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块石香墨史无改 心间常立有字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2:22 城市快报

  记者张博/城市快报

  古人记事喜用碑刻,刻字于石上,算是了却一番心愿。天津自建城以来,亦刻字于石,记录他们的各种言行。于是, 600年后,今天的人们仍能够从碑刻中读出先民们的各种活动,或是捐资助教、或是修桥为民、或是记录风物、或是告诫民 众。

  经过600年的风风雨雨,有的碑刻或毁于战火、或毁于风化、或深埋地下不得重见天日。幸运的是,历代志书的编 修者都将当时或是前代的碑刻内容记载下来。所以,在今天,即便是碑刻没了,人们仍然能够读到碑刻的内容。

  1.天津三卫前未有学。正统纪元,圣天子嗣位之初,以武臣子弟皆将继其祖、父之职业,以效用于时,不可不素养 而预教之,乃命天下凡武卫悉建武学,而立之师,选武官与军士子弟之俊秀者充弟子员,于是天津及左、右卫始有卫学。

  出自:《创建天津卫学明伦堂记》

  点评:这段文字记载了天津卫学兴办的最初动因,对于天津这座军事建制的城市来说,在城市兴起之初,重武轻文的 风气很盛。直到天津卫学建立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但对于科举时代的天津来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天津没有出现一个状 元。

  2.我朝太宗文皇帝兵下沧州,始立兹卫,命工部尚书黄公福……筑城浚池;立为今名,则象车驾所渡处也。

  出自:《创建天津卫城碑记》

  点评:如果不是这段文字,关于天津城起名的说明不知道要流传多少种版本。正是这段文字让“天子渡河”之说站稳 了脚跟,从众多的天津城名称来历的说法中跳了出来,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

  3.岁取东南之粟以实京师,以天下至险莫过海,天下至计莫重于食,海运边储,舟航无虞,神之阴□默相者万万也 ,乃因其古庙而扩大之,立人以奉祀。

  出自《重修敕建灵慈宫天妃碑记》

  点评:这段文字记载的是河东天妃宫重新修建的经过,不仅透露出当时天津能够成为南北货物转运的重要集散地的原 因,同时,还让今人们对于天津城市文明的发祥地有了全新的认识。“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的说法,此言不虚。天津城 市文明的“胎记”即在河东大直沽天妃宫遗址所在地。

  4.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于父老传闻云,当大唐征辽奏捷 ,驻师此寺,因更名焉。世远倾颓,遗址尚在……督本营千总官袁应与等,率队伍苏敬等,各捐赀兴工,踊跃从事;天津廪生 孙从先舍地十亩,协力重建,不两月而底绩。栋宇嵯峨,象设赫濯,遐迩士女瞻谒云集,随祈随应。

  出自:《重建挂甲寺碑记》

  点评:这段碑文透露出的信息是挂甲寺名称来历,明代人已经无从可考它的名字来历,但据口口相传的说法,应该是 唐代的某位将军东征凯旋后,挂甲于此,遂有挂甲寺之名。到了明代,挂甲寺仅存遗址,重建该寺时,当地的乡绅捐资助建, 不到两个月乃重修而成。

  5.遂于棂星门外添建东西掖门二座,以为官衿骏奔趋跄之地,砌砖花墙二道直抵街市,立影壁、建戟门以为至圣陟 降左右之路,中将泮池以石为之,上驾木桥一座,以象学海飞龙士人变化之兆,西花墙之外再添夹道砖墙一道,以别学宫与明 伦堂之界。

  出自《修文庙记》

  点评:这是康熙年间,天津重新修建文庙时,天津地方政要留下的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中,编修《天津卫志》的地 方官员不仅将文庙的建筑规划描绘了一番,同时,还指出了过去修建文庙不合时宜之处,并颇有成就感。

  6.先将军在昔驻节津门,余时方习举子业,就顺天乡试。尝往来卫城北郭外,见西沽水势澎湃,行者病涉,即慨然 欲请于先将军以建浮桥……排列巨舰,横贯铁索,施板覆土,南北对峙,坦若康衢,而又相度行艘,时其启闭,以及铁锚麻缆 ,百物具备,凡用船一十有六,计其长二十有六丈,糜白金二千余两,肇于康熙甲午岁冬,以乙未夏四月讫工。桥成。

  出自《西沽浮桥碑记》

  点评:作为海河上曾经起到沟通两岸的重要交通手段,浮桥曾经给许多老辈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上面这段文字中 ,可以看出,当年主张修建浮桥的人做了一件便利乡梓的好事。同时,也让人们对于风雨飘摇了数百年之久的浮桥修建工艺颇 为关注。

  7.北境自丁字沽以至祇树园,旧有土路名曰叠道,东滨运河,西临淀池,每遇夏秋一望淼茫,呼舟涉渡,层叠数里 ,行人苦之;自浮桥以至拱北门外之城河桥,向有石路,岁久倾圮,车马动多踣仆,遇雨雪则尤甚。

  出自《重修天津北门外道路碑记》

  点评:“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今人普遍认同的观点。在清代,修建一条道经商业街区的道路,对于天津城市经济 发展的好处自不待言。通过这段文字,让人们对于清代天津的交通运输情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当然,近代意义上的官 道的出现,则更令人感到交通的便利。

  8.天津地滨少海,越五百余里皇城山而东乃东为大洋。少海左盛京,右登、莱,天津居南北之滨……每恃二处米石 相接济,向有米船三百余号就近贸易,船小桅细,只可内洋往来,功令未之禁也。乾隆元年,有以闽粤大洋请严偷运之禁,时 部议仍分别内港,近地贩米不户水手数千人失业坐困,尤为可虑……三年八月及今夏五月,皇上巽命重申蠲振之外,仍令内洋 贩运勿禁,民食得济,靡不怀生,至米石关税,叠奉德音,屡免征赋,通商惠民之泽浃髓沦肌,数百万穷黎承天庥而茹帝德, 盖永永无极也。

  出自:《天津海运碑记》

  点评:天津因河而生,因海而起。这段关于天津海运的文字,透露出清代初年,天津海运的盛况。同时,清政府海运 政策对天津的倾斜,则让这座城市更是如鱼得水,往来天津与环渤海地区的商船让天津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9.目今天津运往山东积贮之米粮,皆雇觅渔船装载,然亦当遂小民之情愿,若因运粮而妨捕鱼之期,未有因济山东 之百姓而妨直隶民生之理。著直隶总督、天津总兵官速饬办理粮务人员,就近酌量,此时不可强雇渔船,致令失业;此系积贮 备用之米石,俟过芒种以后再行运送亦未为迟。

  出自:《为粮官吏不得强雇渔船告示》

  点评: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天津与南方的联络多从水路而出。作为渔民和船家赖以生存的船只则成了一些贪官污吏勒 索的对象。为让百姓不受盘剥之苦,将上面这段告示以碑刻的形式出现,不失为对百姓疾苦的一种安慰。

  10.旧于城侧开护城小河一道,而于城东南角开水门一,以引河水,又于城下东西凿水门二,引水入城,各立闸司 启闭……旬月而事竣,清流洋溢,左环右绕,俨乎金汤之固矣。

  出自:《重修天津护城河闸碑记》

  点评:现在的天津东西南北四条马路,是推翻天津城墙后修建起来,在推翻城墙之前,这一带还有一段护城河。在冷 兵器时代的中国,城墙的高大坚固与否,对于一个城市的军事防御至关重要。而城墙外的护城河则是另一道屏障。所以,清代 的天津地方官经常要修葺城墙,补充护城河水,以完成保境的“重任”。

  11.寺建海河滨,初来自丁亥。去岁再临慈,转眼复一载。海去此尚遥,溯河得望海。大士泯分别,如是观自在。 斯行为巡齐,匪为津风采。便道成小憩,遂命维舟解。柳野若有蹊,分付回銮待。

  出自:《御制海神庙碑记》

  点评:这段文字出自乾隆皇帝之手,作为御笔,地方官员当然要通过碑刻的方式记载下来。乾隆皇帝十过津门,几乎 每次到津都有到望海寺赏花的记载。以文治武功兼备自居的乾隆皇帝,面对这样一个好的去处,诗兴大发,遂有这段碑刻文字 的传世。

  12.天津,古之雄镇也。城东旧有试院,为学使按临驾之所,三载内两驻于兹由来久矣。予庚午出守是邦,明年秋 入院校士。时值霪雨为灾,院内水深数尺,屋宇倾圮,有殆哉汲汲之势。拟集七属官绅并力捐修,奈需费孔殷,势难久待。爰 与首邑绅董朱承祖、吴士恭等商议,意颇忻然,力肩厥任,并劝谕城乡诸子合力捐输,共襄善举,阅五月而藏事。予既乐朱、 吴两公之愿为倡始,而尤喜诸君之相与有成,因举绅栋暨各捐姓氏,谕令勒诸贞珉,永垂不朽,不特为当时幸,并可为后世劝 也。是为记。

  出自:《重修考棚碑记》

  点评:虽然天津科举历来为地方官员重视,但天津没有出现过一位状元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了科举,为了让那些 参加考试的考生能够有一个安心的考棚,经常修葺考试院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3.吾邑育婴堂,善举也,创自乡前周南樵先生。先生……素称长者,先生收养之,乾隆间官粤东别驾,以爱民为 治,有政声,致仕家居,益乐善不倦。适有弃婴孩于其门者,先生收养之。迨乾隆五十九年,津郡被水患,流离载道,婴孩之 弃而不弗养者愈多,先生见而侧然,为之起屋宇,觅乳妇,所费甚钜。

  出自:《育婴堂碑》

  点评:没想到乾隆年间,天津就有了“儿童福利院”。当然这主要是主政天津的官员个人的爱民名声所致。但从上面 这段碑刻文字还是能够看出当年为了一些贫苦的儿童,育婴堂确实花了一番心思,并用巨资打造了流离失所的儿童避风港。

  14.津郡滨临大海,屏蔽京师,为古重镇,自三口通市以来,商贾辐辏,中外聚处,人稠地密,近城几无空隙。

  出自:《河北义地碑记》

  点评:这段文字原本是关于义地的内容,但由于撰写碑文的时间是在天津通商开埠之后,所以,这段文字又成了天津 开埠后,商业繁华的一段绝妙的记载。

  15.中土无引种牛痘法,其法创于西洋,得入中国其端肇于广东,今则推行海内,沁必门到户说咸以为利,我津则 行之尤盛者也。咸丰初,邑先达华君义堂光炜,得南海邱浩川《引痘略》于都,读而善之,遂偕大兴俞子安恒治来津试种,佥 日善,于是议立局舍,垂久远。王莲品先生敬熙慨然捐宅一区,更得华氏锡三、俊三(静符、景田)两君传俞君术,而牛痘之 局以立。

  出自:《牛痘局碑记》

  点评:这段光绪年间重修的牛痘局的碑刻,不仅透露出最早修筑牛痘局的乡绅名称,同时,也明确指出了牛痘局这种 慈善方式是如何传入天津的。虽然这种方法起源在广东,但最后,只在广州和天津两地推广开来,并在天津留下了实物资料。 对于人们认清那段历史帮助不小。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