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1000万“公关费”悬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13:37 新民周刊

  在“上市公司操守”与“经济学家良心”受到普遍质疑的今天,公众就像对待娱乐事件一样,在“水落石出”之前,已经为当事人“盖棺定论”。

  撰稿/张 静(记者)

  谁能相信,冰箱巨头顾雏军与“企业教父”郎咸平这对“冤家”竟然同时被一个小
人物拖下了水,“焦头烂额”之外,还不得不联袂上演了一出“天下有贼”。

  近日,经纪人宋秦(Sung Chun)愤而将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告上香港高院,声称三年前顾曾托郎咸平撰写抬升格林柯尔股价的利好文章,但承诺中间人的千万元介绍费迟迟不予兑现。

  正是去年7、8月间的“顾郎之争”,引发了一场大范围事关国企改制的大讨论。然而神秘经纪人的出现似乎让这桩“公案”偏离了严肃性的轨道。传言中的勾结、反目、诈骗、诉讼,情节之奇、事由之曲,龙蛇难辨、扑朔迷离。大企业家与知名学者现实版的“豪门恩怨”,似乎比任何一部大戏都来得精彩。

  宋秦开讲

  宋秦,郎咸平在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的学生,曾为新鸿基证券经纪人。2000年7月,通过朋友介绍,宋秦结识了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的董事长顾雏军。

  “公关门”一幕由“股价”演起,“宋秦版”是这样的:

  2001年底,顾雏军和格林柯尔面临内地媒体一片质疑,格林柯尔的股价因传闻大跌。顾雏军情急之下找到宋秦帮他澄清不利传闻,并口头承诺如果事成,将付给他最少1000万。最多2000万港币的酬劳。

  宋秦想到了自己的老师郎咸平。自内地著名的财经杂志《新财富》创刊以来,“咸平财评”便是该杂志的固定栏目,郎咸平也是该杂志的学术顾问。宋秦向郎提供了格林柯尔的财务资料,之后,顾、宋、郎三人曾多次一起讨论格林柯尔的案例,不久,郎咸平在《新财富》撰写了一篇有关顾和格林柯尔的利好文章,不仅令顾氏成功购得科龙,也让格林柯尔的股价不久出现回升。

  然而顾雏军并未履行自己的承诺。2003年,当他再次陷入不利传言包围,希望宋秦仍旧为其“危机公关”时,宋秦“毫不客气”地请他先了旧账。

  此后,顾雏军的秘书Chen Chang Biey曾经多次“安抚”宋秦:“面包”会有的!而到了2004年,顾雏军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宋秦可以将顾两家英属处女岛公司持有的科龙股份出售,来获得该笔报酬。2004年5月,顾雏军向新鸿基投资发出书面通知,宋秦遂将两笔524.3万和529万港元的资金,转到他以离岸公司开设的账户内。

  经纪人是贼?

  也许正如顾雏军所言:流年不利。仅仅半年的时间,这位格林柯尔系掌门人遭遇了三轮舆论危机。就在宋秦向高院递交诉状的三天前,顾雏军因为关联交易而被香港联交所公开谴责,“公关门”不啻给正处于风口浪尖的他雪上加霜。格林柯尔与顾雏军本人的诚信度,受到了空前的质疑。

  为此,一直和媒体保持距离的顾雏军从香港匆匆赶回深圳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向与会记者们喊冤:“我是遭贼偷又被贼咬。”

  顾雏军回忆说,2004年5月31日,他突然被紧急告知,格林柯尔旗下两子公司所持有的部分股票未经授权被盗卖,他当即指示格林柯尔相关负责人向香港警方报案,并与该笔股票的经纪代理公司——新鸿基交涉。调查发现,公司相关股票交易的指令语音记录原始资料中未找到任何顾雏军或是格林柯尔负责人的录音记录。而经专家确认,相关交易的转账指令上的签名并非顾本人开出,而是宋秦将他在其他文件上的签名剪贴到指示上。因此新鸿基告到加拿大安大略法院,并冻结了这笔已经汇进当地账户的资金,而宋秦也因涉嫌金融诈骗被香港警方立案调查。这几天,有两句话天天挂在顾雏军嘴边。其一:“我不会靠一个人写文章来抬高股价,也不会认为一个人写一篇文章股价就会怎么样。”其二:“这篇文章能值1000万吗?请克林顿讲一句话也不过20万美元吧。”

  然而人们对“顾雏军版”将信将疑。有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质疑来源于两点:顾雏军从收购科龙起即被戴上‘资本玩家’、“资本大鳄”的帽子。二是上市公司非常时期请股评人、学者托市的做法在业内不是新闻。”

  2001年10月,格林柯尔拟出资5.6亿元收购中国著名的家电企业科龙20477万股,而科龙2001年中期的净资产为每股4.17元。

  然而,当年的格林柯尔与顾雏军一样名不见经传。随着《财经》以及其他内地媒体对于格林柯尔盈利能力以及顾雏军“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的“穷追深挖”,格林柯尔的盈利能力、收购资金来源被发觉“迷雾重重”、“令人生疑”。以致老顾自己曾自嘲:“我是还没有失败就被一些人说成是骗子。”

  国内重量级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让香港股民疑窦丛生。仅在12月6日、7日两天时间,格林柯尔在香港股市的股价就从3.5元跌到2.55元,市值损失了10亿港币,其中老顾个人占62%。股市的狂泻让老顾自认是本年度中国商界最倒霉的人物。同时格林柯尔接到大量投资者的来电,询问公司近况以及媒体报道是否属实。

  这个节骨眼,又是格林柯尔欲完成对科龙收购的关键时刻。按当时科龙和格林柯尔签订的转让协议,格林柯尔首笔款为1.5亿元,其余款项在2001年12月23日开完临时股东大会后按协议到位,业界纷纷传言老顾会出售格林柯尔的股票来收购科龙。或许这就是“危情之下请人托市”被认为是“合理怀疑”的由来。

  千万疑云

  这段公案中另一个焦点就是郎咸平那篇“价值连城”的大作——发表在《新财富》杂志2002年6月号上的《从科龙事件谈柔性监管》。即使是篇救场的“软文”,两千多字的文章价值千万,世上真有“一字千金”的神话?还是这1000万的口头协议不过是宋秦在掌握某些“把柄”之后,堂而皇之分顾氏一杯羹的托词?

  从伪造签名来看,宋秦有可能在没有任何有效指令下做了一桩没有授权的交易。但是从宋秦挪用股票套现、事发到账户被冻结,并没有经过很长的时间和复杂的过程。香港律师指出,如果事实被最终确认,宋秦将会被判处4到6年的徒刑。顾雏军断言:“宋秦如来港必将面临限制离港甚至拘捕。”

  宋秦不可能是法盲,为何有恃无恐?

  宋秦作为证券经济从业人员,在香港著名投资机构新鸿基工作三年之久,与其共事过的业内人士称,其服务的客户资金至少应该有几千万之巨。为何宋秦只盗取格林科尔名下的资金?

  最可疑的是宋秦的诉讼看起来师出无名。1000万-2000万港币只是顾雏军的口头承诺,宋也拿不出顾、郎存在暗中交易的证据,宋所持有的“书面转账指令”经专家鉴定为伪造。既无证据,宋秦打这场官司的真正用心何在?

  在宋秦的诉状中,除为顾、郎牵线,尚有重大隐情陈述。

  从2000年开始,宋秦就一直为顾雏军进行股票交易。同年11月,顾通过他在英属处女岛的公司GreencoolConcord买卖科龙股份。到2001年2月,顾向宋表示由于GreencoolConcord与上市的格林柯尔公司同名,容易被大众知道他在买卖科龙股份,因此指示宋卖出所持有的科龙股份。2001年3月,顾又指示宋以他全资的两家英属处女群岛公司名义开户,在当年8月到10月间继续买入科龙股份。而顾与同年10月底,公布收购科龙股份,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因此顾雏军在当年8月到10月间的证券买卖涉嫌内幕交易。

  在广东科龙关于被格林柯尔收购时发布的公告,均没有提及格林柯尔的关联企业在收购科龙之前已经拥有科龙流通股的信息,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中明确表示,“收购方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从零股增加到20477.5755万股,占总股本比例的20.6%,成为本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此外,顾雏军一再声明与宋秦并未深交,然而业内人士认为“从宋秦能够顺利套现顾雏军股票来看,宋秦应该是顾非常熟悉和信任之人。”

  宋秦是否在长期为顾雏军服务中掌握了某些内情,令他有了擅自套现1000万的胆量?在经历新鸿基冻结账户、以及当前仍面临香港警方追查、引渡的双重压力之下,宋秦是否刻意挑选了一个合适的时机,以“索要公关费”之名抛出“隐情”敲山震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 “递交诉状之后,宋秦及其律师均隐而不见,不合逻辑。如果此案和解,将更加耐人寻味。”

  经济学家的良心

  比较顾雏军究竟有没有拖欠宋秦的“公关费”,公众更关心的是企业家与经济学家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商人和学者之间,也许最受伤的不是顾雏军。

  经济学家为谁代言,已有媒体发出这样的责问。经济学家背后的资本意志及其诉求,已经让不少经济学家的“真话”变了味。在国企改制大讨论中,与“主流经济学家”分庭抗礼,郎咸平更多以“学者良心”形象示人。

  郎咸平曾经告诉记者:“社会对我有期望,郎咸平必须绝对公正。所以,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不做任何公司的独董,不为任何老总写书序,为了避嫌。”

  然而,“郎监管”今天也不得不面对“公信力”的拷问。“倒郎”一族有些“幸灾乐祸”地向记者表示:“郎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在世人的印象中,郎咸平似乎“以骂成名”,对顾雏军的批评尤其严厉。2004年的8月,郎咸平在复旦大学一次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中,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将顾雏军的巧取豪夺归纳为“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因用词过于犀利而被一些学者认为“超越学术”、“不够厚道”。”。

  《新财富》那篇《从“科龙事件”谈柔性监管》,可谓郎唯一对顾雏军赞誉有加的文章。

  顾雏军收购“科龙”并入主董事会,曾当众表示,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本人只拿象征性薪酬:每月1元。

  郎咸平在高调赞扬了英美等国的柔性监管后,随即举例道:“据了解,顾的年薪是12元。我听到很多流言说他太过矫情,只是做做戏给股东看而已。当然,我是局外人,不可能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但是当我回顾川普(美国地产大王)的例子,感觉顾雏军12元的薪酬与川普10美元的午餐费及K-Mar(最廉价的连锁店)的采购相比,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一个善良管理人应该做的事。”

  其时,内地媒体对顾雏军口诛笔伐就差没直说他是“骗子”,郎咸平“力排众议”将其称赞为“善良管理人”,2004年又态度突变写下那篇举国哗然的“狂欢”,种种说法纷至沓来。“难道卖文不成、反目成仇?”“郎咸平是投机分子对民企的态度‘前恭后倨’,只在于成名手法或是背后的利益集团发生了变化。”

  郎咸平表示:“没有一个人要求我写过任何公司的案例。我做任何公司的案例分析,都是按照公开披露的资料,因此我的分析是中立的、客观的。”“我不想再搅进这场讨论,该说的已经说得很清楚。”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场讨论已经超出了郎咸平或是顾雏军的控制。有人士指出,这件事是典型的“主题先行”——在“上市公司操守”与“经济学家良心”受到普遍质疑的今天,公众就像对待娱乐事件一样,在“水落石出”之前,已经为当事人“盖棺定论”。■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