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世界名人”好买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14:08 时代人物周报

  -方舟子

  印度洋海啸过后,有一位据说是世界空间静电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的工程师张丰发表了一个惊人说法,根据其“空间静电说”理论,认为前不久出现在兰州的不明飞行物体与随后发生的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事件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印度洋大地震是由于宇宙场空间静电变异所致,而静电变异“边缘”就在甘肃兰州。

  此人的身份是常州市宝进防静电设备有限公司常务总经理,发表如此高论,看来是在为其公司产品做广告,但国内媒体却乐于为其做免费广告。粗粗一检索,即可发现至少有上百家报纸、网站报道了这条消息。如此多的媒体会对一名地方商人的胡言乱语如此重视,大概是真把他当成什么国际权威了。一些报纸强调,美国ABI国际研究委员会特别授予张丰“美国最杰出成就金纪录奖”和“21世纪非凡卓越成就奖”,并称其为空间静电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一般读者见了这样的报道,可能以为美国ABI是个科研机构,张丰得了国际性大奖。使用英文缩写的妙处正在于此。如果大家知道ABI是“美国传记学会”(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的缩写,就会奇怪传记学会怎么会把手伸到什么空间静电领域,从而怀疑这些奖项和称号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这些奖项和称号倒是有含金量的,只不过是获奖者用金钱买来的。美国传记学会的名头听上去很大,其实是个设在北卡罗来那州的民间赢利机构。

  美国是个结社完全自由的社会,谁都可以去注册一个名头巨大无比的机构吓唬人。这个赢利机构兜售的商品,是“名人录”和“大奖”,名目繁多,个个响亮,计有:“世界知识分子领袖”、“21世纪伟大头脑”、“21世纪伟大女人”、“2000名著名美国男人”、“2000名著名美国女人”、“国际杰出领袖”、“5000个世界名人”、“500名有影响力的领袖”、“美国荣誉奖章”、“年度男人”、“年度女人”、“21世纪杰出人物”、”1000名世界科学界领袖”等等。

  其推销方法是用种种办法搜集到你的地址,给你发一封信,恭喜你入选某个名人录或获得某项大奖,请你提交一份小传(你尽可以自称某个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交一两百美元即可以收到入选证书,多交几百美元还可以获得奖章、奖牌之类。“美国传记学会”的网站(www.abiworldwide.com) 内容很简单,其中有一页是要求读者帮助其提名,虽然声称对获提名者还要进行挑选,但是我相信如果你在那里填报自己的姓名、地址,不久就应该得到恭喜你入选、请你交钱的来信了。

  有一名22岁的瑞士大学生在其网络日志上报告说,他最近收到了美国传记学会的来信,恭喜他入选2005年版 《世界知识之书》的500名人之一,如果想拥有这套百科全书,请交795美元。大概是有人替他报了名。其实许多中国人对这套做法已经不陌生了。进入中国最早、在中国最吃得开的是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出版的《剑桥国际名人录》,该机构、该名人录和剑桥大学毫无关系,不过是因为也设在剑桥这个地方,就吸引了无数中国人心甘情愿地向其交钱,把入选其名人录当成一大荣耀,其中不乏真正的名人,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健康专家”洪昭光、经济学家茅于轼,都在其简历中将这项“荣誉”列入。

  说自己名列美国传记学会(也译作“美国传记研究所”、“美国传记协会”)的名人录的中国人要少一些,但是其中也不乏大学教授。真正的名人尚且需要借世界名人录证明自己的国际地位,无名小卒有此快速成名机会更不会轻易放过了。所以这注定了是一项两全其美的交易。中国人也如法炮制中国名人录乃至世界名人录,不过名头毕竟没有“美国”、 “剑桥”那么响亮,还只限于在中国人当中自得其乐,未能走向世界。

  行在墨中的人

  -旺忘望

  文学界,有尝试实验性写作的;美术界,有尝试实验性艺术的;书法界,也有尝试实验性书法的,这就是曾来德。我是在去山东给一城市做整体形象宣传策划时和他认识的。当时,组织方邀请了城市规划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专家、学者等一批相关知名人士。各自从四面八方,到达目的地,住宿分配完全是随意的,乱点鸳鸯谱,我俩恰巧被分在同一房间。好在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事情,走到一起,并无太多介意,相处自然也不会有大问题。找到房间,彼此照面,出于礼貌,自我介绍一番,没想到,却有了意外收获!原来是同乡,体味了一把“他乡遇故知”的欣喜。重要的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两个素昧平生之人的心理距离,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对于我们这些忙惯了的人,出差就是忙里偷闲,放松、休息的好机会。利用同房的便利条件,从艺术到精神……谈及很多,一直聊到深夜,虽然所从事的专业不一样,却没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都追求在各自专业上的开拓实验,更觉一见如故。我想,人与人之间确实潜藏着一种缘分,朋友也可有“一见钟情”。那次出差,印象最深,收获最大是认识了曾来德,其他的事倒真是记不太清了。

  回到北京后,我们便一发而不可收,隔三岔五的找个由头聚在一起,他希望从我的设计里学点经验,我则希望从他的书法里得些借鉴,随引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后来,都觉得仅仅停留在思想上的切磋,已不能满足,于是有了第一次共同合作的最佳方式——他的一本纯个人宣传册。在这本册子的整体设计中,我将每一页的过渡页和标题,都用立体空间制作,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这在当时比较有新意。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很符合他这个人的性格。之后,他又将其多年努力创办的《中国墨》杂志的整体设计交给我来完成。

  曾来德,1955年生于“天府之国”四川,1973年应征入伍。总后文艺创作专业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学术委员。从1984年至今,其书法及艺术作品先后多次入选各类全国性美展;已出版三部大型个人书法及艺术作品专集,以及《曾来德,一个书法文本》、《写无尽书》、《来德谈艺录》等数部文集。从一开始交往,就发现他是一个很健谈的人,且条理清晰,说话铿锵有力,底气十足,这一定与他习字弄墨有关。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不过其活动内容很单纯,就是以书法为圆点,向外辐射,为中国墨艺术奔走。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他却是句句话不离笔墨,他认为,没有什么比“墨”能更纯粹地表达中国艺术。

  曾来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很深,更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硬骨头,性格耿直,一是一,二是二,透着军人的气质。就在我们相识的那座城市,当地的市委书记想求其字,笔墨纸砚都已经“伺候”上来,单单等他大笔一挥了,他却置之不理,颇有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味道,给我印象很深。但他并不是恃才傲物、孤芳自赏之人;相反,若是朋友求字,他倒是“服务周到”。我家里就挂着他送的一幅字,是李白游历了峨眉山十景之一“白水秋风”万年寺后写下的诗句,韵笔随意,奔放自如,自成一家。难怪被书坛誉为“曾来德书法文化现象”、“书坛奇才”、“曾来德书法文本”。

  对于曾来德的书法及艺术,在这里我不想多说,因为那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完说透的。他不仅是一个具有前卫精神的人,更是一个非常丰富、生动且精力旺盛的人。他自己曾说:“墨的艺术本身有赖于一个完全自足的墨的世界。”在我看来,一语道破天机,这已不仅仅是他对中国墨艺术的理解,对于旁观者而言,更是对他所做之事的解读。几十年一路走来,虽有许多辛苦,但却陶醉其中,幸福并快乐着。看他站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时,我欣赏着,感受着,一个为墨而生,并行在墨中的人。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