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日本人为明代民族败类立碑专题 > 正文

聚焦为民族败类立碑事件:专家辩驳倭寇新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16:09 新民晚报
聚焦为民族败类立碑事件:专家辩驳倭寇新论(图)

画卷中的抗倭图 图TP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聚焦为民族败类立碑事件:专家辩驳倭寇新论(图)

剿灭王直集团的主要将领、民族英雄戚继光画像 图TP


  记者于1月22日报道的“有人为明代大倭寇王直修墓立碑”新闻,在海内外媒体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议论。同时,也有媒体提出质疑,主要的话题是王直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有日本“友人”为他修墓立碑。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

  嘉靖倭寇

  首先,要向读者介绍一个概念:嘉靖倭寇。

  十四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落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为倭寇。

  明朝300年,倭寇在中国沿海地区骚扰不断,从辽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在在出没”,“沿海居民患苦之”。

  明初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海防,倭寇未酿成大患。到嘉靖年间,倭寇又猖獗起来。时值日本“战国”时代,众多诸侯国争相与中国通商,又受到“朝贡”贸易的限制,于是在中国沿海武装抢掠,形成了比明朝初期更为严重的倭患。

  嘉靖倭患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国海盗与日本倭寇两相勾结。

  王直(汪直)就是一个勾结倭寇的中国海盗,人称“倭寇王”。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直结伙到广东打造海船,“置硝黄丝棉等违禁货物,抵日本暹罗西洋诸国往来贸易”。起先王直加入许栋的海盗集团,许栋死后,王直成为首领,建造了更大的海船,船上武装齐备,当时“海上之寇,非受(王)直节制者,不得存”。

  王直与徐海、陈东、叶明等以日本平户一带海岛作为他们海盗活动的大本营(大概就是长琦县福江市,现改为五岛市)。嘉靖时在中国沿海侵扰的倭寇,往往是与他们勾结在一起的。如徐海于嘉靖三十四年勾结和泉、萨摩、肥前、肥后、津州、对马诸倭入侵,先后抢掠崇德、湖州、嘉兴、苏州、常熟、崇明等地。同年,陈东勾结肥前、筑后、丰后、和泉、博多、伊纪诸倭入侵,先后剽掠南汇、金山、崇明、上海等地。第二年,叶明勾结筑前、和泉、肥前、萨摩、纪伊、博多、丰后诸倭入侵,先后抢掠川沙、乍浦等地。王直则更为猖獗,以日本萨摩洲的松浦津为基地,“自称徽王,部署官属,咸有名号。控制要害,而三十六岛之夷皆听其指使”。他经常派遣徐海、陈东、萧显、叶麻等勾结倭寇入掠。嘉靖三十二年王直“勾诸倭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嘉靖倭寇作恶多端,罪行累累,给东南沿海人民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

  倭寇“新”论

  对嘉靖倭寇,从明代至今向有定评。但从上一世纪80年代起,国内史学界出现了与以往观点截然相反的一种“新”论。

  倭寇“新”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嘉靖倭寇的首领王直及基本成员大部分是中国人,为数不多的真倭,也受其支配,故嘉靖倭寇,不是外族入侵。

  明王朝的海禁使沿海人民生路受阻,由商、民转为寇、盗,所谓的嘉靖倭寇,实质上是由中国海商领导,广大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人员参加的一场反海禁的斗争,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16世纪中叶,对外通商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方向,海禁与剿杀海商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由此造成的东南地区的社会破坏,主要责任应有明代统治者来承担。

  明代海禁政策是倭患的根子,真正解决倭患是取消海禁,而不是靠戚继光、俞大猷的“平倭”战争。

  对二十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倭寇”条目:倭寇是指“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提出质疑,认为这个结论代表“传统的史学观”,应予改写。

  其实,倭寇“新”论并非新论。因为早在上一世纪的50年代,少数日本学者就率先提出类似观点。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日本人为明代民族败类立碑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