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Max搅乱电信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12:08 外滩画报 | ||||||||
未来的某一天,笔记本电脑用户可以在动物园里购买亚马逊的图书,这不再是个幻想。 外滩记者李扬/报道 2005年1月1日,《福布斯》杂志评出“2005年五大科技趋势”,WiMax(World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 ——当前备受关注的无线宽带技术名列其中。分析师们认
高速无线网络 对于无线网络,人们已不再陌生。2002年,当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WLAN)技术Wi-Fi 出现时,它得到了众多IT厂商的追捧。 “迅驰”就是结合了Wi-Fi技术的笔记本电脑之芯。目前,英特尔已经售出了上千万迅驰芯片。惠普、英特尔和 思科等不久前进行了一项面对中国中小企业的“灵动办公”推广活动,用户看见的是安装了迅驰芯片的惠普笔记本电脑,这些 电脑通过思科的无线路由器上网,可以不接网线直接从办公桌搬到会议室使用。 在写字楼以外,符合Wi-Fi标准的笔记本电脑在starbucks咖啡店、麦当劳等“热点”区域随处可见。 去年,与其竞争的中国WAPI标准搅出了不小的风波,一下子拉近了无线网络与大众的距离。 无线网络技术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速度太慢、覆盖范围太小,仍然是它最主要的障碍。 智能手机的下载速度如同蜗牛,打开一个普通网页可能需10秒钟;GPRS也比拨号上网快不了多少,只能用来以 MSN联络、收发一些小型文件,无法达到办公室应用的要求;Wi-Fi热点内还算可以,但走出方圆几十米就会“掉线” ——Wi-Fi热点成了一个个“网络孤岛”。由于无线宽带技术不成熟,人们大多使用有线宽带(比如说基于固定电话的ADSL) ,但每次搬家都得办理有线宽带的拆装手续。 WiMax则是Wi-Fi的“升级版”。和Wi-Fi只能覆盖几十米相比,新技术的覆盖范围达50公里,可以 以每秒70兆的速度把整个城市的“热点”区域连起来。WiMax网络一旦建成,区域内任何场所均可高速上网,速度比当 前普遍使用的ADSL还要快。 明年在中国投入商用 WiMax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并不遥远。 2004年6月,英特尔分别与成都、大连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将于2006年在两地部署WiMax商用网络。 英特尔副总裁蒋安邦表示:“希望这个技术能够最先在亚洲发展。” 可以想象,到那个时候,某外企的部门经理张女士可以不去办公室,便可和同事召开电视会议、协调工作进程;大学 毕业不久的李先生已经是第三次搬家,但爱玩游戏的他再也不用办理房子的宽带拆装手续,因为他的笔记本随时连在无线宽带 上;在某茶馆,私企老板赵先生随手打开智能手机下载张照片,几十兆的内容只用了十几秒钟…… 英特尔设想在所有的城市上空织一张高速数据传输网,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接入无线网络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 当然,这些产品都将装上英特尔的芯片。该公司高层表示,将在2005年完成主流市场部署,2006年集成该技术进入笔 记本电脑,2007年将其整合进手持终端。 与3G标准竞争 IT技术有个特点;当指标突破某个瓶颈之后,有可能“改头换面”,进入全新的应用层次。当WiMax的基站作 用范围达到50公里时,它就超出了传统办公室网络范畴,进入电信应用的层次。 “WiMax将与目前的移动电话运营商展开竞争。”英特尔公司高层宣布说。《商业周刊》甚至直接称其为“英特 尔的致命武器”。 这就让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陷入了尴尬境地。“3G并不是互联网服务的理想选 择。”英特尔执行副总裁暨通讯事业群总经理马宏升表示,“WiMax最终将提供便携式的移动上网服务。” 要理解“3G杀手”的特性,可以用市面上流行的“小灵通”作比较。 小灵通的一个“小耳朵”(基站)范围只有300米,而WiMax的传输距离达50公里。换言之,两三百万人口 的中等城市,寥寥几个基站就可以覆盖高速网络——比当前城市家庭常用的、基于固定电话的宽带快上10倍。作为城域网络 ,WiMax不但数据服务能力超强,而且在城市中最麻烦的布网环节(设立基站)有绝对优势。 既然小灵通都可以在城乡各处顺利布网,WiMax更没有理由落后,它的建设至少不比3G复杂,而3G的传输速 率平均只有每秒几百K——只是WiMax的百分之一。 新技术的优势如此明显,以至于获得主流移动运营商的支持成了难题。他们已在3G领域投入了大笔资金,如果WiMax 获得成功,在3G领域的前期投入可能就会泡汤。 但就在这样的形势下,WiMax还是得到不少运营商的支持,如英国电信,已经进行了网络的试运行。 WiMax的目标是寻找“主流”运营商的薄弱环节,与渴望江湖地位的“边缘”运营商合作——这听起来像是“小 灵通故事”的翻版。在中国,小灵通的设备厂商UT斯达康找到了不满足于固定电话收入的中国电信,双方紧密合作,夺走了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