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德里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13:54 时代人物周报 | ||||||||
-恰贝贝 二十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发现是,语言是依靠区别工作的,一个字并没有实在的意义附着在它本身,意义是经 由字与字的语音和字形区分得以产生存在的。德里达将索绪尔的这一逻辑继续往前推进:这一区分在什么地方停止呢?a是a ,是因为它不是b,不是c,不是d、e、f……
事实上这一区别的过程是无限的,谁也不知道意义区别终止的界限,意义与其说是固定的,不如说它是移动的,弥散 的,它是无数文字互为参照的“痕迹”(trace)。德里达自创了一个词——延异(differance),说明这个 意义无限延宕的过程:意义取决于差异(difference),意义必将向外扩散(differre),意义最终无法 获得,处于无穷延宕(deferment)的状态。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区分了符号和所指物,指出了符号自行其事的 性质,德里达则进一步指出,所有的所指都是能指无限区分的结果,没有一个不是能指的终极所指,意义是一条无限延伸的能 指链,语言是一张无边无际蔓延的网,没有任何纯粹的意义能够充分地存在于语言之内。德里达由此展开了他对语音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 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看法:面对面的对话能够直接呈现“我”自身,而一旦诉诸文字,意义就可能 开始被扭曲、异化,文字是对“活的语言”的不自然的模仿,声音则是对意义的直接呈现。在这种语音/文字的二元对立背后 ,隐藏着这样的观念:相信语言是透明的,人们可以充分地占有语言,反映现实和表现思想感情。 但是,正如索绪尔所证明的:语言是依靠区别工作的,文字如此,“说话”同样如此,德里达解构了这一语音/文字 的二元对立式:说话完全可以被认为是对写作的模仿,正如写作被称作是对说话的模仿一样。不存在所谓本原意义上的语言底 本,所有的“在场”(presence)都是依靠缺乏(absence)工作的,而任何试图创造这样一种“在场”:终 极意义、本质、真实,作为人类的第一原则、标准、目的的努力——都可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 “逻各斯”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指谓言说、真理、理性,它相信有一个超级能指,这个超级能指(在西方形而上学的 传统中,它有各式的代理人——上帝、理念、自我、主体等等)作为事物的基础、本质,不会受到语言游戏的污染,它超然于 语言游戏之外,成为其它词语、概念围绕的中心。但是,既然没有一个“词”能够逃脱出语言之网,这样一个最初或最终的词 就必然是一个虚构,也许真正值得考究的问题是:哪些历史时段,哪些词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意义,获得了神圣、不容置疑的 权威?是什么使得某些概念、知识成为了一个时代主导的核心?这也就是晚近“反本质主义”思潮的滥觞:没有一个所谓的“ 天然”的本质高悬在意义的上端,人们总是可以证明,它同样是特定意义体系、社会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产物,这一意义体 系倚赖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项来运作,通过众多围绕先验能指的正项对负项的排斥与贬抑,这个先验能指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 威。 因此,简单地说解构主义就是什么都行,就是虚无主义,这是对解构的庸俗化理解。德里达所致力的,乃在于对一些 意义等级的质疑与批判,并且,他力图揭示出这样一种形而上学思维的根基。虽然,德里达承认,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摆脱这 种形而上学的污染与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保持一种警觉的资态,“首先是回顾,也就是说行使记忆的权力,去了解我们所生 活于其间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传统是从哪里来的,权威与公认的习俗是从哪里来的。所以,没有无记忆的解构,这一点具有 普世有效性,无论是对欧洲文化还是对中国文化来说都有效。即便记忆内容各有不同,但每一次都必须为在今日文化中占主导 地位的东西作谱系学研究。那些如今起规范作用的、具有协调性、支配性的因素都有其来历。而解构的责任首先正是尽可能地 去重建这种霸权的谱系:它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是它获得了今日的霸权地位?”德里达的解构锋刃因此可以成为极具政治性的 解放策略。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