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传说添味道 津城物产四时香(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12:37 城市快报 | ||||||||
神秘传说添味道 津城物产四时香 记者黄卫/城市快报 600年天津的历史,大事小事接连不断。600年前的掌故传说,为津城增添了别样的魅力。有些事会被人深深牢 记,有些将被人遗忘,但,关于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我们会记住更多。
西汉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强大的王朝,其中主要指的是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间的国势。他在位的54年中,举行各种 祭祀活动不计其数,其中也包括他多次来天津进行海祭。为什么来天津祭祀?因为他从史籍书中得知,秦始皇曾经派人出海访 求神仙,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并亲临渤海之滨,于是便想仿照始皇帝的样子,行幸东海,也许能找到神仙。这个想法使他多 次到天津。 他几次到天津留下了许多遗迹,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元前111年,他“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天津和渤海湾 西部成了武帝必经之路,他在天津逗留期间,修了两座武帝台。武帝台是渤海湾西岸的两处重要古迹,全名“汉武帝望海台” ,位于黄骅县东,此台为土筑,高六米多,边长一百二十米,附近地面多散布有战国时期至西汉早期的遗物。在魏晋古籍中, 有过关于汉武帝东巡海上的记载,并且说在彰武县以东百里,筑有两个武帝台。前面说的是南台;北台在大港区沙井子村南, 可惜,解放初已夷为平地。但当地曾出土战国至西汉初年文物,其中有两件带铭文的铜戈。 武帝以后几次来天津的年代已经不可考究,但其中留下的遗物则成了天津地区最早的一座临海建筑,这就是坐落在战 国到两宋时期的海岸线上,地点在军粮城西南2公里处。两千年过去了,建筑已成一片废墟,只见在方圆约五十米的范围里, 密集散布着建筑材料,其中包括形状各异的挂瓦,有的上面还写着“千秋万岁”的字样。“千秋万岁”是由汉文帝“千秋万岁 传后主”一语中摘出来的。 曹操连通海河水系 东汉末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之前,曹操割据范围在青州和冀州一带,与占据中原的袁绍对峙。 曹操与袁绍逐鹿中原,公元200年官渡一战,曹操把袁绍打得大败,袁绍吐血身亡。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降 了东北的辽西乌桓首领。此时,乌桓部落乘天下大乱,经常袭扰中原,夺去汉朝的很多土地。袁尚、袁熙投降以后,乌桓以帮 助袁氏兄弟为名,直入天津境内,屠杀无辜。 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声威大震,可乌桓经常骚扰,带来了后顾之忧。他决心要北伐乌桓。曹操为稳固冀、幽二州,彻 底统一中国,确保北部安全起见,着手沟通水运交通,保证军需运输,准备北征乌桓。为此,曹操在利用白沟运渠的同时,采 纳谋臣董昭的建议,准备在天津及其附近开凿三条运河,把海河各支流接通。 从206年开始,曹操用了整一年的时间,征调民夫,首先开了两条运河,一条叫平虏渠,另一条叫泉州渠。平虏渠 就是今天河北青县到天津静海县独流镇之间的南运河;泉州渠是从现在的军粮城到今宝坻潮白河与今蓟运河汇合的地方。接着 ,又从泉州渠北端的今宝坻盐关口经过今唐山市郊到今滦河,开凿了一条名叫新河的运河。 由于三条运河的开凿,初步形成了扇形的海河水系。把天津附近的水路从四面八方连接起来,为后来隋炀帝开凿大运 河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今日天津航运枢纽地位的形成。 戚继光蓟县修长城 在戚继光主持修建黄崖关长城时,大大小小的墩台和敌楼中,有两座是比较特殊的。一是“凤凰楼”,位于边墙之外 ,黄崖关关城正北的馒头山山顶上,它突兀于泃河旁的孤峰之巅,扼控通往寨外之孔道,山顶高出河床100多米,西、北两 面尽为绝壁。楼圆形,直径16.5米,高23米,块石砌筑,北面和东、西两面各有假门,实为箭窗。门两旁各有箭窗一个 ,南面开门,与后方沟通。原楼已倾塌,近年按原结构修复,如同巨人般守卫在陡峭的山巅。 另一个是“寡妇楼”,位于太平寨长城西端的边墙上,高踞山顶,扼控黄崖关“水关”。楼为方形,高13米,块石 砌筑。原楼已损,近年按原结构修复。楼共两层,下层内部用四个大砖柱隔成四个拱形大厅,四面留有箭窗,西北角筑有通上 层的砖梯。上层北面开门两旁各有箭窗。该楼所以叫寡妇楼,相传在戚继光主持整修长城时,有12名河南籍士兵的妻子,见 丈夫数年不归,前来探望,谁知她们的亲人却已为修筑长城献出了生命。这十二名妇女悲痛异常,于是继承了丈夫的遗志,参 与修建了这座敌楼。为了纪念这十二名深明大义的妇女,于是后人将该楼称为寡妇楼。 天津城厢因何得名 天津于1404年建城后,还没有“城厢”这一说,翻阅天津较早的地图,差不多都是有关近代屯田、十字围图的, 看不出和城厢的关系,就是说,此时没有出现“城厢”。 康熙年间,薛柱斗修《天津卫志》时,由韩特执绘了两张天津地图,一张是形势图,一张是卫城图,是按明朝《天津 卫志》来绘制的,名为《天津卫城图》。图形比较简单,卫城外图则与实际相差太远。不过当时技术、工艺都比较落后,绘出 城内外的大概来,也是难得的。此图附有说明,但文字中也没出现“城厢”的字样,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年 间。 道光年间的《津门保甲图说》改称《天津县城内图》,在技术、内容上都超过以前诸图。随后《续志》、《府志》的 附图逐渐接近现代地图。但各种地图均未提到“城厢”字样。 光绪九年(1883)出版的《津门杂记》附图中,第一次见到“天津城厢图”,开始论及城厢。其中谈到“天津城 是卫城,规模较小,虽后来改为县、州、府、道,那只是行政辖区的扩大,而城池依旧,衙署仍设在城里,依然是周围‘九里 十三步,城高三丈五尺’,呈箱子形,所以称为城厢”。这一称谓,较当时所称天津城为“算盘城”更为形象、立体,于是“ 城厢”这个词得以流传下来。 多年来,虽然一直沿用“城厢”的名称,但正式应用在地名上,还是在解放以后。解放初,天津市划定的行政区中, 城厢区便是一个。当时其所辖范围,仍是以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圈定的老城的旧范围。城区以北、以西归属红桥 区,以东、以南划归南开区。后来,天津市内简化成六个区,城厢区被分解到新华(和平)、南开、红桥三个区。但是在天津 居住的人们,仍然把那里称为“城里”。 雍正皇帝 重建“城”“郊” 天津建城后,经历明清两朝二十代,天津水灾后,历代当政者都要对天津城垣加以修复,其中规模最大、彻底重建的 ,是雍正三年(1725)。 当时,长芦盐运使莽鹄立,在盐商安尚义、安岐父子捐助下,重新筑城。这次修城除偏重军事防务外,兼起到防洪作 用。根据历次水淹城墙记录将高三丈五尺城墙,降为二丈四尺(垣高一丈九尺八寸,加垛高为齿状的矮墙四尺二寸);将城基 宽由二丈五尺增为三丈二尺,共有垛一千四百五十四个;城垣周围计一万六千二百六十六丈,共九里二分;其中东西各长五百 零四丈,合二里八分,南北各长三百二十四丈,合一里八分五厘。使城既以守为主,又兼及防汛抗洪作用。 城址东距海河二百二十步,北临卫河三百步。四门题署:东为“镇海”,南为“归极”,北为“带河”,西为“卫安 ”。以后又几次修补。到1801年,天津大水成灾,浸漫墙根,东、西、北三面墙坍塌几处,有几丈、十几丈、几十丈不等 。西北、西南两角楼也倾圮坼裂,于是补修重建,但基本规模未变,仍保持旧制。 天津建城,道、府、县的衙门都设在城里,只有盐关设在郊外三岔河口东岸,这是因为盐坨在那里。由于盐坨位置的 需要,金家窑、狮子林成了当年城区的重要边缘村落;于是,海防的黑炮台也就建在那里了。当时,因海河阻滞,连通海河两 岸的交通多依赖摆渡。随着交通的发展和便利,市面的繁荣,人口的增加,城外四周稀落的村庄渐渐形成居民区,旧的“城” 与“郊”便被新的“城”与“市”取代了。 天津名吃 冬日四珍 时值冬日,老天津人一定还记得以前的 “冬日四珍”:银鱼、紫蟹、铁雀和韭黄。 一到冬季,天津人爱吃的银鱼就得上桌了。银鱼为“冬日四珍”之首。旧时,冬季海河结冰的河面上,三岔河口到金 钢桥一带,常有人冒严寒、顶风雪,须发结霜,凿开冰面逮银鱼。等到好不容易逮住几条,自己却舍不得享用,将银鱼高价卖 给想吃但不肯下工夫的有钱人。 二寸来长的银鱼通体透明,纤细无鳞,形似面条,银鱼的眼睛如同芝麻粒儿,有黄眼圈、红眼圈之分。但是并不能拿 银鱼当主菜,在吃火锅时,涮上几条,或是汆上一大海碗清汤,主宾不免都要仔细品品它那独特的鲜美清香。 提起津门名产紫蟹,记得清代有位文人写过“睐得南人思乡缓,白鱼紫蟹四时肥”的诗句。体小如铜钱的紫蟹,并非 河蟹的幼苗,而是不易长大的一种,即早年炸货铺里油炸小螃蟹之类的小东西。每逢入冬蟹黄饱满,人们从河堤泥窝中把它掏 出来,可舍不得把它炸着吃了,而是把它加到滚沸的火锅中,品尝那扑鼻垂涎的美味。 津门文人有咏“铁雀银鱼”诗:树上弹来多铁雀,冰中钓出是银鱼,佳肴都在封河后,闻说他乡总不如。铁雀确为冬 日的好下酒菜。冬日雪后,野雀觅食于郊,即有入网捕或用铁砂枪轰打,一日收获甚丰,然后去掉羽毛、内脏,穿串上街叫卖 。人们买回后干炸,浇以糖汁,入口全是瘦肉,酥脆可口,连骨带肉,一齐吞咽,边嚼边赞曰:宁吃飞禽一口,胜过走兽半斤 。 不过,铁雀近年开始被保护了,打铁雀的人也少了,而养鹌鹑卖的却比比皆是。喜好连骨带肉大嚼“炸飞禽”的天津 乡亲,把拳头大的鹌鹑炸得焦黄,如吃“干炸里脊”一般,也蘸盐末、五香面,就比嚼那瘦小的铁雀要丰腴过瘾得多了。 至于冬日温室里经过苫盖遮光培植的韭黄韭菜,每到春节前后,总是一种价格昂贵的稀罕物,但人们多少要买上一小 把几十根,放在饺子里提味儿。 相关专题:天津建卫600周年纪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