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东方时空年度盘点专题 > 正文

王永志:志存高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19:24 央视《东方时空》

  在中国航天界,他有着长胜将军的美誉 ,在四十多年的航天生涯中,他领导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成功。

  在中国航天界,他有着长胜将军的美誉 ,在四十多年的航天生涯中,他领导指挥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成功。正是他和老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十年时间跨越了国外四十年的航天发展路程。

  王永志,72岁, 辽宁昌图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992年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04年2月20日,王永志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500万科技大奖设立以来,首次授予航天界。

   王永志从1987年开始,就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蓝图规划。1992年工程立项后他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在最初的论证阶段,他肩负的重要使命就是确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永志:当时有的同志提出三舱难度就要大,两舱方案主张的人很多,两舱简单好做,启动快,另外逃逸救生容易,这个舱小,一个舱能逃出去就行,要是三舱方案,俩舱都得逃出去,逃逸救生难,所以在这块就争论来争论去。当然我是坚决主张三舱的,因为这个关系到中国特色。你能不能够跨越式的发展方案。

   今天看来,王永志当初力主的三舱方案还有三垂方案、落区选择等一系列方案,都体现了他的前瞻性,这些方案的制定为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

  王永志:飞船起步意味着我们将在美苏后40年搞一个飞船,虽然我起步很晚,但是起点很高,我就是一问世,横空出世,一出世就和你完善搞了三四十年的一样,而且局部可能还超过,最后,要是真的赶上它联盟-TM,就是他的最后一种,最完善的火箭为目标,我赶超你,一步就到位。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在工程实施阶段对整个产品质量把关,让他最难忘的是神舟三号发射前穿舱插座出现的一起故障。

  王永志:已经到发射场的,到发射场测试的时候就有一个插座,其中有一点它是不同的,断了,本来传递信号的应该是通的,它断了。到北京失效中心一解剖,一看这个当然是不同了,断了,就拔开了。然后这个是这样,再找两个,在库房里再拿出两个,解剖看看里头怎么样,一打开一看里头也是,都是这样的结构。一看,我们一个行话,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故,是个什么呢?是一个批次性的

  张恒: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对于您来讲,面临一个什么的抉择呢?

  王永志:我主张像这种情况就得彻底,重新设计生产。

  张恒:停下来的后果是什么?

  王永志:整个的发射计划就得改变,进度就得推迟。

   如果重新设计生产,就意味着预定的发射将至少推迟几个月,因此围绕着停还是不停,当时有不同意见。

  张恒:那不同意见是什么?

  王永志:我这一个信号我是用两个点传的,这个点不通了,我那个点也能传过去了,

  还有一个呢,我这不是神舟三号吗,我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用的也就是这个插座,都打成了,没出事,

  张恒:这两个都有道理?

  王永志:都有道理,这都是低标准,

  张恒:小小的插针出一点问题会影响这么大吗?

  王永志:那是,这都是,是连接的,

  比如地面一个信息,

  我叫它回来把发动机点着,结果这条线不通发动机点不着信号送不上去,不就是大篓子吗?

  张恒:万一不出这个篓子呢?

  王永志:万一出了呢,不是整个毁于一旦吗。

  张恒:从一开始你当总师一直到神舟五号今天,你是不是坚持?

  王永志:这是个根本质量问题,不放任何疑点上天。

   三个月后换上新插座的飞船重新回到发射场。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顺利升空。

  对王永志来说人生的很多时候就像是火箭发射一样,为了瞬间的成功要付出漫长的等待、过程也充满艰辛。王永志1932年出生在辽宁昌图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是在大哥的帮助下背着父亲上的小学,那时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生物学家。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目睹美国飞机频频入侵东北领空,他改变了自己的理想转而立志学习飞机设计。1952年,王永志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航空系,这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次自主选择,从那以后的40多年里,他的每一步人生变化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3年之后的1955年,王永志被选为公派留学生,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和导弹专业,师从于前苏联的火箭之父科罗廖夫的第一助手,著名的火箭专家米申院士,留苏期间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1年,王永志回到祖国。回国后,他马上投身到祖国的火箭事业。1964年,他参加了我国近程火箭的第一次飞行试验,这时他年仅32岁。由于当时天气原因导致推进器加注不进,大家都一筹莫展。

  王永志:那是6月底的天气,特别热,那地都烤脸,所以都很急,说弹头进入不了弹道区了,这个试验就得不到结果。所以当时大家一想,这个射程不够,就让加推进剂,多加点推进剂,发动机多工作一会,它不就射程远了吗,殊不知那个箱子也就那么大了,也加不进去多少了。 张恒:那您当时是怎么想这个问题?

  王永志:我是想你不能只考虑往里加,得想别的路子。于是我就建议,你把酒精再倒出600公斤来,这个时候它起飞重量轻了,它射程就大了,就把这个死重去掉了。

  张恒:当时你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大家接受你的想法吗?

  王永志:当时我一说人家都不信,一个是你的想法就奇怪,另外人微言轻,当时我是试验队当官是最小的,也算最年轻的。

  张恒:那后来怎么办呢?

  王永志:就很着急呀,找谁能把这件事说明白呢?当时一想,在基地最高的技术负责人就是钱学森副院长,他是权威,干脆我就直接面见钱学森。

  张恒:他当时的反应呢?

  王永志:他一开始一步一步地追问,到最后把这个详情讲完之后,他说有道理,行,所以他当时就告诉秘书,你把总设计师给我请来,把总设计师请来了,他说的是对的,按他的意见办。

  张恒:结果怎么样?

  王永志:连中三元。三发都按照这个办法打,都打成了。

  这种逆向思维、不服输的个性让王永志的人生道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先后参与主持的六种新型火箭的首发全部成功,被誉为常胜将军,用18个月完成大推力捆绑式火箭的研制,他让国外同行惊讶称奇,用十年时间赶超了国外近四十年的航天发展路程,他圆了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想。

  王永志:我觉得这10年我是非常投入的,也可以说是在一种很兴奋的状态渡过来的,总想把这件事情能够叫它很圆满的结束了,完成这样历史使命。我也经常用这个鼓励自己,使命高于一切,

  王永志:自强不息、不甘落后,这一点一直支持着我,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了。就是不甘落后,为什么要落后于人。

  张恒:你曾经跟人说过,说你这一生干了三件事,三件事干了一生,这三件事是指?

  王永志:就是年轻的时候,主要是注意力在搞国防建设,后来就发展成航天技术,特别是长二捆实现了那个抱负,我不仅能打中国的卫星,我也能走向国际市场,我也能打外国的卫星,还送啥呢?就把中国人送上天,这是非常大地愿望。就这三件事。

  张恒:这三件事,你觉得满意吗?

  王永志:应该说是很满意的。当然这个航天的事业,那还继续发展,现在看来这都是历史性的,可是更伟大地事情还在后头。

  相关专题:东方时空年度盘点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杨振宁与女硕士订婚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家居家装实用图片集
窥视房地产业偷税黑洞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