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徐冰 思想让艺术简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8日10:54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钟怡音

  即使在一个圈子化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上,徐冰身边依然围绕着记者和摄像机。但这样一位当代艺术界“大腕级”人物 ,当有人称他为“老师”时,会吃惊地透过眼镜认真地看着对方,嘴里不知所措地打着哈哈。

  接受采访时,徐冰胸有成竹,言辞极具条理。显然,他不仅拥有成熟的个人艺术观,也深谙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 一切都被条分缕析,悉听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一头乱发,戴一个黑框眼镜的徐冰长相极其酷似哈里波特。当有人向他提及此,他说:“以前就老有 人这样说,我是年长版哈里波特。”笑起来,他会露出嘴角边两颗小尖牙。

  当代艺术是否会像魔幻小说一样化现实为神奇?一切还未露端倪。中国当代艺术和徐冰还飘荡在混沌未知的国土上, 宛如幽灵。

  “我不停留在玩笑和幽默本身”

  2004年4月,徐冰以“9·11”废墟的尘埃为材料所做作品《尘埃》,在英国获得当今世界视觉艺术最大的奖 项之一—首届“ArtesMundi国际当代艺术奖”。在过去几年中,他还获得过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日本福冈“ 亚洲文化奖”等重要文化大奖。一系列国际奖项的获得,由一个层面反映了世界当代艺术对徐冰的接受、认同乃至推崇。而他 二十余年来的代表作,如《天书》、《鬼打墙》、《新英文书法》等,也正在国际范围内,彰显其时代意义和艺术内涵。

  时代人物周报:你怎么想到要做《尘埃》?

  徐冰:我住在纽约布鲁克林的newsoho,是个新的嬉皮士聚集区。工作室离世贸大楼隔着一条河。“9·11 ”那天,我亲眼看见大楼倒塌。当时没有特别强的感觉,太类似电影了,感觉很不现实。那一刹那我想的是很具体的问题:世 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已经不安全了,世界开始变化。爆炸后,曼哈顿的地上都被灰尘覆盖,像雪一样。一连几天,隔河都闻得到 漫天尘埃和烟土的味道。第三天,我到世贸废墟附近收集尘埃。当时没有什么目的。仅仅为了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材料。我喜欢 这些东西,比如上世纪末最后一天的《纽约时报》,我也买了一大叠。有人类标志性瞬间的物化东西,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

  时代人物周报:你第一次展示《尘埃》是在哪里?

  徐冰:在英国威尔士,ArtesMundi的展馆里。除了这个作品本身,当时墙上还贴着几张照片,说明我怎么 把尘埃带到英国的过程。我把那些灰尘像石膏粉似的,翻了个模子,做了个小雕塑,雕塑的形状是我女儿的洋娃娃。然后把这 个小娃娃带到英国,再给磨成粉末。整件过程,看起来像一个调皮的游戏,但很严肃地表现了当今世界的一个状况。也是这个 作品的一部分。

  时代人物周报:正如用尘埃做成的洋娃娃,在你大部分作品中蕴涵着游戏、戏谑、解构的因素。这是有意为之吗?

  徐冰:最近几年来,我喜欢让我的作品显得平易近人,和观众的关系轻松。这主要还是针对我长期在西方参与当代艺 术系统工作之后,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弊病反思的结果。我不喜欢当代艺术和观众现有的关系。很多作品都用很严肃很吓人的面 孔出现,先拒绝了观众,观众进了展厅就像进了教堂——其实很多作品,我也看不懂——但人有一种积极的愿望,要了解艺术 ,了解深刻的文化。观众从来不怀疑作品本身,而是首先怀疑自己缺乏艺术教育和艺术能力。

  当代艺术家有一个身份。这个贵族身份是从杜尚沿袭的。杜尚希望把艺术和生活拉平,任何东西都是艺术,这是一个 很伟大的革命。但在同时,他又给艺术家留了一个特殊的地位:因为我是艺术家,我所有行为所有思想都是有道理、可阐释的 。这导致艺术家的创造性降低了。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有价值,连把一杯水放在这,都是观念。所以为什么当代艺术创造力降低 ,和观众关系不正常,都是由这个贵族身份带来的。

  而我,我则希望我的作品是让人进入的,是亲切、好玩甚至享受的。然而当观众进入作品时,会觉得这作品是不同的 ,有创造性,对思维有真正启示。当然很多人觉得我的作品有很强的幽默成分。很多作品做得很认真,但又像一个玩笑,比如 《天书》就像一个人用了很多年时间开了个玩笑,本身就具有荒诞性。但我肯定不停留在玩笑和幽默本身。

  “简洁最重要”

  西方思想界和当代艺术界盛传1998年德里达邂逅徐冰的一段逸事。在纽约州州属阿尔伯尼公共图书馆举办的一个 叫“书的结束”的展览上,德里达很喜欢徐冰的作品,向他索要材料,说希望将来能在书里谈论这些作品。而徐冰则对他说, “很多人谈论我的作品都会用你的理论。其实那时我还没有读过你的书,如果读了也许就不会做这些作品了。”

  时代人物周报:你对西方哲学抱有反感态度?

  徐冰:实际上我不习惯西方当代哲学,觉得不适合中国人思维的方法。我读禅宗方面的书比较多,日本铃木大拙的书 我特别喜欢,尤其是那本很薄的《禅学入门》,出门时都会带上。我还是习惯东方哲学的思维方法和感受性:简洁,直接,轻 便。

  时代人物周报:照你作品发展脉络来看,以后也会一直做减法,更简单,更容易进入,是这样吗?

  徐冰:总的来说,思维越简洁越好,越直接越好。

  时代人物周报:八十年代做《天书》时,你有这些想法吗?

  徐冰:当时想法没那么清晰。但那时候我就知道,一个作品,内在思想的结实是很重要的。有了思想,其他的东西就 可以变得非常简洁。很多作品之所以花里胡哨、哗众取宠,都是掩盖思想空虚性。有些现代主义的东西,为什么表面搞得那么 吓人和奇特,就是为了掩盖内在想法的不成立。

  有一次,我的助手,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告诉我,他们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你作品做不好,就把它放大;如果放大不 了,就把它重复一千遍;如果重复不了一千遍,就把它涂成红颜色;如果还不成,就把灯光搞得抢眼点。”这说明这个作品本 身的不成立,用外在的手段使之变得吸引人。其实很多现代艺术作品都是这样,但这是没有用的。所以,无疑简洁是最重要的 ,好作品都是简洁的。我的作品能用一个材料说话的,就不用两个材料。

  时代人物周报:说起材料,据我所知,连包括深受德里达青睐的,那个用蚕丝包裹手提电脑的作品,都花费你很多心 力。是不是呈现简洁的成果的背后,还是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

  徐冰:蚕确实很费力气,控制和时间很重要。为了展览方便,我必须让蚕按照我的程序走:开幕时开始吐丝,然后孵 化蚕子,这些时间都得计算得很精确。问题是,每一季的蚕和每一种蚕周期都不同。所以我得看很多书、咨询很多专家、还得 同时养两季蚕。在美国,我得先到“孩子教育”部门买蚕卵,放在冰箱里。它生长每一个周期我得先记录下来,比如吃多少桑 叶后开始变色—吐丝—形成蚕蛹—化蛾—产卵—再孵化。然后再做正式作品。只有这样,我才能把展览开幕时间,和什么时候 把它们从冰箱、或者被卧里拿出来的时间对应起来。我的其他作品也都很复杂。在过程上,我喜欢作品有挑战性,有一定的难 度,足够刺激人投入。这样才有理由占用我的时间。

  “我们都不是西方当代艺术教出来的”

  在一场名为“主人还是客人——中国艺术家的第三空间”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旅美艺术家,为了阐释自己如何夹杂 在两种文化之中,感受其对立与同存,徐冰说了以往两段经历:1984年,他参观了一场朝鲜的当代艺术展览,“让我像对 着一面镜子一样看到自己”,有段时间,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搞这样的东西了,但又不清楚何以为续;几年前,作为芬兰某艺 术基金资助艺术家,他前往尼泊尔拍摄作品。那里很穷,但徐冰立刻意识到“我对穷不感兴趣,作为一个穷国,我们曾经也这 样‘被观看’。”

  时代人物周报:在国外,你是否总遇到对你作品的误读,特别是政治误读?

  徐冰:这没关系。有价值的作品是多义的,会多层次启示人思维的可能,让人的思维变得活跃。人们说我喜欢用文字 做作品。我觉得我的文字像计算机的字库,但不好用。别的文字是用来沟通、交流。而我的文字是用来不沟通,通过阻断你正 常思维线索、误读起作用。但我觉得这是重要的。人的思维都有惯性,按既有概念去运行、思维和认识。我觉得这种惯性和懒 惰思维特别需要阻断、干扰。当思维重新被组合,就会打开很多思路。

  时代人物周报:就像DNA染色体,由于阻断和干扰产生基因进化?

  徐冰:很对。我的作品都是在概念和概念之间做文章。比如“新英文书法”,我们有概念,英文是线形拼音文字。中 文是象形字演变的方块字,这是很明确的。但我的作品文字,就界于两者之间,反倒说不清是什么了。其实我不喜欢我的作品 有太强指向性,而喜欢它充满暗示,指桑骂槐声东击西。

  时代人物周报:那么你受到的政治误读多吗?

  徐冰:前几年很多。这基于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当时,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更多在政治层面。所以体会不到中国文化中 很深层的东西和中国当代艺术中更复杂的东西。但这几年逐渐好起来了。

  时代人物周报:为什么“逐渐好起来”?是因为你当代艺术家身份的确立,还是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认识的加强?

  徐冰:主要是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认识的加强。中国的兴起使他们必须用更多的时间研究中国和东方的文化。究竟什 么导致中国奇特的发展和现实。

  时代人物周报:西方许多人都在加强对中国的兴趣吗?

  徐冰:对,很明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人都这样。其实说到底,还是中国的兴起。艺术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 文化状况最敏感的部分。西方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发生兴趣。其实是为了通过当代艺术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最本质那部分的变 化。

  时代人物周报:你说,你在美国生活数十年,但依然觉得对美国不熟悉,为什么?

  徐冰:我想,纽约确实有它的丰富性,你总觉得陌生的事物络绎出现,所以你老感觉自己是新来的。别说我,有些世 界各地的文化人,在纽约他们以最前卫姿态出现,但他们临死的时候,还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在纽约,我每天早上去咖啡厅吃 饭,会碰到一个老太太,经常有人采访她。我后来看了本书,才知道这个老太太实际上是个老头,总打扮成一个女人,以性别 挑战者的身份出现。当他去世时,《纽约时报》称他是“最后一个最有生活风格的人”。但他去世前回到英国老家。他很喜欢 美国,在美国思想界也是风云人物。但我想,他肯定对美国还有陌生感。我和他有同样的感受。

  时代人物周报:作为一个旅美中国艺术家,你认为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徐冰:毫无疑问,我是中国艺术家。我的文化、学识都是这个国家奠定的。我创作的动力、思想和武器,确实得益于 中国这个特殊文化背景。当然,无论哪国的艺术家,你思维的层面、关注的问题、问题的致命性和要命程度——是这些东西在 决定你是否国际性。

  时代人物周报:据说,你还说过,毛泽东比西方艺术大师前卫?

  徐冰:实际上,毛泽东思想对我很有益处。我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认识,根本上说源自毛泽东“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真是这样的。你最初的艺术教育,在你一生艺术工作中都会起作用——“艺术为人民服务”,不管在什么时代,在什么 艺术概念下。我觉得,都是正确的。

  其次,为什么毛泽东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搞简化字运动?因为文字是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形态。把这个形态改变了,文 化概念就改变了,人思维最本质的方面就改变了。他希望他的革命是触及灵魂的,所以他必须要进行文字的改变,先动摇现有 文化状况。而我为什么喜欢在文字上做文章?我也觉得,触碰文字,就是触碰人思维最本质的部分。

  时代人物周报:但这就是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政治家的区别,你从没想过你的字被人广泛使用。

  徐冰:这点清醒我还有。在西方,我四处题字,搞得跟启功似的。我创造出来的字,有使用性。但仅仅表现了一个艺 术家的理想。

  时代人物周报:你曾说对中国当代艺术很失望?

  徐冰:不,这可能是误解。我一向抱着很积极的态度。中国当代艺术有比较大的可能性和未来性。首先,不管是思维 上还是生活方式上,中国基本上是当今世界上最活跃的地方。另外,具体到当代艺术本身,中国有最需要和最适合当代艺术的 土壤。

  时代人物周报:为什么?

  徐冰:因为它有太多问题:文化丛生不定、方式上的前所未有无法把握。这些外部条件都很好。而且,中国艺术家都 没经过西方当代艺术的训练。我们都不是西方当代艺术教出来的。在不了解西方当代艺术的环境中,又要做当代艺术。这让创 作者的思维有无限空间。

  时代人物周报:90年代末,很多当代艺术家开始频繁出国,部分西方艺术价值评判体系慢慢移植过来。在这种情况 下,下一代的现代艺术家,你觉得他们会如何?

  徐冰:很难说,但我想,他们会有他们的方式,会有他们面对问题的态度,会有他们的丰富性。他们有一些共同的、 平等的东西,比如纽约的孩子听什么音乐,玩什么游戏,他们也会同时占有。但他们还有一些纽约孩子没有的东西,我们国家 当下和未来的丰富性。另外,他们还有中华古国传承下来的习惯和文化,他们的丰富性,对他们来说,是个问题,必须找到自 己的方法对待和表达这些问题。但这也都是未来中国文化形成的有利条件。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