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今天的中国》专题 > 正文

节目实录:盘点2004之中国信息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0日16:02 《今天的中国》

 

盘点2004之中国信息产业

主持人:

2004年7月1日,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资费监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204号文件,文件称:未经监管部门审批或备案的电信资费标准,各级电信企业不得擅自宣传和实施。这一号称7月严打的急刹车行动一经媒体披露就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

解说:

2004年,随着中国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的通信行业一度呈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小灵通的快速出击和业务量的激增,促使了其他通信部门竟相采取资费降价手段予以应对,从而导致手机资费大战的日趋汹涌。之后,许多地方开始变相取消月租费,甚至出现名目繁多的“单向收费”,以求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自保。然而这种种举措却触动了资费监管的底线,在这种背景之下,2004年7月1日,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资费监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即“204号文件”,试图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规避降价风潮带来的动荡。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围绕“204号文件”展开的广泛讨论甚至更要强过之前的降价风潮。不少舆论认为,在电信资费趋向市场调节的今天,出台这样一个文件有悖于市场竞争规律。甚至在国内某著名网站的调查中,超过90%的网民明确表示不赞成信息产业部的禁令。另一方面,一些对于“204号文件”持肯定态度的业界人士则认为:国内电信资费下调是一件顺应民心的事,相信信息产业部并不会逆民心而动。而且这个文件并不是在违反市场规律限制资费松动,恰恰相反,是为了消除一些地方电信市场的恶性竞争,为下一步全面、规范地放宽电信资费而进行的举措。时至今日,随着讨论“风潮”的逐渐平息,我们已经没有必要费尽心思去深究孰是孰非,因为在国内信息产业惨烈竞争的同时,另一股势力已经悄然在中国登陆,那就是国外的电信运营商。

主持人:

自去年以来,已有十余家国外电信运营商步韩国SK后尘,悄然涉足国内的电信市场,其中不乏美国高通和日本NTTDoCoMo这样的业界巨头。

解说:

继韩国电信SK成功登陆中国之后,日本的电信巨头NTTDoCoMo,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美国电信运营商AT&T也相继将资本注入中国。他们所共同看好多的就是在中国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电信增值业务。

根据我国调整执行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对增值业务的全新定义,我国目前的电信增值业务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主要是对市场影响较大的业务,对其经营者有一定的资质要求,主要包括: 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对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其经营者数目和资质可不做特别要求,主要包括: 存储转发类业务、呼叫中心业务、Internet接入服务业务、信息服务业务。

然而,国外电信业进入中国的最终目的并不单是这些电信增值业务。某种意义上说,涉足于此只是他们在中国融资的第一步,随着中国电信业的逐渐扩大开放,他们还有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扩张的打算。

主持人:

除彩信、手机游戏等增值电信业务外,即将敞开大门的基础电信业务正被外资所青睐。“外资实际上已经通过资本渠道进入到中国基础电信市场。”国资委考核局副局长刘南昌认为,随着我国四大电信运营商陆续实现海外上市,外资已通过对其参股的捷径,将一只脚迈入国门。

解说:

按照加入WTO后,中国电信业市场开放的时间表,从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开始允许外资在北京、上海、广州3地的国内及国际基础电信业务领域设立合资企业,外资股比可达25%。目前,国外很多电信巨头已在不同程度地进入我国电信市场,法国电信、德国电信、AT&T等国际电信业巨头都相继在我国设立了办事处,为其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做必要的准备。在可以预见的2005年或者以后更长的时间里,随着中国《电信法》的颁布,中国信息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次的“洗牌”运动,而中国本土的信息产业也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面。如何迎接国外同行的挑战,如何保证自己能在愈加猛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中国的电信业能做的只有积极应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相关专题:《今天的中国》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