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解决地下钱庄问题在于疏堵并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7日17:11 南方都市报 | |||||||||
为了将非法收入移出国门,大小贪官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四处寻找执法部门的防范漏洞。2月2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外交部、公安部、监察部、司法部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给非法资金外逃之路又设了一道法律之锁。 《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去年11月由中
值得警惕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至今尚未接到一起金额超过50万元的个人财产转移申请,但在过去9个月里,仅公安部门在打击地下钱庄、处理非法外汇交易窝点的专项行动中查获的非法资金就达125亿元人民币。如此悬殊的对比,说明资金转移的“官方通道”上固然应层层设防,奔涌于地下钱庄等“黑路”中的资金暗流也万万不能忽视。 地下钱庄,作为一种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非法组织,是随着成克杰、赖昌星案的曝光浮现于公众视野的。然而,利用地下钱庄清洗黑钱、转移赃款并非成、赖二人的专利,今年年初发生于东北、河北的金融大案,逃犯都是借助地下钱庄将巨额资金移至境外。按理说,打击地下钱庄的行动从1998年就开始了,为什么到现在仍是反洗钱斗争中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呢? 其实,要解决地下钱庄问题,关键还是应“疏堵并举”。除了《暂行办法》分离出的个人财产外,一部分正常的外汇需求,也应通过政策调整纳入正常的银行体系,避免它们与各类非法资金鱼龙混杂,助长地下钱庄的发展。另外,《反洗钱法》的立法进度应适时加快,整合散见于各部门规章中的反洗钱规定,使之成为打击各类洗钱行为的重要力量。 在刑事立法上,虽然1997年修订刑法时设置了洗钱罪的罪名,但8年下来,全国法院洗钱罪的判例屈指可数。许多大型地下钱庄的经营者被抓获后,因为不符合洗钱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最终只能以量刑很轻的非法经营罪处理。因此,立法部门极有必要调整洗钱罪的犯罪构成,把各类腐败犯罪也纳入洗钱的上游犯罪中去。 我国已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也即将加入国际反洗钱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接下来的工作,一方面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反洗钱框架,一方面是提高现行法规的操作性与严谨性,减少漏洞,真正把黑钱转移的“官道”和“黑路”牢牢守住。 回到五部门的《通知》上,《通知》要求严查国家公职人员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资产转移,那么,该采取什么措施防范某些投机者改名换姓、化整为零呢?另外,“国家公职人员”并非规范的法律术语,其含义与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很容易混淆,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为了吹毛求疵,毕竟,立法中的任何一点疏忽,都会增加执法者的疑惑,也将给殚精竭虑的不法者们带来可乘之机。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