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称帝的背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13:13 时代人物周报 | ||||||||
-张鸣 最早接触唐德刚的文字,还是在1980年代初期,凑巧在一本内部出版的《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里,看到有唐编 辑的胡适口述史。说实在的,那口述史正文其实平平,了无新意,倒是唐德刚夹叙夹议的注释,很是引人入胜。可惜的是,眼 下摆在我案头的这本唐氏的新作《袁氏当国》,却如放了太多年头的腊肉,虽然还是腊肉,却少了一点应有的风味。
当然,《袁氏当国》的某些片段还是相当精彩的,比如谈民国北洋时期办外交的“专业人士”何以成了不倒翁的那段 文字。然而,通篇看去,这样的文字在全书中并不多见,相反,我在书中看到了不少的游移、武断甚至还有一些掺杂着大路货 资料的老生常谈,尤以论说袁氏称帝为甚。 古今中外,凡是一个国家大的政治举措和制度变革,背后必有当局者对情势的考量,主观的因素往往只起次要的作用 。晚清已降,由湘淮军兴起导致的地方主义愈演愈烈,政治格局上的朝小野大,内轻外重,地方势力坐大的局面已非一日。辛 亥革命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太后去世后朝廷的满族新贵不惟成立皇族内阁,开罪了立宪派,还贸然采取一系列 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结果得罪了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地方势力,导致众叛亲离。而辛亥以后,地方主义更加不 可遏制,各地当权者,无论新旧,都是据地自雄的军阀。孙中山号称是独立各省拥戴的大总统,但没有一个省给他一分钱。 二次革命,龙济光、张勋、李纯甚至袁世凯最得力的大将冯国璋,占了国民党人的地盘之后,都不太听招呼了,看起 来大获全胜的袁世凯,实际上面对的是一个五代十国的局面,连昔日言听计从的北洋诸将,此时都成骄兵悍将,不仅不听政令 ,甚至连上解款也日益含糊起来。所以,我们才看到了一系列的变革:废督、虚省设道、文官政治,甚至包括设立将帅团,统 统都是冲地方的大小军阀去的。然而,这种与虎谋皮的举措,具体实行起来,自然是障碍重重。此时,显然袁世凯想起了当年 在大清国的情景,皇帝的权威之重,即使像他这样权倾朝野、盘根错节的人物,想要拿掉,一纸诏书也就搞定。到了这个时候 ,某些谋士自以为聪明的鼓噪也就听得进去了,而来自大洋彼岸的政治学权威的理论,则恰逢其时地成了让火烧得更旺的东风 。 从某种意义上说,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实际上是又一次急进的中央集权运动,在这场运动里,皇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 ,而是一种可以重树政治权威的架构,一种古老但曾经行之有效的意识形态。 谙于权术的袁世凯,既迷惑于昔日帝制权威的幻象,又迷惑于社会上一般人对民国的反感。他忘了帝制权威已经被辛 亥革命给打碎了,再度重建不仅需要时日,而且要有强大的武力作为背景。他更忘了,那些散在各地的骄兵悍将,正苦于没有 借口来反抗他重树中央权威的举措,而袁世凯的称帝之举,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大举反叛的合法借口,在历史进化论尚未破 产的时候,这种借口看起来是那么堂堂正正。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