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小香玉 谁说女子不如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8日10:54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许青红

  小香玉在中国戏曲界绝对是鼎鼎有名,不仅因为她是常香玉的孙女,不仅因为她有《白蛇传》、《五女拜寿》、《花 木兰》等优秀作品,也不仅因为她参加过十五届春节晚会。生活中的小香玉跟舞台上的她一样豪气干练,既不做作,也没有小 女人的矜持,说到开心处会近乎夸张地哈哈大笑。

  能挣钱就一定要花

  拿到小香玉的自传《谁说女子不如男》时,记者颇有点意外,看来连小香玉这样的也不能免俗。“我觉得很高雅、很 有底蕴的人才能出书。以前我也认为那很俗,没有一点成绩干嘛要出书?现在我的看法改变了,书就像一面镜子,把我做过的 事,好的坏的,都翻过来看一遍。我从戏曲低谷出来,走向市场,办学校,经历了这么多事业上、生活上的坎坎坷坷,同时也 感受了很多温暖,很多朋友们的关爱和支持,讲故事的时候总要想起他们,顺便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恩。”

  “可能很多人会说,小香玉不就学校那点事,不就豫剧那点事,不就常香玉的孙女吗?有什么可写的。我觉得出书给 了自己一个说清楚的机会,比如今天的专访,我说得再多,说五个小时,也只是一块。书把这一块块串起来,让大家了解一个 比较真实、比较完整的我。”

  小香玉认为自己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真实。“前年非典时期我学会了玩电脑,经常会上上网、发发信,每次玩的时 候顺便敲一篇故事出来,敲着敲着就有了十几万字。写这本书我没有找枪手,虽然没有太厚的文化功底,但它是我的风格、是 我想说的话。很多有文化的人出的书装饰得让你看不清到底是什么,《谁说女子不如男》比他们的白、比他们的真、比他们的 实、比他们说心里话要多。”

  “出书我没有想挣钱,尽管我崇拜余秋雨老师,他一出书就能挣大钱。我写的没有说的好,说的没有唱的好,所以没 指望靠书挣钱。对钱我一向不太在乎,从11岁开始我就不花家里一分钱了,就开始给爸爸妈妈买东西,每星期回去都给家里 带包子馒头、带点心。十几岁在团里就成了主演,拿台提,一场台提相当于人家一个月的工资,我一直是想买什么就买,想干 什么就干。我从来没有跟家里人张过嘴要过钱,我都是钱用不完乱扔,那时候我十块钱一张的人民币一把一把的,经常放得乱 七八糟,妈妈说你能不能放好啊?”

  “不管在学校还是跟朋友一起,我不买单难受,他们说我仗义,翻过来说就是有点傻。包括后来办学,花光了所有的 积蓄,散尽千金,我觉得舒服,这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你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把钱都存起来,什么都不干 ,每天就是想着钱,心慌不慌?能挣钱就一定要花,有能力挣大钱,就应该多帮助别人,这是个良性循环,不是唱高调。”

  小香玉的这种价值观受奶奶常香玉的影响很深。“小时候,我和朋友们一块儿站在奶奶捐献的那架飞机上的时候,感 觉特别荣耀,我说这是我们家捐的,别人没有啊!从小就想学着做类似的事情。”

  奶奶是最反对我从艺的人

  小香玉原名陈百玲,六岁开始跟爸妈住进河南豫剧团的家属院,天天受到艺术的熏陶,就稀里糊涂地爱上了这一行。 十岁时,她瞒着家人偷偷考上了河南省艺术学校,但遭到家里人的激烈反对。“除了奶奶,爸妈也都是搞艺术的,文革期间他 们这些搞艺术的都被整怕了,他们刚被收拾完,不想孩子再去挨收拾,所以骂我神经病。尤其是奶奶,反对得最厉害,那时候 她在家里说话最有分量,她希望我好好上学,学一门混饭吃的技术,当医生。第二年,我又悄悄考上了郑州艺术学校,他们就 没有再阻拦,直到我成名了,才接受这个现实。”

  1982年,17岁的陈百玲因出演《花木兰》一夜成名。“《花木兰》之所以能火,首先主题是巾帼英雄,故事很 好,现在美国好莱坞不还翻拍成动画片了;其次里面加了很多很好的音乐,又有了奶奶的心血,所以流传到现在。在奶奶的唱 腔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一段,我就这一段唱得最好。”

  成名后,奶奶酝酿着给孙女改名叫小香玉,刚开始她还老大不愿意。“我可不高兴了,我觉得陈百玲已经成名了,小 香玉又没姓这叫什么呀?但他们坚持我也没有办法,就改呗!”

  “现在想,谁有这个条件不这样叫,实在有点傻。我就想让人知道我有这样一个奶奶,没有常香玉哪有小香玉呢?但 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同时,大树的阴影也很大,我得想办法走出阴影,做一些对大树有好处的事,所以也很沉重。奶奶一辈子光 明磊落地走过来,到今天我不能让她为我挨骂。”

  从奶奶身上,小香玉受益很多。“在艺术方面,奶奶的吃苦精神,对艺术的博爱、开拓、汲取。以前常派就一个调, 豫西调,或者豫东调,奶奶把豫剧很多调综合在一起,还汲取了河北梆子、新疆民歌、舞蹈等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她最大的贡献在于把豫剧这个小剧种做大了。”说起奶奶,小香玉激动得忘了自己要说什么,要记者提醒才得以继续。

  “奶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包括办第一所全国希望艺术学校,并通过办学获得了2003年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 ,这个奖是在艺术方面有成绩,同时在社会公益事业上也有造诣的人才能评的,我是内地惟一的得奖者,还拿了一万五千欧元 的奖金。后来我把这些钱都捐给了以前的学校和艺术团,有人说你有神经病啊,那可是一辆桑塔那,你怎么没觉得是钱?当时 我真的没觉得钱多,只知道开心。”

  对孙女的每部戏,常香玉都会提意见。“奶奶对我的每个作品,都是毛病和问题若干,但满意是主要的。包括我后来 办学校后,搞了很多很现代、很酷的作品,她都给予肯定,就是认为节奏有点太快,看不清,可能跟年龄有关系。她从不当面 夸我,总是问我尾巴是不是压住了,可别让它翘起来。”

  “不管怎样,常香玉不会再有,大师就是大师。我们都会努力去学,努力去做,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仅此而已。她 的位置高到没人敢说,我把常香玉的东西全继承下来了,没人能做到这一点。”

  “我不想成为大师,我不是那样一个人,那也不是我的目标,做人我有自己的准则,只希望真真实实、轻轻松松的, 不想把自己弄得那么累。”

  办学校受委屈

  随着《白蛇传》、《五女拜寿》等一系列优秀剧目的推出,小香玉的名气越来越大,演艺事业如日中天。1994年 ,小香玉把自己的几十万积蓄拿出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希望艺术学校,第一批招收的是全免费的穷孩子。过程中的艰辛让她 始料未及,苦与累的时候,小香玉也想过放弃,但放弃的同时又想把事做好,所以一直很矛盾。“因为这是人,不是东西,不 能卖了算了,一定要对他们负责任,善始善终。2004年8月份,孩子们全都毕业了,我也有时间考虑转型了,学校是继续 办下去,还是搞成一个艺术团,在舞台上多做一些观众喜欢的作品?在戏剧界小香玉是最年轻的,但在社会上,都快被淘汰了 ,老脸不能看了,赶紧再做点作品就收摊呗。”

  现在谈起办学的艰辛,小香玉倒显得很轻松,“每天事无巨细都要我亲自动手,包括到菜场买菜,跟菜农讨价还价, 不过很开心。跟菜农勾肩搭背的,哥们,今天给我便宜点,明天还买你的。先蒙住他,买完明天再说,我爱来不来。现在回过 头想,我怎么也干这事,从小就轮不到我去买菜做饭,但自己不干不行,不然就得花钱请人。”

  “真正的困难在于前期是免费的,家长可以随意的把孩子领走,可以肆无忌惮爱做什么做什么,没有什么可控制他的 ,他可以控制你。后来收费了,他要你怎么做,就得尽量达到他的要求,比如今年要上春节晚会了,一个班一个班的选人,家 长把你夸成一朵花,但如果自己孩子没选上,你就是一泡屎。”

  尽管小香玉有很多委屈,但在学生们的眼里,小香玉艺术学校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林杰是1998年从山西长治市考 入小香玉艺术学校的,当时16岁的他刚刚初中毕业,出于对艺术的爱好,完全没有基础的林杰和一百多个孩子一起参加面试 ,后来林杰成了十多个幸运儿中的一员。“小香玉老师选人并不看你有没有基础,而是有没有灵气。在学校里她允许学生有别 的艺术爱好,哪方面有潜力,就发掘你哪个方面。这段经历让我有机会接触更广的面,知道很多圈子里的事情,让我的人生道 路拐了一弯,有新的开始。”

  在林杰看来,小香玉感动他的是责任,“在学校时,她跟我们住在一块,每天睡觉前都会来看看我们,特别是春节晚 会排练的时候,大家都特累,到了晚会还会跟我们聊聊天。大家吃一锅饭,睡一个楼,没有距离。”

  现在要一夜成名太难了

  尽管常香玉已经去世,豫剧界失去了一个泰斗,但小香玉对豫剧依然充满信心。“豫剧是大剧种、依然人气最旺、观 众最多、演出场次最多、剧团最多。京剧虽然是国剧,但腿没有豫剧长,豫剧伸到了西北、新疆、台湾。但在所有艺术门类中 ,戏曲依然是弱势群体,现在电影、电视那么发达,进入一个多元化、多媒体的时代,我们不能站那儿不动,让别人来找你。 ”小香玉对豫剧最大的贡献在于创新了表现方式,把音乐剧、小品的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豫剧音乐剧,并数次 在春节晚会上亮相,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小香玉看来,豫剧发展的瓶颈是市场与计划的矛盾。“现在大家接受的,愿意花钱的都在市场那一块,而大部分戏 曲团体还属于计划性质,都想跟市场接轨,都想走出去,却没有实质动作,还在想这个月工资是多少,这场演出能补多少,整 天张着嘴等国家发工资,不演出,还要住房、要评职称,所有的都想要,从哪儿来?得自己挣!当初奶奶捐飞机也是自己挣来 的钱,那时候很多东西比现在清楚。”

  “现在豫剧人才层出不穷,但想成名是难多了。要出一个好的戏曲演员,一年不行,五年不行,甚至十年都不行,唱 、做、念、打不好不行,嗓子不好不行,表演感觉不对不行,身高太低不行,太高还不行,戏曲演员想一夜成名太难了。而且 戏曲观众本身就不太多,成了名又会多有名呢?所以我教学生的理念就是要生存,要有一碗饭吃,给他们一个求生的本领,很 现实,没有说一定要成名。”

  除了演员成名难,出好戏也难。“一台好戏,首先要有钱,比如前一段搞的歌舞剧《一把酸枣》,光前期投资就花了 一千多万,道具、灯光、演员、服装整体配套,一眼就能看出山西晋商的感觉,跟一百万搞出来的没法比。”

  谈到中国戏剧与国外的差距,小香玉说:“国外有国外的优秀,我们有我们的特色,但我们欠缺的是市场运作,不能 像外国的歌剧、音乐剧一样形成品牌。”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