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年度两会不应回避关键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2日14:02 新京报 | |||||||||
最寒冷的日子渐行渐远,这几日,北京的冬天已经有了些许暖意。 今天上午,政协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明天,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一个为民而开的会议,才能也必然会引起公众的关注;而处在公众视野中的会议,
其实,北京市民感觉“两会”的走近,已经不是在近日。此前,有关准备工作的信息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出来,这些准备既有官方的信息发布,也有代表委员活跃民间对民意的收集。 1月5日起,“首都之窗”网上公开征集对“两会”的热点议题,请市民分别就交通、住房、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环境、民主法制、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来京人员、城市规划、农村、奥运等14项内容进行评议。1月11日,北京市政协首次组织10名委员与5名市民代表面对面交流“两会”提案,表示将把市民的意见形成提案提交大会。 而这几天,包括本报在内的部分媒体开通了“两会”市民互动邮箱和热线电话,以便更多的民意能通过“直通车”走进“两会”。 从民意的收集到提案议案的形成,这次“两会”从而有了民意基础。这些民意以提案议案的法定形式提交“两会”,公众期待的是,“两会”能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认可的答案。 “两会”“热点调查”结果显示,来京人员、住房和交通这三个方面是市民关注的热点。这并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放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大背景下,如何平等而不歧视地保障来京人员的权益,让数百万同样为北京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来京人员融入这个城市,如何在土地紧缩、房价较快上涨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居有其屋,如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不人为地限制小汽车数量的情况下摘掉“堵城”的帽子等等,公众所关注的这些热点问题,关乎北京市的未来发展,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人们期待本次“两会”能重点讨论并拿出指导性的解决方案。 在去年北京“两会”时,本报发表社论期待议案提案能揭示“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现在谜底揭开,在“首都之窗”上,去年“两会”上的部分提案已经公布,比如关于完善天通苑配套建设的建议、关于整顿出租车行业管理的建议、关于落实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建议、关于尽快推出公车改革的建议等,这些建议大到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小到一个群体的基本权益,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北京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过去的一年有的已经被关注,有的正在解决,但大部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公众无疑想知道,代表或委员怎么来评价政府去年的工作绩效。 我们常常以“求真务实”为标准来评价一个会议的成效。所谓求真务实,显然不是指对已有成绩的过分渲染,更多的是指对真正存在问题的揭示、讨论和解决。而这一切,需要在会议内外,在代表委员和公众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会内知道公众在想些什么,会外的公众也知道会议在以怎样的方式召开着———前者体现“对人民负责”,后者体现“受人民监督”,二者的结合才构成“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内涵。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