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人成为柏林主角 电影节最后一天纪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15:52 外滩画报 | ||||||||
德国时间,2月19日中午,我一个人坐在柏林电影宫对面麦当劳楼上一个临窗的座位,为了看到街那边出出进进的人们。拉开距离,电影宫就像国内解放前的大戏楼子,眼下,这个“大戏楼子”里的戏已经到了落幕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等待颁奖结果。评委会颁奖是在12点,记者发布会是在下午2点。这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让我用来胡思乱想。 ……这次柏林电影节有些不作声响,德国人又一次表现出他们民族性格里的“森林
下午一点半我就到了新闻发布会现场,两点的时候全场已挤满人,成为本届影节我见过这里人最多的一次,比基诺·里弗斯和威尔·史密斯来的时候人还多。一个国内记者朋友告诉我说《孔雀》和《天边一朵云》都拿奖了,但还不知道是什么奖。 评委们鱼贯而入,其中包括白灵。这个女人似乎觉得她在场的时候摄影机永远会对着她,所以总是做出一副准备被拍摄的POSE,真是好笑。审美的差异使厚道的德国人想不到这个女人服饰的品位居然带动了整个电影节品位的下降。 当罗兰德·艾默里奇宣布金熊奖得主是南非电影《卡雅利沙的卡门》时全场安静,显然有些意外,继尔掌声响起,有两个记者拼命叫好,莫非南非记者?《孔雀》获得银熊奖比我预料的要好,也算惊喜。之后去记者中心拿获奖全名单。组委会的效率真是高,估计所有的奖项最快也要当日上午才能全部评出,而几个小时内上千本德文和英文的获奖全名单就全印出来了。 找了个地方详细看了一下获奖全名单,中国电影收获真不小,除了竞赛单元的《孔雀》和《天边一朵云》外,青年论坛单元的《牛皮》和《淹没》都拿了奖。 《牛皮》所获的卡里加里奖是青年论坛单元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设有四千欧元的奖金。《牛皮》获奖绝对冷门——青年论坛单元是参展影片最多、风格最为多元化的单元,一些有知名度的电影人参与进去的作品不在少数——尽管如此,《牛皮》极异质的实验风格仍在这个单元独树一帜,以致有些人包括国内记者都无法接受这部只有三个演员一个场景的电影。 纪实电影《淹没》是一部反映三峡工程给当地居民造成如何影响的作品,该片获得的沃尔夫冈·斯托德特奖是论坛单元奖金最高的一个:一万欧元。该奖两个评委对《淹没》评价颇高,不排除他们有自己的政治倾向于中作祟。 可惜青年论坛单元的另一部国内年轻导演宁浩的《蒙古乒乓》没有收获,其朴实无华的制作和自然流畅的叙事,它让电影流进生存的血液里,从这个角度看,其制作态度比《孔雀》还要来得纯粹。《孔雀》太引人注目了,尽管顾长卫的导演手段有些保守。已被拆解的剧情提供端倪,李樯的原始剧本应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但影像令之淡化,角色亦显单薄,很多细节不应该用平实的手法去处理的,应该更浪漫更理想主义些。一头吊着平民精神,一头吊着理想主义,两头都差了火候。 蔡明亮的《天边一朵云》是极个人化的作品,有人很喜欢,有人很不喜欢。无论怎样,蔡明亮一直探索与突围的艺术态度值得尊敬,捧了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确然实至名归。所有今年来到柏林的中国电影里,入选全景单元的《春花开》是最没有诚意的一部,刘晓庆几乎“精神失常”的自恋使整部电影苍白空洞。 这次与影节相关的中国电影,无论是代表第五代的顾长卫还是电影文学研究生在读的刘佳茵,都非常诚恳地将电影看作具备理想色彩的事业,他们的作品都在表达一种已经深深打动过自己的情感。也许刘冰鉴导演在技术和制作上是认真的,但是我不会相信《春花开》的内容能够让他感动。对于中国电影,这次影节的尾声略为喧嚣了些,就好像一堆势头不大的篝火在即将熄灭时被淋上了油。 晚上闭幕式,我站在电影宫外的红地毯旁,注视赢家们兴高采烈地走过。那夜,非洲和中国的电影人已经成为柏林的主角,但这个城市没有任何狂欢的迹象,狂欢,在遥远的地方。我搓了搓由于长时间裸露在寒冷空气里而有些僵硬的手,转身离开人群。我知道,电影节真的结束了。外滩特约记者 徐之/发自柏林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