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我国国土规划需划生态区 人口向生态强地区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8日12:46 瞭望东方周刊

  广东省最新披露的数字称:广东户籍人口7900万人,常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口3100多万,半年以下流动人口1100万,总数1.2亿,已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按今天的中国人口总量,这几乎是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从四川到河南、到山东,如今跳到了广东。广东以全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形象,承载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盛名,人口数量和GDP总量首次趋向统一。中国人
口第一省首次由农业大省转为经济强省,而且人口构成里流动人口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这对中国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变化。

  中国国土规划需划出生态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轮大规模移民是军垦战士。

  在新疆、在东北、在云南、在海南,成建制的军人转身而为军垦战士。他们贡献很大。但今天从生态角度看,对生态的破坏也是比较大的。

  第二轮移民是由工程建设引发的。三门峡工程等一批建设项目,导致国家以行政手段,将工程区大批农民移往西北,不但造成生态破坏,也长时间遗留下社会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许多移民上访,要求返回家乡。

  第三轮移民潮起于80年代。政府在扶贫的思路下,提出: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大规模的移民潮在西部推开。其特点是:由生态恶劣的地方向生态良好的地方移动,而且由政府出资,盖好房子、整好土地……但后来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许多迁出地的生态并未得到好转,超计划生育抵消了移民成果。迁入地的生态承载极限则加速到来。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带来了第四次移民潮。这次移民潮具有超大量、不可逆、农转工等诸多特点。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即是第四次移民潮的证明、体现和结果。

  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首都经济圈都集中了其全国人口及GDP的十分之一以上。可以断言:中国今后将出现四五个各集中全国人口及GDP十分之一以上的中心。这些人口将以从事工业、服务业为主。这对于中国生态来说将十分重要。

  印度面积小于中国,但印度养活10多亿人的压力小于中国,原因在于其多为自然条件适宜人类生存地区。

  而在中国,以青海省为例,其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8,达72万平方公里,人口496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人。论经济规模,它不及发达地区的许多县,而它的生态却极为脆弱。在长年寒风凛冽的青藏高原上,一株云杉要经受住每年295天的霜期,在狂风与严寒中,4年才能长5厘米。全省只有1/3的地方树木能够生存。剩下的地方不是沙漠,就是土层极薄的草地,稍一松懈,荒漠化就无可避免。青海省现在的森林覆盖率是全国最低的,只有2.5%。其实,青海的许多地方过去都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大都在过去的岁月里砍掉了,而要再长出来,就几乎不太可能。

  中国西部的许多地方,其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比不成比例,应该规划为国家的生态区,由国家以支付生态成本的概念把其保护起来,而不应所有地方都以一个思路发展经济。但是,中国数量巨大的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靠什么承载呢?

  破坏红树林使固有领土发生权属争端

  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非常平静,波澜不兴厚重大气。从纯洁清纯无瑕的源头,到被迫无休止地容污纳垢、无休止地被迫服各种苦役而致暴躁咆哮,到了入海口时,她已像耳顺之年的老人,平和、和善地在黄河三角洲平原上踱步。

  黄河从西北、华北一路带走大量泥沙,但到了该离开陆地、汇入大海的时候,她拍了拍浑身上下,把能留下的全部都留了下来,然后两袖清风地走了。她留下的泥沙,每年在山东东营境内造出大片陆地。据利津水文站45年的资料统计,进入河口的年平均径流量为362.4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9.1亿吨,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25.19公斤,河道每年向大海延伸2—3公里,平均每年填海造陆30平方公里。这是黄河带给中华大地的又一大功德。

  整个黄河三角洲就是黄河泥沙冲击的产物。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大清河后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而且在不断增加。每淤满一条河道,她就摆动改道,再淤另一条河道。自1855年以来,黄河在近代三角洲实际行水近120年,共改道50余次,其中大的改道10次。现行的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形成的。

  山东东营、上海崇明岛等,都曾因黄河、长江的泥沙而日益扩大,但今天,这种扩大都已停止。中广网报道,据地质勘查部门测算,一向被称为中国国土面积“增长点”的黄河三角洲,1996年以来正以每年平均7.6平方公里的速度蚀退。究其原因,黄河来水量多年持续减少乃至断流是其中之一,专家说渤海湾海洋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及全球气温影响海平面上升增强风浪对海岸线的侵蚀也是原因之一。从1996年开始,黄河入海口蚀退面积已大于新增土地面积。

  印度洋海啸后许多地方在说红树林,红树林是海岸线边常见的特有的一种植物。在中国南方边疆某地,由于我方一侧的红树林多年被老百姓砍去烧柴,以致遭到严重破坏,而对方国家的红树林则保护完好并大量繁衍,引起了作为中国与对方国家国界线的一条河流主航道向我方偏移了2.2公里,使8.7平方公里的中国固有领土发生了权属争端问题。

  这些数字透露出来的结论是:即便是着眼于很久远的长远,中国国土面积的增加也已不能寄望于自然之力。而放眼中国,西部的生态承载力早达极限。寄望未来,导引人口向生态支撑力强的地区发展是必由之路。

  中国生态支撑力相对较强的地区在沿海,在华南沿海。

  人在一个地方,不光有本能的吃、喝要求,还得有事做,求发展。

  而以广东为代表的迄今为止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全面地导引着人口的良性转移。

  按此长期发展,中国就可能摆脱现在这样连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区域都人满为患的困窘,就可能既有繁盛的发达地区,也有大量千里不见人烟的生态区。

  应引导中国出现一批现代“岛主”

  事情就是这样,从生态到资源,中国的长远发展空间必须依托海洋。不管是从现实的生存压力考虑,还是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向海洋的发展都无可避免。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带来的对动物蛋白需求的不断增加,在陆地资源已严重不足、生存空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从海洋中获得足量的动植物蛋白、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等,是必由之路。

  但中国目前在这一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由于中国自清代以来一直忽视海洋,导致对海岛的开发、利用、保护都远远不够。对海上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是中国的弱项。这可能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失误。迄今尚无对整体国民经济有实质重大意义的成就。

  以海岛开发为例:中国管辖海域为近30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9位。在中国海域,除海南岛本岛和台湾、香港、澳门及其所属的410个海岛外,尚有6961个海岛,面积达6691平方公里,隶属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无人居住的海岛为6528个,占海岛总数的90%以上。

  中国对海岛的开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日本有《日本孤岛振兴法》和《日本孤岛振兴法实行令》,韩国有《国家岛屿发展规划》和《岛屿开发促进法》。美国、英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都有海岛开发与保护的管理法规,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中国从2004年才开始提出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的问题。迄今亦无重大推进。

  其实,这是个潜力无限、意义无限的大事,1998年珠海试验将万山群岛进行海洋渔业、海岛旅游业、仓储业开发,2001年生产总值即达5.3亿元。国家应以大手笔、高强度破题。应引导富人资金向这里投入,使中国出现一批乘游艇、直升机出入的现代“岛主”。这种开发如果真的启动起来,既发展经济,缓解生态压力和就业难题,海水淡化、太阳能利用等事业也将受到正面促动,还可防止领土被人蚕食。文/孙大胜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