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专题 > 正文

这一刻 我们和城市一起长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2:22 城市快报

  “天津600年”一个印入心底的名字

  徐勤雷(“天津600年”专版编辑)

  终于做完了。600个版面,整整600个!

  当看着期号终于变为600的时候,始终紧绷着的神经终于可以彻底放松了。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靠在沙发上,十 足的惬意。惬意之余,忽然想到明天就不会再有“天津600年”专版可做的时候,此刻的心情竟然难以形容。

  还记得刚刚进入“天津600年”工作室时候的那份兴奋,更记得那份与兴奋同在的担心。600个版,怎么做?怎 样做?作为一个真正接触新闻还不到两年的新人,能够独自承担起“编辑”这份重担吗?然而这份担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化 解。当一篇篇经过精雕细琢的稿件赢得广大读者一片赞誉的时候,当新浪网上“天津600年”的点击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当 海内外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的时候,当接听铃声不断的报料电话的时候,担心没有了,有的只是自信———对我们这个团体 的自信,对“天津600年”专版的自信。

  自信充实到“天津600年”工作室的每一个成员心中,表现的是对报道的精益求精。我们讨论到深夜,只为使选题 更加完善;我们争论不休,只为一篇稿件导语的最佳切入;我们四处采访专家,只为求证一个简单的史实;我们驱车远行,只 为破解一桩多年的悬疑。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要用我们的努力为这个创纪录的大型系列报道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疲惫之极时,几个人凑在一起,掰着手指头计算还有多少天才能结束,盼星星、盼月亮般期待着2004年12月2 3日的早日到来。当其他部门的同事开始以“600年”来称呼我们的时候,心中所拥有的,是一丝难掩的自豪;当捧着一张 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的时候,心中所感受的,是那份收获的喜悦。我们了解了这座城市的风雨沧桑,品味了600年的深 厚内涵,我们的知识在不断增长,我们的新闻理念在逐渐丰富。有着这样的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所有的辛劳只能让我们 更加充实。

  有幸参加“天津600年”大型系列报道,让我能够为身处其中的这个城市的生日做出微薄的贡献;有幸成为这个坚 强团体的一员,让我真切感受到团结奋进的力量。五百多个黑夜与白昼,一个可以铭记终生的奋斗历程。

  “天津600年”,一个永远印入心底的名字。

  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张博(专题部“天津600年”工作室记者)

  当为“600轮岁月·600年天津”大型系列报道撰写完最后一篇稿件的时候,蓦然发现,19个月的时间已经悄 悄地从指尖溜走。于我而言,能够参加并且顺利走完这样一场天津文化史上的长征,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而言,600年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在19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 梭。当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先民和前人走过的足迹时,发现,虽然许多事情已散落在厚厚历史尘埃之下,然而,当通过 挖掘历史当事人或是知情人的口述资料,日夜钩稽史料,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让那些历史迷雾悄然散去的时候,一丝丝欣慰 的感觉总会涌上心头。

  徜徉在天津的母亲河畔、漫步在小洋楼林立的五大道,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自豪的味道。“因河而生,因海而起”,区 域上的准确定位预示着天津注定要发展成为一个大都会。在历代文人墨客对天津的咏叹中,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在老辈人口 口相传的典故中,在先民们使用过的遗物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与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天津,这应该就是天津本来的面目。

  用新闻的语言还原历史,于是,枯燥的史书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用饱满的激情报道天津,于是,9个年 轻人每周7天工作日,创造了新闻报道史上的一项纪录;用激扬的文字描绘母亲城,于是,轻灵洒脱的文字背后,展现出一段 段鲜为人知的事件。于是,在我们这几个年轻人的笔下,一个立体的天津、一个全景的天津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这样走过“600年”

  黄卫(专题部“天津600年”工作室记者)

  天津建城60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标志着我们“600轮岁月600年天津”专题报道的圆满结束。忙碌了19个 月的我们,终于可以在这一天放松一下心情了,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

  记得刚开始搜集资料、寻找线索时,眼前是一片空白。明清时期的天津城是个什么样子,那时发生的事情真相又是如 何,不通过历史资料,不访问专家,单凭想象是绝对写不出来的。不过,即使采访专家,自己也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多少有所 了解。不然的话,老专家们的一些观点和叙述,不成了对牛弹琴了吗?

  查阅历史资料是个苦差事。首先说,那些存在档案馆、图书馆的史书、档案,少说一百多“岁”,多的有四五百“岁 ”,而且里面的文字全部是繁体,再加上没有标点符号,查阅起来如同坠入五里雾中。看串行、会错意的事情时有发生。查阅 资料时,一边细细阅读原始的文字,一边还要不停地翻译,在笔记本上将词句的意思用现代语言记录在册。为了防止“指鹿为 马”,对于一些自己拿不准的词句,还要原文抄录,然后请教专家。一年多工作下来,感觉自己的古汉语知识又增进不少。

  历史将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什么,现代人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回顾历史,在报道中,我逐渐找到了答案。按照建城时间 ,天津在全国的城市中,恐怕要算小字辈。但近代中国的各宗大事,与天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翻看这些激动人心的历史资 料,我心中总有说不出的自豪。庆幸的是,我们在采访报道中,将这些历史的亮点,一一详细叙述,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专家们给予我们的鼓励在此就多说了,那些普通读者对于我们的认可,更令我们感动。有这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鼓励和热情 支持,我们即使再辛苦,心中也宽慰了许多。

  天津的600年是异彩纷呈的600年,绝不是简单的陈年旧事。历史的亮点不应因岁月磨灭,相反,应该更加灿烂 光辉。能够参与这一系列报道,让我一生感到荣耀。

  在路上

  杜建雄(“天津600年”专版专职摄影记者)

  在路上,走在600年的路上,我愈加热爱这座城市。

  编辑小徐让我写个人体会,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在路上”这三个字。每天奔波在大街小巷,去发掘、去探索 ,很多时间我都在路上。“在路上”这三个字同时也成为我“搪塞”小徐催稿的借口。每当小徐打电话催我时,我都会说:“ 在路上呢。”

  在路上,我们也是在探索天津历史的路上。我们要以20几岁的年龄去抚摸她600年的面颊,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 对某些历史事件能了解得更全面,挖掘得更深入。每一张看似平淡的照片都凝聚了我对一段史实的体会和感悟。在这600天 里我积累了近万张反映天津历史的宝贵老照片,我常在这些老照片中寻找过去天津的身影,我珍惜每次按动快门的机会,试着 擦去历史身上的灰尘,给读者一个清晰的面孔。

  原本以为做完600年我会长出一口气,终于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可当真的结束了,开始总结的时候,我却没有 了从前想象里的那么轻松,还有太多的遗憾留在我的心里,甚至还有种淡淡的怅然若失的感觉。好在600年仅仅是历史长篇 中的一个逗号,很多故事才刚刚开始;好在我们依然在路上,依然在前进和探索的路上……

  感受集体的温暖

  李冰漪(专题部“天津600年”工作室记者)

  今天是天津建城600年的生日,从去年5月26日600年专题组建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9个月的风风雨雨。我 是最后一个进入600年的幸运儿,这个日子想说的话很多。

  从小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记者,带着憧憬走过我的童年、中学和大学,带着梦想我走进600年 专题组。

  我很敬佩这个专题的策划者,早听说做600年是个苦差事,为寻找几个世纪以前的材料,每天“跋山涉水”,采访 中要有记者采访当事人的痕迹,如果年代太早,没有当事人要找当事人的后人,实在没有也要采访专家或者研究者。这谈何容 易,每当老记者采访回来,要问他们:“您从哪里来?”他们调侃地回答:“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

  带着种种好奇和执着,我开始进入紧张的生活中,刚一开始还是一塌糊涂,去采访时不知道重点问什么,幸亏老记者 们告诉我如何采访。我写稿子生疏,编辑逐字逐句看我的稿子,认真更改。记得我第一篇稿子《夏时制钟快一点惹祸端乱了全 城》编辑一直改到深夜才回家。

  类似这些让人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

  每天,身边老师、朋友不断鼓励,让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当天津600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也祝愿这个集体 更上一层楼。

  感受历史感受真情

  王志辉(专题部“天津600年”工作室记者)

  风风雨雨的一年半已经过去,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放下肩上的担子,和父老乡亲一起,举杯庆祝天津城600岁的生日 。

  由于工作分配的原因,我更多的是和天津收藏界的老先生接触,去他们的家中搜寻他们的收藏品。从来没有发现,历 史离生活是如此之近,近得你可以用手去触摸到它。他们收藏的古玩玉器、书画服饰,包罗万象,一件件,一张张,所有的藏 品就是历史的文字,记录着天津城曾经的荣辱兴衰。古玩这东西,收藏家轻易不示人,就是不用手摸,由于种种因素,都会给 藏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但他们为了600年的报道,为了能让天津的历史更真实、更清晰,老先生们没有怨言,没有人要 报酬,件件珍品出现在了报纸上,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历史的还原离不开学者的支持。学者们很有名,桃李天下,但学者们也很谦虚,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渊博的学识 、诚恳的心。为了寻找当年发生事件的地点,和我们一起穿大街走小巷,天津城不知转了多少遍,一天百余公里路程是平常事 。他们没人喊累,没人推诿,谈笑间他们说:“我们很年轻,还不到七十。”真的“很年轻”吗?论年龄,我应该喊他们叫爷 爷;按道理,他们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他们却不辞劳苦,和我们一起去寻找历史的真相,去寻找历史留给天津的记忆 。

  600年的沧桑让我痴迷,600年的积淀让我震撼。“天津600年”,我心中的一份最爱。

  和历史牵手

  孙薇(专题部记者)

  对于“600轮岁月600年天津”专题报道工作组来说,我只是一个新加入的小妹妹,虽然只是写了为数不多的几 篇报道,但是和600年的缘分却是从去年刚有“600轮岁月600年天津”专题报道时就开始了。

  去年5月份我写过一篇关于天津建城600年的文章:《1436年,天津就有了中学》,那是第一次与天津历史近 距离地接触。因为我是外地人,不要说天津的过去了,就连天津的马路名字认得都不是很全,而那一次的采访让我对天津的历 史有了一些蒙胧的印象。此后,因为部门调动的关系,所以不再负责从事天津建城600年的采写工作,本以为与“600年 ”的缘分就到此为止了;谁知道从今年10月份开始,又一次被调到600年工作组。这一写就写到了天津的第601年的开 始。

  采访写稿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并非难事,但查阅历史资料却是个苦差事。首先,由于是“半路出家”,所以寻找历史线 索就是一个难题,于是《益世报》、《大公报》等过去的期刊杂志就成了我经常翻阅的书籍,然后再比照着这些报纸上的零星 片语去找其他的资料;其次,困难的便是寻找当事人,往往为了找到一个当事人、知情人得打上几十个电话。在努力中我渐入 佳境,开始触摸到一些历史跳动的脉络。

  天津是有底蕴的,也是有情感的,只有喜欢她、了解她的人,才会知道她的喜怒哀乐。

  感受600年的点滴

  沈沂(专题部“天津600年”工作室记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讲述“过去的事情”的主角,属于档案馆里渐渐泛黄的纸页;属于灯光下伏案疾书的著名学者;甚至属于炉火前摇椅 上正在打盹儿的老祖母;似乎绝不应该属于我们这些“黄毛小儿”。早已不记得19个月之前我们是怎样开始,只记得每一篇 “600年”的出炉都是步履艰难。残缺的图片、片断的史料,历史在行走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遗失了。

  投入“600轮岁月·600年天津”的采访中,就如同坠入了滚滚的历史洪流。浪花飞卷之间,我们看到的是天津 卫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地向大都会跑去,我们正在沿着她留下的深浅不一的脚印,一步步重新描摹。白天,我们奔波于各位研究 天津历史的老专家之间;夜晚,便又埋首在一大堆厚重的史料里,希求着从字里行间挖掘出属于天津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挖 掘出一个读者所不知道的天津。每一次采访归来,兴奋地为读者讲述一个个沉淀许久的历史故事时,也在一次次证明着我们对 于历史的无知。整整600年,当我们依靠昔日的遗址和资料的残片画出一道叫做“历史”的虚线时,方才发现,过去的我们 ,并不知道天津的伟大与繁荣。韶光乍转,当我们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看清时代变幻的瞳孔时,我们看到的是天津城600 年的岁月峥嵘,五方杂处繁华无双;100年的西学东渐,洋务运动风起云涌为人之先;55年的重获新生,披荆斩棘建设新 城;26年的改革创新,日新月异步履如飞……

  我们回顾历史,但并不沉溺于历史。因为,将来,我们度过的每一天,都该是史书上不可遗漏的一笔。从我们叠起的 史稿中,后人看到的,应该是思索、奋进和冲刺。突然间想问自己,2004年12月23日的黎明意味着什么?

  逝者已矣,来者可待。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