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人物周报:张颖和她的192个艾滋儿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17:38 时代人物周报 | ||||||||
“我是个笨孩子,您对(我)这么好,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感激。张妈妈,您说我的病能治好吗?假如我的生命就在这停住了,我也无憾了,因为让我碰到了张妈妈这样的人……” 念到这儿,张颖突然哽咽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想到自己生命快要结束了,本来应该是一种很畏惧的心态。可是,现在她却觉得今生无憾了。我就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这封信是一周前兰兰写给她的,张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这样的信,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把这些信翻出来回味一遍。几乎每一次,她都泪流满面。 每个周末孩子们都能和张颖见面,但他们还是愿意用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甚至还词不达意,错字连篇。 这一封封质朴而纯真的信不仅是张颖一年多来所走过的路的见证,也是她用时间和爱心换来的回报。 那一天让她彻底改变 在阜阳,张颖是个赫赫有名的商人。十几年前,她开办了当地第一家运动服装品牌专卖店,年纯收入两三百万不在话下。几年后她改行做起了餐饮,从酒楼、快餐店、比萨店、咖啡屋、学生食堂无所不包,而且样样都是阜阳的第一家。 直到2003年11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的重心彻底转移。 张颖记得那天特别阴冷,她受市长之托陪美国汉普郡大学的社会学家肯·约翰逊了解阜阳孤儿的情况。一天内她走了三个地方,从公办的福利院,私人的孤儿院,到艾滋孤儿家庭,每一处都让她触目惊心。 偌大的房间,空空荡荡,除了床什么都没有,屋内冰冷异常,一个个天生残疾的孩子冻得哭个不停,这是张颖在阜阳市福利院见到的情形。 她在颖上县孤儿院看到的一幕也是同样凄惨,一大锅面条,一人一碗,孩子们排着队自己去盛,没有桌子,没有菜,“一个冬天都吃不着一次肉。”几天后,张颖买了一头猪杀好送给他们。 傍晚时分,一个患艾滋病的小女孩出现在张颖面前时,她一下子惊呆了,“头发乱乱的,满脸都是疮,耳朵流脓,一声不吭地站在那儿,说话她根本听不见。” 2003年,张颖初为人母,她一直都是在母亲的关怀下长大的,深知母爱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这种病,别人不理她了,学校也不让她上学了。这个时候孩子的感受是很可怕的。” 这个小女孩就是兰兰,如果不是因为张颖那天看到她并帮助她,她的生命或许不能延续到今天,也不会有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简称阜爱,www.faadis.com)的成立。 兰兰的变化 “其他的孤儿虽然也可怜,但毕竟还有这样那样的社会机构来帮助他们,而这些艾滋病家庭的孩子呢?有些孩子自己还患病。”张颖说,她当初成立协会只是想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没想到后来演变成了一种责任。 是孩子们身上一点一滴的变化坚定了她继续做下去的信念,“跟孩子多一天接触就多一分感受,他们每天都在变化,一天一个样。”兰兰就是一个例子。 记者见到她时,兰兰跟一年前判若两人,除了个头比同龄孩子稍矮一些外,红扑扑的小脸看上去就像没生过病一样,身体内的病毒载量从一开始的三十多万降到了现在的两万多。 为了给兰兰看病,张颖三上北京。第一次是在协会成立一周之后,那时兰兰的病情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腊月二十七,张颖在北京经商的丈夫带着儿子赶回阜阳过年,而张颖却带着兰兰去北京治病。 这是张颖第一次跟艾滋病人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上车要扶着她,吃住还要在一块儿。”和大多数对艾滋病不甚了解的人一样,张颖非常紧张,她掩饰着内心的恐惧,除了经常洗手之外她还事事亲为,生怕让孩子产生距离感。大年三十晚上,张颖和兰兰返回阜阳,车厢里空无一人。 兰兰现在吃的药都是肯·约翰逊从美国的慈善机构申请到的,据说兰兰是国内第一个吃到这种药的儿童。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药物,张颖只能把兰兰的病历寄到美国,他们再根据孩子的病情对症下药。“每隔两个月换一次药,一次5万元人民币,一年下来就要花30多万元。在美国连约翰逊这样的家庭都不一定负担得起。” 用心去呵护 在过去的一年多,每一个经张颖帮助的孩子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不再像过去那样自闭,学习起来也更加有信心了。” 跟其他机构或个人直接拿钱资助不同,张颖用心来呵护这些孩子。她可以说出每个孩子的名字、年龄、在哪个学校念书、几年级、父母是否健在……这一年多来,她几乎每天奔走在阜阳各个村庄的泥土路上,去拜访那些曾经帮助过的家庭,给他们送慰问金、奶粉、衣服、书本。寻找下一个需要帮助的目标,帮助他们解决眼前最迫切的难题。 时间长了,张颖发现,仅仅去看望一下还不够,她觉得大多数孩子都不爱说话,孤独而且自卑。去年八月,张颖带着十几个孩子去了北京,这些孩子实现了人生中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住宾馆、第一次爬长城。在火车上,孩子们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觉,那几天,孩子们在尽情享受着他们未曾见过的一切,而张颖却累得憔悴不堪。 孩子们一下子从悲伤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是张颖没有预料到的,几天下来,她也从这些孩子身上获得了很多的快乐。尤其当在长城上玲玲叫她一声妈妈时,这种快乐更是达到了极点。 传递爱的火种 玲玲的母亲两年前就患病去世了,去北京之前,玲玲和妹妹就一直失学在家。那天在长城上,其他孩子都很高兴,就她们两姐妹一个劲儿地在哭,张颖不知道为什么,玲玲对她说,如果妈妈活着就好了,能看到她和妹妹这么幸福,“孩子在痛苦和快乐的时候都希望能和自己的亲人一起分享。” 转过头,她问张颖,“能不能叫你一声妈妈?”张颖眼眶一下子湿润了,连忙点着头说:“可以,可以。”她紧紧地把两个孩子抱在怀里,任泪水在空中横飞。 打那儿以后,直呼张颖“妈妈”的孩子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张颖也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发现,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物质上的帮助,关键还在于如何把他们教育好,让那一颗颗残缺的心灵变得不再残缺。 从北京一回来,张颖就选择在每个星期六跟孩子们小聚一下,地点定在她的咖啡屋,她把它称之为“阜爱家园”。每个周末,孩子们就从阜阳的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一块儿唱歌、做游戏、学英语,分享张颖给他们做的比萨,享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张颖还让这些孩子们每天坚持写日记,把心里的所思所想写在纸上,因为这样才能体会得更深,“平常父母很少教育他们,我们觉得他们很苦,但他们在那种环境说不定已经习以为常,不去感受。”从起初的一两句话到后来的一段话,再到一篇文章,孩子们想说的东西越来越多,表达能力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强。 她经常会在家庭聚会上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教他们如何去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她觉得这些才是孩子们日后生活的根基。 “父母过去过这样的生活,你还希望过这样的生活吗?”“到大城市之后,你希望改变吗?”张颖会时不时地以这种反问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不要养成从小跟别人伸手要钱的习惯,什么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张颖不断地给孩子们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你们得到帮助了,渡过难关后应该再去帮助更多的人。她希望自己播下的爱的火种能在孩子们的手中继续传递下去。 这样的苦口婆心果然没有白费,不久之后,就有孩子跑过来说,他们班有一个同学比他还要可怜,他想从给他的那部分钱里分几十块给他。还有的跟张颖说,他骑车来的,回去20块钱的打车费就不要了。 从今年1月份开始,原先给每户人家400元的补助费也做了些调整,“又是孤儿又有艾滋病的还给400,父母都在,孩子健康的给100。”张颖不想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在当地,一个农村教师的收入一个月不过才100多元。 帮助的不仅是孩子 这一做法在实际操作中不但没有遭到家长们的反对,反而有些家长还推说这钱就不要了,“你影响着孩子,孩子也在影响着他们的父母。” 芳芳的爸爸以前是当地艾滋病人闹事的头头,一个电话能叫上一大帮朋友。记者和张颖一起去他家里看望时,他正好刚接了一个电话,几个病友跟别人打起来了,打电话让他去帮忙,但他拒绝了。 兰兰的婶婶也在张颖的感染下不像以前那样歧视兰兰了。“自从父母去世之后,叔叔婶婶根本不理她,不让她去家里,不跟她说话。现在兰兰一日三餐都由婶婶负责,周末去咖啡屋聚会也都是婶婶把她送过去。” 张颖这一年来感化的不仅是孩子的父母、亲人,还有孩子的邻居和其他村里的人。采访过程中,记者跟着张颖每到一户人家,周围都要围好多人,问这问那儿,张颖给他们分发艾滋病宣传资料,向他们了解村里其他患病的人的情况。 有人问张颖,那些孩子的病反正都治不好,为什么还帮他们治。张颖一开始是觉得,她至少能让他活的时候少一点痛苦,生活能过得好一点,但是一年后,她从孩子的亲人、邻居身上的变化中又领悟到了更多,原来她帮助的不仅仅是这些可怜的孩子。 “十一二岁的孩子世界观还没形成,在很无助的状态下失去了父母,看着父母一点点被病痛折磨中去世,仇视社会不是正常儿童所应该有的心态。帮助孩子的同时,也就减轻父母的负担,延长父母的生命,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走向社会。” 得到的比失去的多 通过这一年的努力,张颖也在跟着孩子一块儿成长,一块儿进步,她不再跟老公为了一些小事争吵,心胸变得越来越宽。 “过去做生意,爱全都集中在自己的小家庭上,这种爱是非常狭隘的,在家里会为了一点小事跟老公争吵,因为你的爱都在这上面,你会很在意。” 在花钱方面,张颖也不再像过去那么随意,“以前,1800元的裙子不贵啊,现在可能连800元的都不一定舍得买。”跟记者在一块儿的几天,张颖每天穿的都是一件深灰的呢子大衣,黑色的咔叽裤,普普通通,全然没有一个拥有百万财产的富姐的架势。 一年多时间,从患有艾滋病的孤儿到艾滋病家庭的贫困儿童,从1个到192个,对于协会能有今天的规模,张颖也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些孩子,原先的事业没能有多大拓展,但在张颖看来,因为自己的帮助而改变了很多孩子的一生也不能不说是另一份事业。“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特别亲切,这种欣慰和心理满足好像比挣多少钱都来得开心。” 老公一开始也为她做此事反对过,争吵过多次,但最后还是被她的勇气折服了,“她这个人办事情比较坚决,想办的事情一定会办好,也不管别人怎么说。”如今,只要回到阜阳,他都会陪张颖一块儿去看望那些孩子,有好几个月,是他开车陪张颖走遍了阜阳每个大小村庄,现在张颖用的那辆旧桑塔纳也是他从北京开回去的。 对于自己没有更多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张颖一直感到非常内疚,“他现在跟姥姥和保姆在一起,有的时候都不要我。” 但自从去年年底,她的事迹经由一家中央级媒体报道之后,张颖就接到了很多陌生人给她打来的电话,收到很多短信祝福。“正是有你这样充满爱心的人天才会更明亮,孩子的笑容更灿烂。”“如果有一天你走的太倦,只要一转身,我的祝福就在你身边,不管离多远,不管多少年,我会化这繁星点点闪在你身边的每一天。” 这一句句温馨的话语都在默默地鼓舞着她继续前进,“有这样的朋友对你的理解和支持,好像自己遇到再多的委屈都无所谓了。” 在协会成立一周年大会那天,一位镇江的卡车司机特地从家里赶来,送来了从亲戚朋友那筹来的五大包衣物,他打算以后每个月省下200元钱捐给“阜爱”,并希望能在镇江设立“阜爱”的分会,为更多热心的人提供一个献出爱心的平台。 惟一令张颖感到遗憾的是,因为东南亚发生海啸的缘故,本来说好的许多企业捐赠都没有兑现。张颖说,接下来她要集合更多人的力量,而这一年,协会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她一个人来做,而且其中大部分钱都是她自掏腰包。在今年年底之前,张颖希望把阜阳所有的艾滋病儿童都纳入自己的救助范围,在各个县里面都能建一个“阜爱家园”。 张颖最喜欢听的一首就是《感恩的心》,她的孩子们也都会唱: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可有多少眼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等有一天我老了,病了,这么多孩子一起来看我,叫我妈妈,那一刻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本报记者 刘俊 发自安徽阜阳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