底还是印上了一张贝克特的照片。是后人替一位大师表达了对另一位大师未了的敬意。 这本书现已被译介,从中我们看到阿多诺可谓贝克特的知音。但我们不仅要看这位指引的作品,更希望看到那位奏出玄妙之音的抚琴者的作品。贝克特已去世整整15年了,我们期待中国出版界、翻译界的有识之士补上小说的缺失,让热爱贝克特的读者早日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贝克特作品集。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