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校长取经澳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15:52 新民周刊 | ||||||||
如何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出新”?学生校外租房如何管理?中国大学校长们的澳大利 亚之行学到了实用的几招。 撰稿/叶秋知 按照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教育文化交流的合作协定,到2004年底,中国教育国际交流
“新鲜人”教育 如何让初入大学的“新鲜人”了解并适应大学生活,澳大利亚大学的新生教育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体系。接受采访的 几位校长都认为,“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澳大利亚大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上海大学的叶志明副校长为了了解澳大利亚大学的新生教育情况,特意以一个刚入校的“学生”的身份来到阿德莱德 大学的学生中心。在那里,他拿到了一个Package,里面包括:学校的地图、学校所在城市的地图、适应性手册、学校 服务体系介绍、可制定学习计划的校历、学生指导手册等等。对于外国留学生,还能拿到国家的地图、银行开户指南、国家及 各州法律相关内容、购物指南及一张免费的电话卡等物品。 接下来,新生一般必须参加为期一到两周的适应性训练计划。计划包括:住宿安排讲座、健康保险知识、如何解决和 调整思乡或想家的心理、国际学生的签证问题、个人通讯问题、个人人身安全问题等,以及有关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有 效学习、如何与老师打交道、如何听大课和小课、如何在实验室工作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其中 的课程或讲座,以获得有效的指导。 在与该校学生的交流中,很多来自外地和外国的学生都表示,学校的小册子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提供了非常大的 帮助。一位外国女留学生告诉校长们说,刚来澳大利亚自己有很强的思乡心情,但学校似乎早就摸透了他们的心事:服务手册 指导她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如何交朋友、如何照顾自己的生活、如何为自己做重大事情的决定,让她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各种 讲座、课程也都既生动又实用,告诉她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人打电话,可以通过与朋友聊天来舒缓情绪,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活 动来分散注意力。这些使她很快地适应了新生活。 叶志明感慨地说,这种从生活、学习的细节入手,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使被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学校教育 的做法很值得中国高校借鉴。对比中国高校,新生入学的教育时间一般较短,而且大多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听报告等说教形式 进行,真正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力度还不够,或者说,还相对停留在空中,没能彻底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在这种教育方式中 往往觉得无聊,感觉与自身没有关系。叶副校长还结合前不久发生的马加爵案件,认为像马加爵那样极端自卑、在人格上存在 明显缺陷的学生,在今天的大学中并非个别,但如果校方通过辅导员和学生会干部能及早地与他沟通,消除他在入学后面临的 陌生感和孤独感,促使他在性格和人格上趋于成熟,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同济大学的王伯伟校长助理则介绍了图书馆的例子。在他考察的格里菲斯大学,图书馆编写了各种小册子以帮助学生 尽快学会使用图书馆。当地的一位学生告诉他,各种小册子帮助他很快了解了图书馆的手续,而且当他需要写论文、查资料的 时候,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会耐心地告诉他应该怎样搜索图书,怎样引用注释,怎样快速地查阅;那些定期举办的活动更是让他 拓展了视野,受益匪浅,所学甚多。他在这些指导与帮助中很快融入了大学生活,适应了大学的学习方法。 如何吃“盐” 不少人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在中国的大学“是那么一回事”,在西方国家的大学完全是“放羊”。事实上并非如 此。澳大利亚一位教育专家曾对中国的校长们谈起的一个比喻颇令人深思。现代医学证明,一个人每天要摄入3克盐才能保持 健康,但是这3克盐又应该如何摄入呢?中国的大学往往是将盐单独喂给学生吃,结果咸得无法入口。如果大学的思想道德教 育仅停留在课堂说教的层面,就和空口吃盐一样。明智的做法当然是将盐加在可口的菜肴里,让人体充分吸收。 中国人民大学的袁卫副校长说,在堪培拉的国会、战争纪念馆、博物馆、法院,他都遇见了很多集体前来参观的大学 生。澳大利亚的这些公共场所,对大学生有非常多的优惠和高质量的服务。大学生也喜欢定期去参观不同的场馆。在国会参观 时,袁副校长看见讲解员非常认真详细地为大学生们介绍澳大利亚的政治制度的产生、贯彻以及如何体现民主。学生们在参观 中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断地提问,不停地讨论。在最高法院的法庭,也有很多大学生在观摩,从而更切实地学习国家的法 律,理解国家对政治、法制的民主精神。袁副校长强调,“其实这些都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 了解国家制度、民族精神,并且使其明白,国家的制度、法规都是和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会认为那些高高在上, 与己无关。 又比如,有些学校专门设置了“开放日”,将校园对外开放,供市民、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并可以享用学校的服务设 施,学校有关部门还会组织市民与大学生的交流。当地学生告诉中国的校领导们,他们常常有机会和社区居民、研究人员一起 面对面地讨论社会问题,各抒己见,这使学生们感到所学知识没有与现实脱节,同时也使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个社会人 ,有着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几位校长在采访中总结说,澳大利亚大学这种课堂与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动员的是全社会的资源。在校 内,有课程的灌输和指导,然后通过社会来加以补充和完善。这一完整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了整个社会系 统,把原本高高在上的思想理论融化在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具体的身边小事来落实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不仅愿意接受,更 愿意投入其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如何做人。 放飞但不断线 众所周知,西方社会是个强调个性的社会,澳大利亚也一样,体现在大学中,学生的住宿就可见一斑。澳大利亚大学 提供的学生宿舍数量非常少,大部分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在校外租房。对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澳大利亚大学提供了统一 的管理措施。 袁卫在这方面作了深入考察。首先,澳大利亚的大学每天有固定的校车来往于周边社区接送学生,同时学校还提供专 门的安全指导信息,告诉学生遇到危险时该怎么办、什么时候出门不安全、怎么防止汽车和自行车被偷、女生怎么避免性骚扰 等。 而对比中国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的现象,这些学生往往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处于失控状态。除了收缴房租,房东对学 生是不加约束的,家长、老师又不在身边,学生的安全、社交、生活都存在问题,而当这些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时,却又找不 到提供援助的部门。 而澳大利亚大学虽然对学生的管理非常宽泛,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却能很便捷地找到提供帮助的服务部门。比如自 行车的管理问题,一位从外地来阿德莱德大学读书的学生告诉叶志明,他初进大学时刚买了自行车,学校的服务册子就送到了 手里。小册子告诉他自行车被窃的一般原因是什么,应如何防范,在不同场合该如何停放、如被窃如何联系警察等。这位学生 说,按照册子上的指示操作,他两年来使用自行车感到很方便很安全。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