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内监督条例》出台 反腐进入新阶段专题 > 正文

解读贪官考察材料:警惕干部考察空壳化倾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10:51 新华网

  今年11月底,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布了对原湖南省常德市政协主席彭晋镛的二审裁定:维持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原判,彭因犯受贿罪、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耐人寻味的是,案发前彭在有关部门、公众视野里基本属于“好干部”形象,《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有关部门查阅了彭晋镛的档案,从他升迁过程中的考察材料来看,也没有流露出彭任何可能贪污受贿的蛛丝马迹。今年57岁的彭晋镛,2003年5月在常德市政协主席任上被查处,之前的2001年10月彭担任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彭先后担任县、市
纪委领导职务长达15年之久。经法院审理查明:彭受贿42万多元,骗取和侵吞公款6万多元,拒不说明合法来源的财产109万多元。彭的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他任纪委书记以及主管纪委工作的副书记阶段,其违纪违法行为的出现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

  从彭晋镛档案里厚厚的一沓材料中,可以勾勒出彭仕途升迁的轨迹:1981年任常德县蒿子港区党委宣传委员,1983年破格提拔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85年任县委常委、纪委书记,1988年调任常德市纪委副书记,1990年任桃源县委书记,1995年任常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2001年任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02年任市政协主席。

  从整个档案记录来看,彭获得过“全国百佳县委书记”、“常德市十大勤政廉政建设标兵”等荣誉称号,自1993年以来组织部门对他个人进行的9次年度考核,有2次为优秀等次,其余为称职等次。

  纵观彭晋镛23年的从政历程,先后共经历了8次职位变动,组织部门按程序分别对他进行了考察,每次考察他都轻松过关,而且评价比较高。记者仔细解读了其中的6份考察材料,并对与彭共事的干部群众以及彭本人进行了采访,从中可以折射出当前干部考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考察内容为何如此“雷同”?

  对比1983年和1985年彭的两份升迁考察材料,记者发现,这基本是两个内容雷同、甚至前后抄袭的材料。而现实中的彭晋镛在这一时期却发生了他人生中的最大变化:1983年他从一个普通的区委委员,一跃提升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而后又任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很显然,这种跳跃式的变动,使他的工作内容、方式也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然而,这两份分别反映他担任区委委员和县委常委的考察材料,却让人着实难以区分。两份材料均分为基本情况、三中全会以来的表现、现实表现三大部分。后一份材料的基本情况部分仅仅增加了个人经历的变动内容,三中全会以来的表现部分完全一样。而最能反映干部实际情况的现实表现部分,又分为3个小段,每段的总结语无一字差别,后面两个小段连内容也完全一样。其中对于彭的缺点,两个材料也采用了一样的表述:“入伍时间不长,工作经历较短,工作中还不够大胆。”

  记者对比彭2001年提拔市委副书记、2002年调整为政协主席时的两份考察材料,发现内容也基本一样,只是后一个材料在措辞上有意识地减少了有关纪检工作方面的表述。关于不足之处,两次考察则是同一个结论:“有时有点计较,心胸还要开阔一些。”彭1995年和1999年的两份考察材料,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记者在常德市临澧县、石门县、澧县等地采访时,这些地方组织部门的同志对记者说,对一把手的考察按理是一个很好的监督环节,但作用一直发挥得不理想。如今的考察更多地体现为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往往是上级派两、三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两、三天,开三、五个座谈会,接触二、三十个人,不同的人考察出来的结论也都大同小异,如果不看名字就根本判断不出来这个人是谁。当前干部考察过程中形成一股不敢说真话、说实话的“好好”风气,有问题的干部也常常被放过去。

  “材料关”卡住了谁?

  在彭晋镛的6份考察材料中,其中1999年12月的一份涉及彭晋镛的不足之处最多,里面连续用了3个“不够”:“全局观念不够强,缺乏朝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不够深入,预防违纪违法的措施不够有力”。但即使这份触及彭的问题最多的材料,也始终没有指出什么具体事情,并在下面的叙述中,又将这些问题淡化,为考察对象打了“圆场”:“同时,该同志能够结合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把自己摆进去”。

  从现在查处的情况看,彭正是在此之前开始出问题,违规在市纪委开设了“小金库”,为他的贪污腐败行为埋下了伏笔。如果当时能就发现的一些问题步步深入、层层剥皮,在查处上动真格,彭的问题就有可能提前暴露。

  记者翻阅彭晋镛出事前的最后两份考察材料,时间分别为2001年10月和2002年7月,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材料对彭的评价均比较高。其实,彭大肆敛财的行为这个时期在社会上已经露出苗头:他借给孙子过生日、母亲去世,变相收受贿赂、礼钱达20多万元,在干部群众中已造成不良影响。而两份材料的评述则分别为:“律己较严,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和“模范带头,律己较严”。

  常德市几位长期从事组织工作的同志说,在干部考察中发现了问题不深入,只了解一些皮毛、表面的情况,在当前已经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了。一些考察对象往往是主要领导拍板定好的,如果考察工作出了问题、有了岔子,也不好向领导交代,考察组的同志本身也不希望考察出问题。

  记者在常德市采访了几位分管组织工作的县级领导,他们表示,当前的干部考察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立场、工作态度、能力和水平、工作作风、廉政建设情况等几个方面,这些大多是比较原则、比较笼统的,一般对考察对象都会从这些方面去罗列。干部将这个称为过“材料关”,在干部升迁的众多关口中,这是最好过的一关。

  彭晋镛的“缺点”从何而来?

  记者研究彭晋镛的6份考察材料,其中提到他的缺点用得最多的表述就是:“工作有时显得魄力不足”,这也成为了从1983年至2002年的20年间彭一直拥有的一个缺点,或者说他一直没有改掉的一个缺点。

  彭是否知道自己的这个缺点,领导和组织部门是否找他谈过这个缺点,考察材料在这一点上是否真实,他为什么改不掉这个缺点……彭晋镛关押在岳阳市看守所时,《瞭望新闻周刊》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他。

  《瞭望新闻周刊》:“你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

  彭:“优点是不服输,争强好胜,有魄力,其实这也是缺点,容易得罪人 。”

  《瞭望新闻周刊》:“如果在考察材料里,一个人的缺点是‘魄力不足’,影响他提拔吗?”

  彭:“肯定影响,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缺点。现在的考察材料一般都找一些不影响升迁的缺点拿来说一说。”

  《瞭望新闻周刊》:“每次考察后,有人找你谈过缺点吗?”

  彭:“从来没有,领导只谈一些鼓励的话。”

  《瞭望新闻周刊》:“你知道你考察材料里的缺点吗?”

  彭:“不知道。”

  《瞭望新闻周刊》又采访了彭的一些老同事、老上级,他们谈及彭的缺点时认为,此人好大喜功,听不进不同意见。但从工作经历来看,他还是有魄力的,他在桃源县任县委书记期间,对沅水的16条支流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治理,保护了当地的农田。

  那么,彭考察材料里的缺点到底从何而来?湖南省直机关一位熟悉彭晋镛的干部向记者分析说,当前的干部考察工作中,必须写出缺点或不足,但实际上谁也不愿意影响被考察人的升迁,一般的做法是为他量身“定做”一个无伤大雅的缺点,其随意性比较大。现在有一种说法,实在不好怎么说缺点,就将“不注意身体”之类也列为缺点。估计在彭晋镛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干部考察中,可能有人说过他魄力不足的话,结果在以后数次的考察中,这个说法就一直被延用下来了,而导致他失去监督、无法监督的真正缺点,却被掩饰了。

  采访札记

  警惕干部考察“空壳化”倾向

  干部考察是选人用人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当前部分地方和部门的干部考察工作,存在着走形式、“老好人主义”、蒙蔽过关等“空壳化”倾向,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解读湖南省常德市原政协主席彭晋镛的考察材料,从中可以折射出当前干部考察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缺乏“个性”,考察材料千人一面,甚至存在雷同、抄袭等现象。分析彭晋镛1983年和1985年的升迁考察材料,很难想象,这两份分别评价他任区委委员和县委常委的材料,尽管工作内容和职级差别如此之大,但材料内容竟然惊人地雷同。人们不禁要反问:考察人员当初可曾深入到工作一线?可曾认真征询并写入其他同事的真实意见?面对即将升迁的彭晋镛,可否敢于动真格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尽管今天的回答,对于监狱中的彭晋镛已没有实际意义,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出,当前许多考察材料存在的雷同、没有特点、缺乏“个性”等问题,正是由于当初考察人员没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所造成的。

  二是避重就轻,“老好人主义”流行。记者采访中发现,考察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不敢碰硬,反过来也会影响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群众。一些干部向记者反映,目前部分地方的干部考察比较普遍地存在跑风漏气的情形,经常出现说真话的人受打击、受排挤的情况。长此以往,说“好话”不说真话、多栽花少栽刺、多成事少惹事等“老好人主义”的作法,在一些地方的组工工作中就会滋生流行起来。

  三是弄虚作假,蒙蔽过关,最终贻害个人。在对彭晋镛的采访中,最让记者不解的是考察材料中他的“缺点”到底从何而来。从一系列的考察材料、彭本人的谈话和同事评价来看,可以肯定地说,彭在参加工作之初,是存在有“工作中还不够大胆”的情形,但当彭走上领导岗位后,彭的同事和他本人均认为缺点是“听不进不同意见”,但这个缺点却在后来的数次考察中被掩盖掉了,我们不能不说,这正是彭晋镛失去组织监督的一个起点。

  干部考察工作不仅仅是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环节,而且也是干部接受教育的一个关口,对干部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一些地方的党委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存在的上述不良风气,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也使考察对象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忽视乃至纵容了考察对象的缺点或错误,最终其实也害了考察对象本人。(记者赵东辉 陈澎)

  (欢迎订阅《瞭望》新闻周刊,邮发代号2—512,订阅价3.80元/期,全年197.60元。)(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相关专题:《党内监督条例》出台 反腐进入新阶段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